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慧
目前,廣大農村還存在集體資產產權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等問題。此類問題日益突出,已嚴重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危害農村集體所有制基礎。2014年10月,農業部開始著手推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指對農村集體資產中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進行明晰產權、完善權能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方桂堂,2017)。其目的在于逐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體產權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實行市場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創新。通過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集體資源要素,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對農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明確集體經濟資產存量,有利于對資產的充分利用,推動農業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調動個人生產積極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確了農民對于集體各項資產的權利,特別是對于經營性資產的折股量化,明確了農民對于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及分配收益的權利,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維護了農民切身利益。實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義,但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面臨的改革資產種類多、改革包含的內容復雜、各改革地區差異大以及相關政策制度缺乏等問題眾多,阻礙著改革的進程。
農村要素市場建設滯后,目前農村要素市場建設滯后,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符合,這會直接導致農村集體資源得不到應有的收益。集體經濟組織地位缺失,由于目前沒有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統一認定與管理,所以導致很多地方的農村對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的缺失,實行村委會代管,這一方面會導致集體經濟組織功能缺失,忽視對集體資產的運營,導致資產運行不充分或運行不當,極易帶來農村集體資產的流失;另一方面,由于村委會的干涉運營,極易使得村委會中的管理不當行為侵入集體經濟運營中,如少數人控制行為,也會導致農村集體資產的損失。農村集體成員身份確認混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對于成員身份的確認是關鍵環節,但目前各地對于農村集體成員的身份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及方法。各個試點對于成員身份的確認,大都實行當地出臺的法規條例,實行一村一策。成員身份確認的混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程的推動,帶來不利影響。集體資產股權設置不一,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是推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目的,其中集體資產的股份制改革是重要的改革取向。股份制改革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制的形式量化到集體成員,使得成員對于集體資產具有了使用、收益、處分等各項財產權利。但目前在改革試點中突出的問題主要是對于集體股設置的分歧。成員股的設置是必須存在且是折股量化的主要形式,但各地對于集體股的設置卻標準不一,主要體現在集體股設置與否以及集體股設置股量的多少問題上。有些地方認為集體股與當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不一致,無法明確集體股的資產歸屬,即無法確定集體股的權益分配(王思民,2016)。集體組織與成員的利益沖突,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特別強調的是要“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將選擇權交于農民”。這能夠凸顯農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但是在集體產權改革的試點中,卻出現了村集體與農民利益沖突,最終導致改革困境發生的狀況。問題的發生原因是因為村集體在未與農民進行溝通的前提下,自己決策將原本承包給農民的土地轉包給其他組織,村民與承包企業要求利益未果進而采取破壞措施,導致企業經營無法進行并且村集體資產受損。
實行改革,首先要做到思想及觀念先行,在當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由點及面的熱潮中,仍有部分地區暴露出不愿改革或改革不徹底的想法及做法。淮安區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部分經濟薄弱村認為村里資產不多,沒有量化的必要,這對于集體產權的改革無疑是重大阻礙。針對此項問題,各級相關組織要切實做好政治思想的宣傳指導工作,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思想宣傳工作,使村集體組織及村民充分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對于自身的利益,從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引導農村充分參與到改革中來,共享改革成果。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發揮農村集體資產功用不可或缺的組織,各地要確實保證農村集體組織功能作用的發揮。首先是盡快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制定統一的規范標準,確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認定標準及經濟地位。其次,各地要嚴格執行村委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明確分開的原則,理清村委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歸屬,要確保村集體經濟組織獨立充分發揮其職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村委會的行政干預。還有,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要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嚴格執行民主決策,實行完善的組織管理,確保對農民利益的最大維護。
股份合作制是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形式之一,其是農村集體經濟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建立的新型組織形式,股份合作制建立在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的清產核資并合理量化上,實現了資本與勞動的有效融合,極大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許經勇,2017)。所以各地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動股份合作制的實行,合理設置股權。其中,針對集體股與成員股的設置,以調動農民積極性為手段,充分征求村民的集體意愿,以此為基礎設置股權,保證以成員股增加農民收入,以集體股為村集體公共事務服務,且要保證集體股收益及處分的公開透明,切實保證村民及集體的各項權益。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方面離不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引導與支持。政府在改革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為改革提供鼓勵及支持。首先,政府應加大農村經營的稅費優惠力度。稅費的收取無疑加重了處于改革初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壓力,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發揮,所以有必要對當前運營的農村經濟經濟組織給予更大的稅收優惠,給與農村及農民更多的增收機會。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相關配套政策,例如上述所提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位確認政策、村集體成員的統一標準、農村要素市場完善的相關配套政策等,以期通過各項政策法規的建立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完善的保障。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對當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混亂、產權不清的有效舉措,是深化市場改革,完善市場經濟的重要環節,是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的制度創新。改革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體制度為手段,以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為目的,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具有重大意義。所以相關主體:政府、各級組織、村集體、農民應共同努力,發揮自身作用,解決改革中的難題,推動改革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