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賀金濤
立秋過后,素有“魯西小壽光”之名的山東聊城茌平縣耿店村在沉寂了近兩個月的酷夏后,又熱鬧了起來。村西、村南舊村拆遷騰置出來的60余畝空地上,縣里集中扶貧資金規劃的20個高標準大棚正在加緊施工中。
“建扶貧棚群眾舉雙手歡迎,20個棚兩天‘搶完,帶著名字建棚,戶家比村里還上心。”村支部書記耿遵珠介紹說,扶貧棚技術含量高,與村里“穩步發展高科技大棚,逐步取代低矮老棚”的產業振興規劃合拍,“扶貧棚建在俺們村,能比其他地方種棚的效益高出20%。”
為何耿店建棚效益高?耿遵珠介紹,經過20年的發展,大棚蔬菜成為耿店村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全村有180戶、784人,有高標準蔬菜大棚617個,棚菜種植面積達1100多畝,戶均3.5個棚,村內有育苗場、銷售市場,還有培訓課堂,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供產銷一條龍服務,“茌星”牌黃瓜、辣椒、番茄3個綠色蔬菜商標實現了“農超對接”,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7萬元,棚均年效益達到8萬元。
“更喜人的是,耿店棚菜產業吸引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鄉種棚,‘棚二代占到七八成,他們少的種五六個棚,最多的種了21個棚,大伙兒靠這個產業買了車、住上了樓。”耿遵珠說。
蓬勃發展的耿店蔬菜產業,近年來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下,耿店村定下了產業升級的新思路,積極提升蔬菜大棚的科技含量,努力在智能化溫控、水肥一體化方面實現突破,同時興建冷庫,做精品有機蔬菜,拉長產業鏈。但錢從哪里來,耿店人躊躇不前。
扶貧大棚落戶耿店,讓耿店找到了產業升級的契機,也為縣里的扶貧攻堅打開了新局面。
經過三年的扶貧攻堅,全縣3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剩余的脫貧重點在于無致富能力的“貧中貧”,如何“啃下硬骨頭”,如何用扶貧錢讓無致富能力的人致富,是扶貧面臨的新課題。
“以往扶貧專項資金下撥到貧困村,各自安排產業扶貧項目,整體帶動了全縣3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但也暴露出項目零星分散,面廣量多,缺乏有效投資,無法形成良性利用循環的缺點。”副縣長、縣扶貧辦主任張春蘭說,過去扶貧資金無償投放給貧困鄉鎮,貧困村不計成本,不講效益,只管投不管收,存在建起大棚沒人承包,代養羊不能收回等情況。新形勢下,以往“撒芝麻鹽”的扶貧投資方式已經不適用。
去年,縣里探索以耿店村為試點,借力成熟的“耿店產業模式”,將“扶貧工作”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集合周邊6個貧困村150萬元各級專項資金,建設了15個高標準扶貧棚,15萬元的扶貧收益及時準確地惠及了74戶198人貧困戶。
耿店試點成功,縣里找到了“借力優勢產業,劃重點集中投放”的產業扶貧路。“讓會種棚的有錢賺,同時保障貧困戶的收益,這才是雙贏共惠。”張春蘭說。
據統計,今年茌平集中投放的專項產業扶貧資金共計1065萬元,產權明晰到村、收益分配到戶,預計收益69.2萬元,將覆蓋全縣全部建檔立卡的3787戶貧困群眾,實現貧困戶長效受益。(編輯:杜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