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愛玲
(陜西省咸陽市委黨校 研究室,陜西 咸陽712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仍然要學習馬克思,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所包含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闡述了如何從唯物和辯證的角度去看待自然世界、思維方式、人類社會和歷史進程等各種現象。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揭示的唯物辯證法在社會實踐的不同時代對我們分析和處理各種現實問題具有科學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研究和解決各種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具有嚴謹的科學性、邏輯性和層次性,它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等三方面做了系統而深刻的闡述。簡單說來,第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這種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又能為人類意識的主觀能動性所認識、反映和反作用。第二,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聯系的方式受各種條件的影響而不同,對事物發展變化的作用也不同。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物質世界為什么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第三,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始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又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二者相互交替交融不斷上升。辯證唯物主義從以上三方面科學地闡述了世界是什么(唯物論)、物質的世界是怎樣的、為什么(辯證法)、如何認知物質世界的內在規律并為人類所用(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辯證唯物主義,有助于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和工作能動性。積極運用唯物辯證法,有助于處理好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矛盾和問題的關系、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理論和實踐的關系。
(一)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當前要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使主觀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觀世界。比如在當前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就要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用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來促進中國夢的實現;在當前經濟工作領域,就要準確把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適應國際國內環境新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和問題做出科學的分析研判和應對謀劃。
(二)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事物是以矛盾的狀態存在、運動和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從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出發加強對問題的分析預見,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一定要看到矛盾和問題之間的多種因素的關聯性和影響力、作用力,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是要直面矛盾并運用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推動事物向可預見的方向發展。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也都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出發的頂層設計,解決這些主要矛盾和問題才能使其它社會問題迎刃而解。善于從矛盾和問題著手才能提高工作的預見力、想象力和擔當力。
(三)整體和局部的辯證關系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以其自身各種要素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而存在于一個單元,但這個單元同周圍大環境又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并受制于大環境。這就要求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必須著眼于事物的整體。“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我們在工作中必須胸懷全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當前改革強調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才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四)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理論是認識的高級形態,來自于實踐也只有指導實踐才能體現出價值和意義。理論創新只有建立在實踐第一、尊重實踐的思想基礎之上,才能接通地氣,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這就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因為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當前必須重視黨員干部的理論學習,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先進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才能提高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才能轉化為科學高效的工作能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華和實質,需要我們在現實工作中深刻領會和積極踐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求真務實。求真務實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決定意識原理的正確方法,這是我們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講實情、辦實事、出實效,以求真務實之風來做好我們的各項工作。黨的十九召開之后,習總書記要求學習十九大是當前最大的政治,必須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工夫。
二是實踐第一。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在這個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有體會,指出改革的全面深化與縱深推進,歸根結底要靠敢為人先的創新實踐,要靠不畏艱險的勇氣和智慧,要靠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當前,我們在工作中要敢于解放思想,超越陳規陋習,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
三是辯證思維。注重矛盾分析,運用矛盾觀和矛盾分析方法觀察、認識、處理和解決矛盾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扭住關鍵”和“突出問題導向”,深刻體現了在對現實中國社會矛盾分析基礎上抓住關鍵的矛盾思維方法,體現了對矛盾運動規律的深刻認識與科學把握。習近平治國理政思路中的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國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了群眾的強烈訴求和熱切期待,是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的關鍵。
四是系統分析法。系統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的思想方法。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以及系統與環境的相互聯系、關系結構、相互作用中去把握事物、思考問題,以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習總書記指出“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聚焦發力。”[3]我們在工作中首先要具備協同意識,深入研究各項工作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其次,要注意工作的層次性。既要有頂層設計,也要有分類指導。再次,推進工作要把握好力度與節奏。
五是歷史分析法。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但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而且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努力學習和運用歷史思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科學思想方法。習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4]。歷史思維要求加強對中外歷史、黨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發習,學會運用歷史眼光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趨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六是底線思維。凡事要從最壞處準備,積極主動應對,趨利避害,努力爭取最好結果。習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5]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頭腦要清醒、態度要堅決、行動要果斷,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定位—定標—定法”的統一。“定位”是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危機意識,預防意識,運用底線思維把控全局;“定標”是要量力而行,確定可能的最優目標,能夠實現的“滿意目標”;“定法”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把工作預案準備得更充分、更周詳,采用恰當的方法,從底線通達頂線,努力爭取最大成功。
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再一次強調我們的全部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在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必須“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振興。
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實質,有助于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增強工作中的系統性、原則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還需要堅決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學的片面性。一是要防止靜止、片面、零散、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和分析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頭疼治頭腳疼治腳的視角和方法只能在工作中處處被動,難以把控大局。二是要克服工作中主次矛盾不分、重點和非重點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否則難以提高人、財、物和時間的投入效益,會拖延全局的工作進程和績效,所以“十個手指頭彈鋼琴”的整體協同能力是一項基本功。三是要反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看形勢做工作不能主觀地盲人摸象、坐井觀天,不能機械地刻舟求劍、鄭人買履,不能生硬地揠苗助長、掩耳盜鈴。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以及想當然的思維方式只會在工作中處處碰壁,甚至事與愿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當前各項工作的理論指南。我們在學習中要帶著問題學、聯系實際學,更好地把這些科學思想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