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梅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港口發展的要求逐漸提升,在此過程中需要將港口以及其發展背景相互結合,在此基礎上展開港口建設。本文將重點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港口的發展措施,保證港口發展與大環境之間的一致性以及吻合性,最終達到提升港口發展質量的目的。
粵港澳大灣區主要由9座城市,2個特別行政區組成,占地面積約為5.6萬平房千米,占全國占地面積的0.6%左右,人口數量為6800萬,占全國人口的4.9%。粵港澳大灣區與東南亞、臺灣地區以及長江經濟帶相互連接,具有較高的地理優勢,在該區域,共包括灣區群、城市群、產業群以及港口群。在灣區,主要包括大亞灣、大廣海以及大汕頭等,港口主要包括深圳、香港、廣州、東莞以及珍珠港等,億噸級的港口數量為5個。在產業發展中,較為發達的產業為通信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以及石油和加工產業等,在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生產量達到了9.5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產量的12.7%左右。通過以上數據能夠看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港群發展是在該地區經濟發展基礎上展開的,正是因為快速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為港口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經濟環境,進而促進港口經濟的發展。目前各個港區之間的產業不斷發展聚集,將產業的集中效應以及規模效應充分發揮出來,進而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發展。在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在18噸左右,集裝箱的吞吐量為7560萬TEU,占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36%。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廣州港,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廣泛性以及全面性,貨物吞吐量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35%,集裝箱吞吐量所占比為26%。
目前,珠三角州的建設進程逐漸提升,軌道網絡以及高速公路等工程已經完成施工,以廣州為核心的綜合交通體系以及整體完成,進而實現了交通網路的一體化,珠三角州地區目前已經成為港口發展的主要經濟地區。在此過程中,對貨物集疏方式展開完善,同時降低了貨物運輸成本,同時控制了該地區貨物的流動方向。這一現象也就說明,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在供貨的過程中,貨物流通具備更多的選擇。
要想保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實現港口一體化發展,提升各個城市之間戰略合作的高度,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與港口之間建立上級,這種方式能夠推動港口資源的整合,進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一體化發展。在促進城市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交通部運輸部門的規劃方法,對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岸線審批以及總體布局展開控制管理,何種方式能夠促進城市之間的協作協調,進而保證城市內部分工之間的合作。進而形成一個層次性較強、分工明確以及自協調性強的綜合物流體系。
我國粵港澳大灣區港口逐漸向著大型化、專業化以及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港口需要將大型樞紐干線作為主導,其他干線作為支撐,形成一個完整的港口體系,這種方式能夠保證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發展的一致性。例如東京灣區就是將東京港以及橫濱港作為主導,紐約灣將紐約港以及新澤西港作為主導,在此基礎上,使各個港口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運輸體系。以上港口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是該地區的貿易中心之外,還是航運中心,能夠對全球資源展開配置以及運輸,在國際上具備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吞吐量是全世界第一,但是除了香港之外,廣州港、深圳港并沒有形成的較為完整的航運系統,在國際市場中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因此,為了保證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在國際中的發展質量,需要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國際地位。
在此過程中,需要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實際發展情況決定,對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展開整合整理,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港口自身的特點,建立國際性的港口,其他港口作為支線。這種方式能夠明確港口之間的層次,完善功能,同時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港口一體化的發展,最終達到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發展一體化的目的。例如,充分利用港口,建立航運中心,完善航運服務質量,提升自身的軟實力以及綜合實力。同時促進廣東城市以及港澳之間的合作,與國際港口接軌,提升港口運營機制的全面性,最終建立一個國際地位較高的航運集群。這種方式能夠大大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在實際運行中的競爭力以及國際地位,最終達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發展的目的。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港口企業的轉型,能夠將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資源配置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市場資源展開有效配置的同時,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最終達到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例如,廣東省在大會中指出,將廣州港以及深圳港作為主導,對全省的資源配置展開優化,這種方式能夠對港口運輸體系展開完善和優化,進而建立世界級的港口。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政府引導以及企業執行的方式,使港口企業向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提升港口企業的發展速度。在此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港口企業需要在灣區的基礎上,對全球展開布置,將企業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進而保證粵港澳大灣區港口企業的協調發展,提升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主導地位。
由于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主體較多,分布較為分散,導致整個岸線的資源較為緊張,無法對資源展開充分利用,進而降低了港口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質量。因此在促進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企業展開轉型處理,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同時完善產業的定位以及功能布局,將全國作為市場,建立綜合性的運輸平臺,進而保證粵港澳大灣區港口企業在未來的發展質量。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看出,城市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與區域經濟相互融合,同時與其他城市相互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發展質量。港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基礎設施,能夠對經濟起到支承的作用,同時促進我國貿易的發展,最終提升我國人民的經濟水平。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發揮,也會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的發展,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作用。
因此在當今社會,需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此基礎上降低城市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隔閡,形成城市聯動、協調發展的局面。對基礎資源展開充分利用,這種方式能夠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中基礎資源的流動,同時形成產業聚集,保證粵港澳大灣區港口以及經濟的穩定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實際情況以及港口發展情況出發,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發展方案,這種方式能夠保證二者在實際發展中的一致性以及協調性,最終達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港口發展的關注程度逐漸提升,如何保證港口的發展質量,成為有關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港口發展措施發現,對其進行研究,能夠大大提升我國港口的發展質量,同時還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港口的發展措施,能夠為今后港口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