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摘 要】德國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對奏鳴曲式結構的發展和創新作出巨大的貢獻。其中他創作的最后一首奏鳴曲——《c小調鋼琴奏鳴曲》(Op.111)作為人性記錄的杰作之高度境界被無數次提及,本文正是以這首奏鳴曲的第二樂章為例,對其轉調手法進行分析和研究,為今后研習貝多芬其他作品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貝多芬;調式調性;和聲進行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072-01
從貝多芬創作奏鳴曲的角度來看,從1794年創作第一首到1822年最后一首,可以說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貫穿了貝多芬的一生,在整個鋼琴音樂史中占有極高的地位。貝多芬第三十二首《c小調奏鳴曲》(op.111),創作于1821-1822年,整首作品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使鋼琴具有交響化的特點。在此作品的第二樂章中,旋律簡單,動機流暢,但又包羅萬象。
一、作品中的近關系轉調分析——以兩種近關系轉調方法為例
在傳統音樂理論中,“從一個調性轉入到另一個調性的和聲進行稱為轉調。一個調性以主和弦為代表,因此確定調性之間的遠近關系。凡新調的主和弦是原調自然體系的各級大、小三和弦者,是近關系調。凡新調的主和弦是原調變音體系各大、小三和弦者,即原關系調”。①貝多芬善于通過調式調性色彩的變化來表現音樂內容,塑造音樂形象,推動音樂的發展,構成樂曲發展的起伏與層次。
(一)大調向下屬功能系統進行關系調的轉調。大調的下屬功能近關系調有:下屬大調、上主音小調與下中音小調。貝多芬在其Op.111第二樂章中運用了大調轉入下中音小調的方法,在自然音的大調與它的平行小調之間,利于原調的Ⅵ級和弦作為共同和弦,引出轉調和弦,最終確立新調,如譜例:
上述譜例是Op.111第二樂章的第二個樂句。貝多芬在這里運用了C大調的下屬功能組六級和弦作為共同和弦,它等于a小調的主和弦,由此轉入了a小調,其后在a小調的屬和弦上保持兩小節并做了主屬交替,鞏固了新調的地位。
(二)小調向下屬功能系統近關系調的轉調。小調的屬功能近關系調有:屬小調、平行大調與下主音大調。小調轉的平行大調同樣也是使用較為常見與頻繁的副調之一。大調式的色彩較為明亮,與原調形成調性色彩之間更加鮮明的對比。在本樂章中,貝多芬運用小調轉入上中音大調(平行大調)的轉調處理手段將樂曲在a小調上的展開又轉回C大調,譜例如下:
從上述譜例可以看出,貝多芬利用a小調主和弦與其平行大調六級和弦作為共同和弦,將樂曲從a小調轉回了C大調并在其新調上展開了屬-主-下屬-屬-主的和聲進行,穩定的新調的調性。
二、遠關系轉調分析——前調變音和弦等與后調自然和弦
凡是新調主和弦為原調含有變音的大、小三和弦者屬于遠關系轉調。遠關系轉調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調性之間的共同因素,自然地從一個調性轉向另一個調性。其中前調變音和弦等與后調自然和弦的方法是遠關系調性轉調的一種常見手法。在前調的變音和弦中,以原調的副屬和弦作為共同和弦進行轉調,根據它在新調中的功能或者音級而確定和聲繼續進行的方法。貝多芬在第二樂章中也利用了此手法對作品進行了轉調的布局,譜例如下:
如上述譜例所示,貝多芬利用了C大調的降三音的下屬功能組和弦(四級和弦)作為共同和弦,它等同于bE大調自然音的二級和弦,巧妙的將樂曲從C大調轉至bE大調,豐富了和聲色彩,使得該作品更具有研究價值。
三、結語
貝多芬在晚期創作中所使用調性變化的方式的方法,推動了和聲的發展,對以后浪漫派作曲家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預示著浪漫主義時期作品中的一些新特征的出現,為其在音樂創作中對調性的色彩性和開放性使用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為其具有復雜性的和弦的結構,和聲色彩明暗表現的突出以及和聲語匯的豐富擴大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1):165.
參考文獻:
[1]保羅·興德米特.傳統和聲學簡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2]桑桐著.和聲的理論與應用(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
[3]桑桐著.和聲的理論與應用(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