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圖書館的價值也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圖書館空間是圖書館為讀者實行充分服務的關鍵以及基礎。不同的服務形式有著不同的服務空間。并且,傳統圖書館以及數字圖書館的其他形式的圖書館空間服務都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出現了新型的服務形式。這個形式主要以社交為導向。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社交
中圖分類號:C2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205-01
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技術上的改革。由于互聯網的不斷深入,讀者獲得信息的途徑以及閱讀空間也發生了顯著的改變。這些年來,高校圖書館閱讀環境在不斷的改進,讀者數量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一定的時期,圖書館內還出現了座位供不應求的現象。但是讀者更多的是在閱覽室進行自習,而非借閱書刊。并且,數字資源也在不斷的增加,但讀者卻沒有很好利用,沒有充分發揮它的價值。這種情況下,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功能成為現如今高校圖書館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筆者將探究不同形態圖書館的空間與服務以及以社交為導向的現代化服務模式。
一、不同形式的圖書館空間服務
(一)傳統圖書館。傳統的圖書館注重實體的結構,以紙質文獻為主要的藏書。之前的圖書館建筑基本上是封閉式的。館藏室和閱覽室是分開,實施閉架的管理。之后經過理念的革新,圖書館不再實行閉架的管理形式,而是全開放的形式。到現在,圖書館的建筑顯示出空間不足的狀態,要實現擴建的策略。傳統的圖書館主要是用來借閱紙質書刊。讀者通過的咨詢臺來完成借閱咨詢服務。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傳統圖書館管理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依舊不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阻礙了資源共享。但是這種局限性促進其他形式的圖書館發展。
(二)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相比,數字圖書館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改革,存儲的資源也更多,不受時空的限制。讀者也能夠更快地獲取自身所要的信息,這種形式只需要讀者充分利用互聯網,就能夠隨時隨地獲得信息資源。并且這也便于讀者之間進行資源共享。
(三)復合圖書館。復合圖書館的概念是從國外引進的。它能夠將傳統圖書館的特征以及數字圖書館特征相結合,從而更好地服務讀者。這種形式的圖書館是將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既包括了傳統圖書館的資源,又包括了數字圖書館的資源。
復合圖書館的空間形式主要有四種。分別為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研究共享空間以及創客空間。信息共享空間一般是提供咨詢服務、資源搜索以及小組討論空間等服務。學習共享空間主要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獲取方式以及相關服務。研究共享空間內還有一定的先進設備,為個人研究或者小型集體討論提供服務。創客空間主要是為了給志趣相同的人提供更好的交流與創作空間。
二、以社交為導向的虛實空間一體化服務模式
隨著現代圖書館設計理念不斷革新,圖書館已經不再僅僅只有借閱以及典藏的功能了,而是包含著多樣化以及個性化的服務。通過對圖書館的空間進行再造活動,不僅僅改善了讀者的閱讀環境,還優化了讀者的使用感受。由于實體環境具有封閉性,很多高校圖書館也面臨著空間的使用率不高等問題。因此,筆者在提出重構圖書館空間的同時,更注重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感。所以,高校圖書館應該確定虛擬服務空間,利用現代新型技術獲得更多的獲取資源的方式。
(一)以新媒體為服務媒介。隨著更多的智能移動設備的不斷發展,即時聊天工具以及其他新媒體成為現代大學生獲得信息,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利用新媒體等工具發布消息,開展閱讀活動已經成為現代圖書館的重要方式之一。圖書館可以創建教師以及學生的群組,利用這些群組能夠發布相關的信息,從而進行有效的解疑。并且,在這些群組中,學生可以互相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實現資源共享,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感。讀者可以利用微信等公眾平臺獲取圖書館最新資源的消息,咨詢相應的借閱手續等。這能夠大大提高對讀者的服務效率,促進圖書館的服務升級。
(二)利用網絡直播平臺。網絡直播能將讀者的需求直接展現給讀者。這種方式是一種實時交流的網絡新型社交形式。網絡直播具有資源共享以及時空不受限制的特征,這能夠保證直播內容在第一時間被各種讀者觀看,之后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開展各種研究活動、講座以及推廣活動。
三、結語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圖書館的服務形式在未來也會多種多樣,但永遠不變的主題是以人為核心的圖書館服務。未來的圖書館注重縮短讀者與文獻之間的距離,提供更加快捷的信息獲取形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無論是實體空間還是虛擬空間都是以社交為基礎,之后再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1]竇淑慶,高墅.空間再造引領唐山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17,(32):56-57.
[2]何志俊.行業特色型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創新與策略研究—以武漢紡織大學時尚創意圖書館為建設模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30(3):93-96.
[3]李菲.大學圖書館空間再造探析[J].創新科技,2016,(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