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巧榮,劉曉鷗,陳小蓉
?
四川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利用研究
肖巧榮,劉曉鷗,陳小蓉
深圳大學體育部,深圳,518000。
通過搜集整理四川省國家級、省級、市級共計175項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下簡稱體育非遺),分析其分布結構。并選取四川省旅游局公布的A級景區等12項旅游資源,計算五大旅游區各市州旅游資源稟賦狀況,利用DEA分析評價各市州旅游資源的相對效率。在此基礎上,對四川省五大旅游區的體育非遺項目提出了利用模式設想,旨在響應四川省“十三五”旅游規劃,為四川省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四川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利用
中國旅游在西部,西部旅游在四川[1]。坐落在我國西南部的四川省是一個旅游資源“大國”,并欲建全國最好最大的全域旅游示范區。2017年4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印發《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通知(以下簡稱“規劃”)[2]。規劃中提出要加快四川文化旅游的步伐,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為旅游注入文化特質,凸顯歷史、民族、民俗和紅色文化的旅游價值,發揮好藏彝羌等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的民族活動作用,辦好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上規劃為該省體育非遺項目傳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內學者多采用調查、經驗等方法集中于非遺特征與價值等基礎性研究及旅游開發利用,保護傳承等經營性研究[3]。關于四川省體育非遺的旅游研究,學者賴斌(2012)[4]運用相關性分析方法對四川省少數民族體育非遺的數量與“十一五”期間旅游經濟總收入和國家A級景區進行相關系數測定分析,結果表明四川省體育非遺與旅游開發保護之間存在著“非對稱性”現象。
結合四川省體育非遺旅游開發的良好背景和現狀,該省公布的體育非遺項目是各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種開發潛力較大的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挖掘整理四川省體育非遺項目,有助于當地做好對該類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挖掘、保護與發展工作,對拉動當地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本文擬以2018年四川省旅游政務網公布的各項旅游資源數據為參考,利用熵值法確定各項旅游資源權重,得出四川省各市旅游資源稟賦狀況,同時運用統計的旅游數據對該省各市旅游資源發展效率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結合該省三級體育非遺旅游資源的分布結構特征,提出四川省體育非遺旅游資源利用設想。





⑤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四川省各市資源的優勢度P。

1.1.2 相對效率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運籌學、管理科學和數理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它是由Charnes和Cooper等人于1978年開始創建的,它使用數學規劃模型評價具有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簡記為DMU)間的相對有效性[6]。該方法應用廣泛,隨著研究視野的不斷拓展,旅游效率對象延伸到地理單元,評估各項指標的效率[7]。在國內旅游效率研究中,研究對象大多為全國各省或主要城市,主要研究與旅游密切相關行業的效率,如酒店[8]、旅行社[10]、旅游業[13]、旅游資源[15]等。研究內容主要分為靜態效率評估分析[16]和動態效率趨勢演變[18]。該方法適用于對若干同類具有多投入、多產出指標的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簡稱DUM)相對效率評價。根據DEA思想,對某些城市的旅游效率進行評價,實質上就是將這些城市作為決策單元(DUM),旨在尋找一個包含所有城市旅游生產集的最佳前沿面,把所有城市旅游生產集與最佳生產前沿面進行比較,最終得到各個城市的效率。DMU的相對效率評價可以分為投入、產出和非導向三種計算方法。考慮到在城市在旅游產業發展中投入要素是可控制的,因此本研究將四川省各市作為決策單元DMU,采用在產出既定的條件下不同投入組合和投入導向模式。再者,DEA中進行效率評價時常用的模型為CCR和BCC模型,前者是假設在規模效益固定的情況下測算其技術效率,后者是在規模效益可變條件下計算效率。本文采用BBC模型,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測算四川省各DMU是否有效。其表達式為:



表1 四川省五大旅游區體育非遺三級統計表

表2 旅游資源稟賦狀況
(1)本文搜集的體育非遺項目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川省文化部門網站或四川省政府網站公布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均包括擴展名錄)。截止2018年6月30日,共搜集國家級、省、市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75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級81項,市(州)級85項(表1)。
(2)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局公布的最新一年即2016年《四川省統計年鑒》[21]、四川省旅游政務網[22]。資源稟賦狀況所用數據來源于四川省旅游政務網2018年公布的A級景區、世界遺產、風景名勝、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村、1-3級博物館、農家樂12項旅游資源數量,利用熵值法計算出12項旅游資源權重,得出各市旅游資源稟賦狀況(表2)。各市旅游資源相對效率的評價所涉及數據、名稱均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年鑒2017》。
將以上整理的四川省體育非遺的統計數據表1繪制分布結構圖(圖1、圖2)。
(1)圖1中,從市州來看,四川省21個市州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共計9項,其中甘孜3項,樂山2項,成都、瀘州、阿壩、涼山各1項,其余德陽等15個市州無國家級項目;省級體育非遺項目甘孜數量最多13項,其中德陽、資陽、南充、廣安國家級、省級體育非遺數量均為0;市級體育非遺項目阿壩數量最多20項;21個市州中三級體育非遺數量最多的是阿壩29項,最少的是雅安和資陽三級體育非遺項目數量各為2項。從五大旅游區來看,國家級體育非遺數量最多的是川西北旅游區,其次是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區,川東北旅游區無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分布;省級體育非遺數量最多的是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區,其次為川西北旅游區;市級體育非遺項目數量最多的是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區,其次為川西北旅游區;攀西旅游區數量最少;總體上,四川省三級體育非遺數量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區體育非遺項目數量最多,川西北數量次之,攀西旅游地區最少。
(2)表2中,成都市旅游資源稟賦(27.24)優勢明顯,其次旅游資源稟賦狀況較好的是樂山(13.48)和瀘州(11.17),排名靠后的有攀枝花、資陽、內江、德陽等市。五大旅游區中,川南旅游區資源稟賦均值最高(5.90),攀西旅游區最低(1.10)。四川省各旅游區和各市已有的資源稟賦狀況與當地城市知名度、包容度,景點等級和知名度,以及經濟交通發展水平和政府投資開發力度等因素有關。

圖1 四川省各市州三級體育非遺分布結構圖

圖2 四川省五大旅游區三級體育非遺分布結構圖
由于相對效率評價使用DEA法,該方法測量效率結果的正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測評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和產出指標[22]。在經濟學意義上,將土地、勞動、資本[24]作為投入變量。但在實際旅游生產中,它不受土地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中不將土地作為投入變量。但勞動力和資本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從事旅游業的人員可通過提高業務素質和態度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但四川省年鑒中對各市旅游業從業人員并無直接的統計,因此本研究將21市的旅游資源稟賦狀況作為投入指標,將國內外旅游人次、旅游國內外收入作為產出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市旅游資源的相對效率。運用DEAP2.1軟件,采用BBC模型計算21個市旅游資源的相對效率,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四川省各項旅游資源效率
注:“irs”表示DMU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drs”表示DMU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示DMU處于規模報酬不變階段。
表4中,相對效率包括總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總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通過表1可看出:(1)總效率最大的城市是:成都、遂寧、資陽、內江、阿壩、攀枝花(1.000),最小的瀘州(0.403);從純技術效率來看,成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資陽、內江、阿壩、甘孜、攀枝花、涼山(1.000),瀘州最小(0.411);從規模報酬來看,最大的是成都、遂寧、資陽、內江、阿壩、阿壩(1.000),最小的是樂山市(0.731)。(2)從五大旅游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總效率(0.806)、純技術效率(0.860)和規模效率(0.933)總體較高,其中全省規模效率最大,表明四川省整體的旅游資源效率受規模效率驅動程度較大。其次,從總效率來看,成都核心旅游區旅游資源總效率最高(0.904),川東北最小(0.638);在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中,川西北旅游區受技術驅動程度最大,川東北旅游區受規模效率驅動最大。
將四川體育非遺項目合理科學的轉化成旅游商品,在這個過程中充分挖掘體育非遺項目的文化遺產旅游價值,同時減少文化生態空間的破壞,是本文及后續需要關注和討論的問題。根據四川省五大旅游區各市體育非遺旅游資源結構分布特征,五大旅游區市州旅游資源稟賦狀況以及旅游資源效率,對四川省五大旅游區的體育非遺項目從宏觀上提出可利用模式設想。
主題公園為主的輻射帶動模式。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區包含成都等8個市,該旅游區體育非遺項目省級、市級項目數量總計第一,國家級項目數量第二,總量四川省居第一,體育非遺數量可觀,層級發展空間潛力大。且成都市、樂山市已有良好的旅游資源稟賦狀況,城市知名度高,交通通達度好,旅游開發力度大,旅游景點多樣、級別高、知名度高,客源好且具有多地客源,旅游服務體系成熟,因此帶來的旅游資源效率較高,而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周圍各市,相比省會城市吸引力較弱。針對核心旅游區,就旅游的輻射半徑影響,依托已有的良好基礎,以成都市、樂山市為重點,建立以“舞蹈、舞龍、舞獅、麒麟、武術、賽會、游戲、龍舟”等分類主題的體育非遺公園,集中展示四川省各類體育非遺項目的文化魅力,爭取成為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的特色板塊。通過輻射半徑影響,周邊各市可重點發展某一類體育非遺項目,避免各市旅游資源類型的重復化。周邊城市可通過開發某類體育非遺體驗性產品等讓游客充分感受四川文化遺產旅游魅力,如舞龍舞獅、龍舟競渡的體驗等。其次,核心旅游區的旅游資源規模效率比純技術效率低,表明核心旅游區可通過提高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提高整體效率,而體育非遺這一獨特的旅游資源正好能豐富該旅游區的旅游資源豐度,通過對核心區體育非遺的利用,有利于四川省建立全國最好最大的全域旅游示范區。
體育非遺精品項目發展模式。川南旅游區包含自貢、瀘州、內江、宜賓四市,該旅游區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具有1項,省級、市級體育非遺數量居中段水平,平均旅游資源稟賦狀況最好,但該旅游區旅游資源總體效率一般,且規模效率高達0.965,受規模驅動較大。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單純的追求數量規模的增加并不能促進該市旅游資源效率的提高,因此該旅游區的體育非遺項目,在利用時要走“精品”發展路線。該旅游區目前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瀘州云壇彩龍,可重點挖掘瀘州市國家級項目云壇彩龍的文化價值,開發相關文化產品。對于其他市的的省級、市級體育非遺項目可根據項目的可挖掘利用程度做以輔助,“以點帶面”的帶動川南地區特色體育非遺文化遺產旅游。
涵養孵化模式。川東北旅游區包含廣元、廣安、達州、南充四市。該旅游區無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省級、市級項目數量居后段水平。另外,川東北旅游區城市旅游資源稟賦狀況較低,且帶來旅游資源的總效率全省最低,受規模效率驅動影響較大。該旅游區城市一方面應該投入專業人才,科學技術等軟實力支撐已有旅游資源的涵養式發展,為體育非遺的開發提供文化空間。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該挖掘整理各市的體育非遺項目,積極向上申報,建立體育非遺項目開發孵化基地,提高各項體育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培養群眾基礎,繼而帶動川東北的體育非遺項目的申報發展、保護和傳承。
少數民族體育節日慶典模式。川西北旅游區阿壩和甘孜兩個自治州擁有體育非遺項目45項,僅次于核心旅游區,攀西旅游區體育非遺項目數量最少,僅有14項,四市州中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均有國家級項目。四市州的資源稟賦狀況阿壩、甘孜較好,攀枝花、涼山一般,旅游資源效率中處甘孜州相對較低,其余三市州較好。川西北、攀西旅游區包含攀枝花以及阿壩、甘孜和涼山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少數民族自治州地區地域特色明顯,民族文化豐富。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吸引眾多游客,但結合交通通達性來講,四市州地處四川省西部,與西藏相銜,相較其他市交通里程較遠,游客前往需要充裕的時間。而在游客短暫停留的時間里,為充分展現少數民族文化,響應四川省旅游規劃要求,即發揮藏彝羌等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的民族活動作用,因此可利用四市州體育非遺項目,開發少數民族體育節日慶典,促進當地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鏈的形成。
本文通過分析四川省三級體育非遺項目在各大旅游區市州的分布結構,計算已有旅游資源稟賦狀況,以及對其進行相對效率評價的基礎上,對四川省五大旅游區的體育非遺項目提出了四大利用模式:即主題公園為主的輻射帶動模式、體育非遺精品項目發展模式、涵養孵化模式、少數民族體育節日慶典模式,為四川省在“十三五”期間的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四川省地跨三個階梯,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底蘊深厚,體育非遺在這塊特定的土壤上根植發展與傳承。在實施保護性體育非遺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一方面應該注意各類體育非遺項目的特點,挑選適合進行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的項目,另一方面需要注意隨著體育非遺項目的生存環境的變遷,當地體育非遺項目應該用怎樣的表現形式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四川省在未來體育非遺旅游發展中,需要構建體育非遺旅游價值評價體系,調查體育非遺的受眾面積,客源特征與需求,有利于體育非遺的利用與開發。
注:文中“五大旅游區”及五大旅游區分別包含的市州來源于《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1] 楊志強,孫德朝.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對旅游發展的影響及其路徑選擇——以四川甘孜、阿壩、涼山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11):138~141.
[2]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Z].2017-4-18.
[3] 郝金連,林善浪,王國梁等.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分布特征及利用[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1):167~176.
[4] 賴 斌.四川省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07):110~113.
[5] 劉曉潔,沈 鐳.資源節約型社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03):382~391.
[6] 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DEA)[J].科學通報,2000(45),17:1793~1807.
[7] 肖利斌,鄧 文,羅忠桓.基于DEA-MI模型的四川省區域旅游效率測評分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4:132~140.
[8] 胡建軍,陳浩.基于DEA的星級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廣東相對效率分析為例[J].旅游學刊2004(19),2:59~62.
[9] 方葉林,黃震方,王坤,涂瑋.中國星級酒店相對效率的空間分析及提升策略[J].人文地理2013(01):121~127.
[10] 胡志毅.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國旅行社業發展效率特征分析[J].旅游學刊,2015(30),5:23~29.
[11] 武瑞杰.論中國旅行社省際相對效率及省際規模經濟特征——基于2001-2010年省際面板數據的DEA分析[J].東疆學刊,2013(30),7:97~101.
[12] 郭 巒,楊志紅.基于DEA方法的西部地區旅行社經營效率研究[J].旅游經濟,2013(06):105~110.
[13] 陶卓明,薛獻偉,管晶晶.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中國旅游業發展效率特征[J].地理學報,2010,65(08):1004~1012.
[14] 馬曉龍,保繼剛.中國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區域差異與空間格局[J].人文地理,2010,27(06):105~99.
[15] 方葉林,黃鎮芳,胡小海.安徽省旅游資源錯位現象及相對效率評價[J].華東經濟管理,2013(27),6:27~31.
[16] 徐文燕,周 玲.基于DEA方法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效率評價研究——以2010年江蘇文化旅游業投入產出數據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96~104.
[17] 何方永.全域旅游視角下十大藏族自治州效率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1):49~53.
[18] 方葉林,黃震芳,張 宏,彭 倩,陸瑋婷.省域旅游發展的錯位現象及旅游資源相對效率評價——以中國大陸31省市區2000-2009年面板數據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10):1754~1764.
[19] 梁明珠,易婷婷,Bin Li.基于DEA-MI模型的城市旅游效率演進模式研究.旅游學刊,2013,28(06):53~62.
[20] 陶卓明,薛獻偉,管晶晶.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中國旅游業發展效率特征[J].地理學報,2010,65(08):1004~1012.
[21] 四川省統計局:http://www.sc.stats.gov.cn/tjcbw/tjnj/.
[22] 四川省旅游政務網:http://www.scta.gov.cn.
[23] Wagner J M, Shimsshak D G.stepwise selection of variabl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Procedures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0(01): 57~67.
[24] 張淼豐.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涵義[J].理論導刊,2000,22(03):24~26.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Tourism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Province
XIAO Qiaorong, LIU Xiaoou, CHEN Xiaorong
Dept. of Sport,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00, China.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was analyzed by the collecting and sorting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vels of 175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short for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Sichuan Province. We select 12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A-level scenic spots announced by Sichuan Provincial Tourism Bureau, calculate the endowment statu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each of the five major tourist areas, and use DEA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each city and state. On this basis, the use of the envisioned model for th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the five major tourist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is proposed to respond to the “13th Five-Year Plan”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Sichuan Provinc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Utilization
G80-051
A
1007―6891(2018)06―0088―06
10.13932/j.cnki.sctykx.2018.06.22
2018-08-20
2018-10-18
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設研究(體育類)”(13&ZD40);深圳大學研究生創新發展基金重點項目(PIDFP-RW20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