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 150000)
前言:新聞采訪工作不僅體現了記者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更能體現記者自身的綜合素質,想要做好每一次的采訪,就要在各個方面進行努力,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工作提供的便利,加強自身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豐富自身采訪經驗,使自己形成更加獨特的、獨到的采訪形式,成為一名更加優秀的記者。
作為新聞采訪記者,在收到有關新聞采訪的信息和線索之后,就要對于采訪對象的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和了解,隨后制定詳細的采訪計劃。但是對于一些采訪經驗不足的新人記者而言,可能會因為接收到采訪任務過于緊張和興奮,而沒有做足相關的前期準備工作,對于所要采訪的人并沒有細致的了解,僅僅根據手中的一些新聞信息進行采訪。這不僅會對被采訪者造成心理上的不適應感,還會因此而遺漏掉采訪之中應當提出的重要問題和被采訪者給出的重要信息,導致采訪工作出現信息上的漏洞,使得整個采訪以失敗告終。
采訪內容的真實性是新聞采訪中最主要的問題。在對于相關的組織、機構進行采訪時,極有可能遇到扭曲事實的案例。比如,記者有時會經常面對被舉報的企業和機構,對其進行采訪并從中獲取重要信息和有真實性的信息,但對方可能為了達到掩蓋某些事物的真相,并維護自身企業或組織的良好形象的目的,而對事實進行有規劃的扭曲。在這種情況下,被采訪者往往已經對記者所要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做出了相應的解答方案,這種解答完全沒有真實性可言,并且會使該采訪變得毫無意義和價值。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會發生因采訪內容對被采訪者不利,而被干擾采訪的現象。有些采訪需要記者去揭露和批判一些真實存在的事物,而這些采訪內容有時對被采訪者是極為不利的,又或者會造成被采訪者情緒不穩定,所以被采訪者的工作人員可能會做出出面干擾采訪的行為。這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記者的身上,無論記者的資質如何都可能會遭受一定程度的干擾,嚴重者還會對記者本人進行威脅和人身攻擊。
還有就是記者的人身安全也沒有保障。根據上述記者在采訪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可以知道,若是記者所采訪的問題對于被采訪者不利,很可能受到來自被采訪者的威脅和攻擊,所以記者的人身安全也有著一定的隱患。不僅如此,一些記者的采訪任務可能需要外出,去到極其偏僻的地方或者周圍環境不安全的地方,這對于外出記者的人身安全也形成了很大威脅。
在采訪之前,記者一定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對于采訪對象的背景、工作、性格以及相關事件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有全面的了解,這是每一個記者都需要做好的工作。例如,意大利著名的記者法拉奇,在每一次采訪前她都會利用幾個星期的時間做準備工作,并想方設法找到采訪對象的相關書籍和材料,并且對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發現進行記錄和研究,這樣的她在每次的采訪中都能夠抓住實質性問題。
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新聞采訪的最終目的還是將采訪信息成稿并給人民群眾觀看。所以說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才是記者最應該提出的問題,而站在受眾者層面而言,觀眾希望得到的是問題的深層次回答,而非停留在事物表面。這時就需要記者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被采訪者才能給出相應的高質量的答案。
明確的問題:在采訪中記者所提問的問題一定要簡潔、具體、明確,能夠使對方在聽完問題后抓住問題主干,并進行解答,而且記者也能從答案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開放式的問題:在提問時,記者最好多提出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減少一些封閉式的問題。例如:記者提問“您是否認為聯合國可以在中國南海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這時對方的回答只能局限在“是”和“否”,如若將問題改為“您認為聯合國在中國南海問題上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呢?”,對方的回答自然也就會更具體。
提問時的小心機:有經驗的記者會在采訪時牢牢把握提問時機,并且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巧,想方設法地從被采訪者口中得出她們想要知道的事情,比如被采訪者從未向外界透露過的事情等。
細心觀察: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應當在提出問題和記錄問題的同時,對被采訪者的眼神、表情、小動作進行仔細觀察。在采訪中,有些問題會使被采訪者感到不適,使被采訪者情緒發生波動,或者有些時候被采訪者并沒有交代問題的真實情況,而這些通過被采訪者的一些細微的小動作和小表情就可以表現出來,這時就需要記者對被采訪者進行細心觀察,并且隨機應變,以得到最有用的信息。
記者的人身安全需要得到保障,這就需要在采訪過程中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比如,在對一些揭露和批判作假、造假的采訪中,電視臺可以與公安部門進行合作,從而確保記者的人身安全,不會因為傷害了被采訪者利益而受到被采訪者的威脅和侵害。外出采訪的記者在進行一些重大災害或是戰爭的報道時,可以聯系相關的消防部門或是部隊的配合,以確保自身安全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新聞采訪工作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其主要的問題都在于記者自身的工作水平,所解決的方案也都是從記者豐富自身能力出發,可見記者的自身專業能力對于新聞采訪而言的重要性。其次,對于外出采訪的記者,在新聞采訪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為了保障記者人身安全,需要社會各方面對于記者工作給予大力支持。相信在日后,新聞采訪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會越來越少,采訪會成為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而不是帶有緊張感的訪問工作。
[1]李德坤,張菲菲,王迪等.淺議隱性新聞采訪中應注意的問題[J].新聞傳播,2010(4).
[2]王新春,鄭宏瑞,葉家錚.電視特性與電視新聞作品的主要特征——電視新聞簡論之一[J].現代傳播,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