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建
(中共駐馬店市委黨校,河南 駐馬店463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進一步指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駐馬店市是一個農業大市,大部分地區屬于農村,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著我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全局。因此,不斷加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是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礎和保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駐馬店的重要任務,也是滿足全市廣大農民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優化農業結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工作,強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市高度重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相互促進和協調,全市農村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各縣區按照“生態文明村”建設標準,結合當地實際,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許多村莊經過綜合治理,硬化了村莊主干道,村落周圍建立綠化帶,修建垃圾收集設施及排污水溝,清潔能源被廣泛推廣。農村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圓滿完成農村公路“三年暢通計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436公里,改造農村危房9.3萬戶,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實施重點鎮建設示范工程為重點,科學編制城鎮規劃,加強嵖岈山溫泉小鎮、竹溝紅色小鎮等特色鄉鎮建設,積極推進美麗宜居鄉村示范創建工作,全市49.3%的行政村達到人居環境達標村標準,22.8%的行政村達到示范村標準。
許多地方采取科學劃定禁養區,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鼓勵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和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重點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通過積極建設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目前全市共建有規?;笄蒺B殖場和養殖小區679個,其中409個配套建設了固體廢物和污水貯存處理設施,污染治理設施配套完善率達到60.2%,廢物綜合廢物利用率達到70%;累計建成農村戶用沼氣32萬多戶,建設大、中、小型沼氣工程121處,年產沼氣約1.2億m3,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萬噸,不僅為農戶提供優質生活用能,而且消化處理了農戶畜禽糞便廢棄物,同時為耕地提供了優質沼肥,初步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運行模式。
近年來,全市各縣區加大了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對重點流域、區域的造紙企業、食品釀造企業、制革企業、化工工業進行了深度治理和結構調整,面源污染防治得到重視。大力實施飲用水安全工程,解決了288.1萬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問題。重點開展了農村化肥、農藥使用情況調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減少農業化學投入品使用。2016年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1000多萬畝,配方肥施用面積482.86萬畝,同時積極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2018年夏收作物化肥使用總量、農藥使用量均實現了零增長,秋季農作物播種化肥使用量及農藥使用量均實現了負增長。
駐馬店市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國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素有“中原糧倉”之稱。全市常年種植農作物面積近2000萬畝,糧食年產量始終穩定在650萬噸以上,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650萬噸左右。如此巨大的秸稈產量如果直接燃燒或丟棄極易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巨大的污染,為此,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加大秸稈禁燒力度,大力實施秸稈還田,積極推進秸稈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2018年夏季秸稈利用率達93.1%),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而且有效地遏制了環境污染。
我市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工作位列全省前茅。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領導任組長的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加大投入力度,安排42萬元經費用于普查的日常工作和技術培訓等。截至2016年底,上級下達我市9068個土壤樣品采集任務已全部完成,實現了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早發現、早處置的目標,為防止農產品污染,科學指導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在全省例行監測中常年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駐馬店市農村生態文明與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全市農村生態環境現狀還不容樂觀,農村生態文明的發展還明顯滯后于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和農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由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作,應按照“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并舉”的方針,不斷探索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切實保護和改善我市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全市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領導,要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要內容,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的宣傳,進一步引導群眾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不斷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養成綠色低碳的健康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形成能夠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
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推廣精準施肥、綠肥翻壓還田技術等,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要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引導農民科學施用農藥,大力推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現代植保機械,進一步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同時,要進一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藥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對農藥包裝廢棄物等嚴格規范管理,統一回收、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要大力推廣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可通過“交舊領新”、“以舊換新”等方式,鼓勵農民對廢棄農膜的回收利用,不斷加強對廢棄農膜的回收利用。
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激勵作用,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把生態環保支出列入財政年度預算,加大對水、大氣、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領域資金支持力度,加大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支持力度。同時還要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健全社會資本投入回報補貼機制與風險補償機制,通過制定扶持政策和資金補貼等各種激勵措施吸引各類企業及社會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來。
要建立健全全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加快編制和實施全市農村生態建設規劃。建立由政府統一領導,環保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強化監督實施,形成“黨政主導、部門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市、縣、鄉、村、組五級環保工作網絡,不斷增強基層環保工作力量,提高監督管理水平,不斷增強公民的維權意識和環保意識,以進一步提升我市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