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風華
【摘 要】在音樂教育中,“美聲”和“流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音樂表演方式。在常理下用美聲的唱法去演繹流行音樂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用美聲唱流行音樂”有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就是美聲和流行樂相融合技巧太過于粗糙。因此流行音樂的演唱者盡可能地學習美聲唱法之后,才能在演唱中使自己的演出更加有張力。本文通過應該如何讓美聲與流行音樂更加完美地融合為宗旨。在此通過筆者的經驗,和大家作進一步的交流。
【關鍵詞】美聲唱法;流行音樂;結合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078-01
一、音樂的發展
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很重要的藝術表演形式,是現代人在欣賞音樂中最常見也是最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種演唱方式。流行音樂的構成組合需要很多因素,而這些因素可能會阻礙流行音樂的發展。所以,流行音樂在學習和教育上應該打破傳統的單一性。從流行音樂的歌曲和表演形式上綜合改善,才可以做出優秀,而且富有時代特色的歌曲。但是在流行音樂中融入美聲的唱法是冒險的,如果融入得恰到好處的話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在不一樣的表演中就可以呈現出不一樣的魅力。這就發揮了美聲重要的作用。
二、美聲的起源和發展
美聲唱法是在歐洲的傳統唱法,它起源于意大利,是意大利流行音樂為主的演唱風格。后來美聲通過“五四”運動傳入我國。我們國家把它翻譯成美聲的唱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們國家的人把美聲認為只在乎重音,聲音的力量會高于一切。這是錯誤的思想。最初的美聲是以鋼琴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因為古鋼琴在當時是沒有延音踏板的,所以在那個時代的美聲是輕柔飄逸的。
跟隨著樂器的慢慢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美聲的表演形式開始加入新鮮的血液。演變出了真正意義上的美聲。加入了新的樂器,就代表著美聲在某種程度上就會更加的專業。這樣演唱者就必須要放開嗓子,更新自己的演唱技巧,以胸腔和口腔共鳴的方式,讓演唱者的音色更加渾厚低亢。這樣才可以讓觀眾聽到聲音。
再接著,文藝復興被發起了。音樂開始逐漸地和歌劇融合在一起,這創造了新的美聲演唱方式。這就充分地利用體腔,在技巧上就講究高位置的演唱。再經過長達幾個世紀的發展,美聲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完全歸功于一輩又一輩的演唱家門。
三、美聲與流行音樂的結合
美聲與流行音樂的結合,既會產生人與人心靈的對碰效果,又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體現音樂聲音的技術技巧。在音樂的發展中,人們慢慢地接受并喜愛上一種新式的唱法——音樂劇。在這種演唱方式中,就是以流行音樂為主導,在其上面加入一些美聲的唱法,這樣就可以讓人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例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其主題曲《北京歡迎你》中,幾乎包含了全中國每一個厲害的歌手。有一些人用自己的演唱方式去唱歌。而在這其中,劉歡等個別的人卻在這首歌中引入了美聲的唱法。在我的心中這就是美聲與流行樂完美結合的典范。
所以不管在什么風格的音樂演唱中,唱法僅僅只是表現出一種唱歌的載體和手段,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聲音更加的美妙。但是不管如何去唱,只要獲得了大家的喜愛和追捧,那就是一首好的音樂。美聲的唱法與流行音樂演唱方式,采用了流行音樂的技能和技巧。這樣既可以將流行音樂的風格有所保留,也可以將美聲的演唱聲音技巧也運用在其中,使自己的表演更加的抓心,充分明確地體現了現代音樂作品的靈魂。讓流行音樂的表演生動豪放大氣,這樣就可以讓演唱者的音樂更加富有國際性。
四、演唱的技巧
中國的發展速度可謂讓國際大跌眼界,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而在藝術歌曲的演唱中也往往會是最精彩的。這需要演唱人員可以掌握高深的演唱技巧。所以我們在流行音樂上面可以打破往常的單一。在音樂和表演上面入手,向世界呈現出中國音樂所富有的獨特藝術表演方式。這需要音樂作品有自己的技巧和處理技巧恰到好處。這樣下去每一個作品都可以在水平上得到發展,藝術性也可以得到提高。在表演中,將自己的個人情感加入到音樂中去,將歌曲的感情在演唱者自身完美地展現出來。
在發揮藝術歌曲中加入流行音樂的教學中,打破常規的演唱方式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可以做到新的創新演唱方法。在當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對演唱者保證足夠的欣賞,整個作品就可以得到技巧發展。藝術性升高了,流行音樂的元素在表演中超過了常規技巧的重要性。在表演中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歌曲的感情會表達在音樂表演中,可以不斷地向觀眾闡述自己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五、結語
音樂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很重要的,音樂的表演也是一門重要的藝術表現方式,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汲取審美的重要部分,是一門相對于來說很重要的學科。無論是流行音樂的唱法還是美聲的唱法技巧都有著演唱者自身的原因。這是每一個音樂人都需要注意的。應該如何把握旋律與情感的同步,要如果體現舞臺的表演能力?使音樂能夠和歌詞更好的交流。是每個音樂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林.流行音樂專業方向視唱練耳課的特殊問題及教學設想[J].武漢音樂學院,2007.
[2]潘乃憲.聲樂探索之路[J].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毛勝男.聲樂發展的新趨勢[J].濟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