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永勝,烏海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高等教育逐步普及,高校學生就業問題也逐步凸顯。為了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高校通過就業指導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尋求合適職業提供幫助。而在新時期,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進展如何,是否存在一定困境,本文將基于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高校就業機構是高校學生就業指導的組織載體,發揮著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作用。但目前存在著幾方面的問題:就業指導機構的設置和部門歸屬不合理,部分高校把招生和就業指導工作混合到一個部門;作為學校的行政部門,就業指導機構按照行政邏輯開展工作,因此缺乏對社會需求變化的把握,發揮的就業指導較為乏力。
高校就業指導老師是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其工作效率和專業化程度直接決定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成效。雖然國家規定專職就業指導工作人員與畢業生比例不能低于1:500,但是當前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尚未達到這一要求,同時,提供就業指導服務的工作人員存在專業化程度不足、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
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常見模式是:大一開設相關的職業指導和就業生涯規劃課程,而大二大三主要進行專業課的傳授,然后在大四即將求職階段在開設一些求職的講座。這些職業指導工作存在著斷層,學生難以樹立起良好的就業理念。
當前大學生就業方向多元化,包括考公務員、加入“就業族”——海投簡歷進入私企、外企,部分學生則是進行創業。面對不同就業導向的學生,高校就業指導卻依照相同的指導方法和相同的課程,單一化的模式難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對學生就業指導缺乏實效。
雖然教育部從制度層面要求高校做到“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四到位,但在實際上,各高校人力資源較為缺乏,缺乏明晰的指導機制,同時高校負責人從思想上不重視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缺乏就業服務意識,其業務依舊集中在辦理就業手續等層面,系統化的學生就業指導機制——包括約束機制、激勵機制、評估機制和退出機制等尚未建立。
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機構,部門結構雖然有相應的信息提供和咨詢功能,但仍不完整,同時行政化的特征較為顯著,缺乏相關的社會需求調查研究部門和市場分析部門,無法對社會需求的現狀和變化進行及時預測,向學生提供針對性、時效性的信息。
由于就業指導成效和產出難以觀測,當前大多高校對其投入有限。經費不足導致學校不能夠聘請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水平提高;同時經費不足制約了課程的開發,也導致就業指導硬件設施更新緩慢。
當前缺乏對就業指導課程反饋、學生對就業課程滿意度、教師專業水平的評估機制,不僅會使就業指導機構難以對學校內部多種就業指導課程進行評價,難以篩選更為科學化的課程模式,同時也導致對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考核不足,對于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勵與約束,工作人員缺乏對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優劣評價標準,難以發現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應當健全就業指導機構體系,一學校領導為核心,下設就業研究室、就業心理咨詢室、就業法律指導室等部門;其次,對各個部門的職責職能進行明確,同時建立對部門、對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激勵約束以及問責機制,確保就業指導人員的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其工作積極性,并避免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重大失誤。
應當營造出立體化的高校學生就業指導環境,通過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進行就業的相關研究,并在就業指導課程上進行分享,推動就業指導主體多樣化;通過邀請校外專家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社會實踐、團體輔導等形式,推動就業指導形式多樣化。
政府和高校應當提升對就業指導的投入,組建具有相應資質的專業化就業指導團隊。一方面是要經常性組織相關人員參與就業指導培訓,了解科學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模式和新階段開展相關工作的動態;另一方面是吸引相關領域——如社會學、心理學領域,并持有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證書,有相關職業生涯指導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開展工作。
高校需建立全程就業指導評估機制,首先是對就業指導課程進行評估,了解相應課程的成效和其與市場需求的匹配程度;其次是借助一系列的量表對當前階段的就業指導工作展開評估,了解各個階段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現狀與不足;最后是對就業指導下學生就業的質量進行評估,充分衡量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馮玲 李博偉. 新常態下高校就業管理工作創新的策略與方法[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28-32.
[2]戴樹根 彭立春. 生涯發展理念下的大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探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