(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 150000)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人們關心、關注新聞報道的媒介選擇更加多樣,節日期間的特別報道,也成了展現各家媒體功力的不二法寶,如何推陳出新、做出特色,站在百姓的立場,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傳播新聞,拉近受眾與媒介的距離,越來越引起一線新聞編輯記者的高度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2·19”重要講話明確提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報道語言的生硬、形式的單一,必將影響觀眾對新聞的關注度,在很大程度制約新聞宣傳的傳播效果,特別節目的有效利用也成了新聞報道中的發亮點。
“特別節目指在廣播電視媒體常設欄目以外,為報道某一重大事件、重要活動、人物、紀念日、節日、慶典,或介紹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文物、名山大川等專門制作的節目。”在新聞類特別節目中,眼下運用比較多的包括主題性海采和人物走基層兩大類形式。
以黑龍江衛視《新聞聯播》播出的,為紀念建軍九十周年的系列海采報道《說句心里話》為例,以前期策劃構思為主題開展海采,每期節目都有不同的側重,從現役戰士到退伍軍人再到抗戰老兵,通過不同軍種的橫向差別、不同年代的時間跨度,全面展示了軍人的心聲。譬如黑河好八連笑容淳樸的戰士、海林國旗下敬禮的90歲老兵、遼寧艦駕駛員的母親、因抗洪搶險妻子一人舉行婚禮的武警官兵……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讓整個片子充滿情懷。對于電視語言中的海采,就是這樣,你永遠不會因為飄過一行“XXX”多么高大上的頭銜而被打動,而可能恰恰一雙飽含熱淚的雙眼、一句真情流露的獨白就足以感動你。
與早期的街頭海采不同,主題類策劃海采,為了烘托人物展現主題,摒棄了街頭隨機的方式,而是專注某一類特定人群,為了避免生硬和擺拍,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一位戰士的同期聲中說,“也恐懼過、也退縮過”,這樣的語言雖說是人之常情,但是用在軍人身上就不合適,這也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一定要讓被采訪者說符合自己身份的話。
2.注意報道的節奏和內容,“說句心里話”,是讓被采訪者發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但是說什么、由誰說,是需要我們提前設計的,拿建軍節報道來說,既要有鐵漢柔情,又要有無怨無悔;既要有家人的默默付出,又要有身為軍屬的驕傲,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穿插開,才能讓報道更有看頭。
3.鏡頭語言更有震撼力。電視新聞,畫面語言帶來第一受眾體驗,在剪輯中,運用現場+同期的方式和多種剪輯技巧。沒有畫外,讓片子節奏更加緊湊,但是也增加了難度,就是需要豐富的現場和畫面,細節的鋪陳,更能平添意想不到的震撼力。
4.記者要運用好“話術”。引導一些不善表達的采訪者說出“心里話”,例如遼寧艦駕駛員的母親,采了三遍,都是平靜如水的表達,內容大多也是嘮家常,一開始記者也很無奈,但當統籌編輯問到為什么信息內容毫無亮點時,記者說這是因為飛行性質的種種特殊,兒子基本一年300多天都處在失聯狀態,關于遼寧艦了解到最多的竟也是看新聞聯播,看似一個無法深入采訪的“理由”其實可以變成一個最好的點,由此引出作為一位母親既榮耀又心疼的微妙情感。這就要求采訪記者在實際操作中,有更強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得到超出預期的效果。
人物走基層類特別報道。“最生動的風景在基層,最動人的故事在基層”,記者走基層的形式出現后,猶如一股清新的風,在新聞報道中閃亮成長。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走基層的報道形式,是最接近新聞現場的、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采訪形式。隨著觀眾欣賞視角的多樣發展,走基層的形式也跳出了傳統,與單純的記者體驗式不同,參見國內權威主流媒體,如央視《新聞聯播》,眼下運用更多的走基層報道,已經弱化了記者的體驗,而是由新聞當事人自身體驗的方式來完成報道,如國慶期間的《中國有我》系列報道,就是通過第一被采訪者自述的方式,交代場景展現主題,通過一位位參與者、見證者、受益者,帶觀眾一起感受各行各業建設者的付出、擔當與驕傲,一起感受五年來中國發展的節奏與力量。呈現方式也更加靈活,可以通過自拍桿、手機自拍、視頻連線等多樣形式,給觀眾更強烈的代入感和融入感,也更有信服力、更有一種親切感和平視效果。展現人物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人物置身到工作環境中去,到他們熟悉的環境中去,這樣他們說出的話才擲地有聲、更接地氣,同時也帶給觀眾不同于傳統新聞報道的新鮮視覺體驗。
當前,隨著多媒體融入新聞報道中,演播室互動也逐漸加入了特別節目的報道當中。實時大屏互動、引入權威專家解說,也豐富了節日期間的新聞報道樣態。在提升節目感染力方面,網絡熱詞、網絡正能量背后的故事,都可以在新聞節目中予以更多的良性的解讀和互動,同時小視頻、網絡微直播融入新聞報道中,也能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和親切感。當然,無論形式如何發展,“內容為王”依然是我們一線新聞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