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堅
?
學生體育核心素養與體育教學變革
喻 堅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宜昌,443000。
探討和分析了當前國內外有關素養、核心素養與體育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研究認為:體育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體育鍛煉、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體育品格和關鍵體育能力。在此視角下的體育教學則是一場根本性的變革,與傳統體育教學在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與學的關系、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師生關系、體育教學過程、體育教學手段、體育教學評價等方面相比較,完全是全方位、顛覆性的革命。
核心素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體育品格;體育能力;體育教學;教學變革
當前,“核心素養”已經成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關鍵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深度熱議。在此背景下,學校體育應如何培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如何進行體育教學變革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發展,無疑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于“素養”一詞,我國早在《漢書.李尋傳》中就有記載:“馬不伏歷(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現代漢語詞典》認為,“素養”主要指“平日的修養”,強調其是后天習得和養成的[1]。國外,素養“competency 或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譯為“能力”,還可以解釋為合力奮斗。但以它所包含的內容看,譯成“素養”更為恰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認知與非認知的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2]。并同時認為:素養本身是后天在有利的學習環境中習得的,并非一生下來就有如此的心理特征。
它可以通過學校教育,有計劃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自覺培養學生其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素養。而歐盟對“素養”界定是:“素養是適合于特定情境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綜合”[3]。隨著人們對素養探討的不斷深入,如今人們對素養又有了新的共識,即素養不僅涉及知識與技能,而且也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素養屬于個體心理特征的范疇,它不能脫離主體而單獨存在,也不能像學科知識那樣實現代際的積累與傳承。人的素養不是知識,知識的積累不必然帶來素養的發展。不過,素養是離不開知識的,離開知識的素養,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素養與知識密不可分。實踐乃素養之母。因此,素養的形成只能以主體能動的活動為基礎。可以說,沒有主體能動的活動,就沒有主體素養的發展,人的素養正是活動方式諸要素的內化與外顯。總之,素養是個體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主體能動的活動形成的,融合了知識、技能、情感等各種因素在內的復合整體。它具備“可教、可學、可評、可測、可維持但不可授”的特征,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4]。
“核心素養”一詞,最早出現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和歐盟理事會的研究報告中。英文詞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語中有“關鍵的”、“必不可少的”等含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核心素養是促進個人實現成功和社會良好運轉所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集合體”[2]。歐盟(European Union)指出:“核心素養是所有個體達成自我實現和發展、成為主動的公民、融入社會和成功就業所需的那些素養”[3]。它是代表了一系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集合,是可遷移的、多功能的。我國學者鐘啟泉教授則指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4]。褚宏啟[5]、石鷗[6]等學者認為: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或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或那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是個體應具有的起基礎和支撐作用的素養。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7]
縱觀國內外有關核心素養的定義可以看出,我們無論對核心素養如何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核心素養不是一般性的、綜合的、全面的素養,而是“關鍵的、少數的素養”或“核心的素養”。換句話說,核心素養就是“關鍵的素養或關鍵的能力”。其實,在我看來,面對世界經濟和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想成為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合格公民,每個人最應具有的“兩大超級”核心素養,那就是:創新能力和健康素養!
總之,我們認為:核心素養的形成是需要通過一定的社會生活,尤其是要通過學校的教育來進行培養的。核心素養不是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或態度、價值觀等要素的簡單組合,甚至相加,而是一種升華和超越!它只有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才能得以體現。簡言之,核心素養是指人完成社會實踐活動所必備的、關鍵的知識、能力和品格的綜合表現。
目前,國內外有關體育核心素養的概念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在已有的研究中,有關體育核心素養的內涵的界定,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楊文軒教授認為的:“體育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校體育或參與日常身體鍛煉,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符合和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體育特殊品格和關鍵能力”。[8]與此同時認為,體育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必須在遵循“健康第一”、“以生為本”和“終身體育”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體育能力,實現培養成為具有一定“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綜合體育應用人才。于秀梅[9]、尚力沛[10]等人提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認為:體育和健康知識與行為、體育運動技能以及體育社會情感與品格是個體應具備的關鍵品格和能力。并且認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關注的對象是在學校中的學生這一群體,而體育核心素養關注的對象則是社會上的人。
而筆者認為:體育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校體育或參加日常身體鍛煉,逐步形成起來的適應和符合終身體育鍛煉、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體育品格和關鍵體育能力。主要涉及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理念、體育運動技能、習慣、體育與健康行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同時認為:體育核心素養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簡稱。正如:語文指的是語文學科;數學說的是數學學科而也。簡言之,體育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體育鍛煉、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體育品格和關鍵體育能力。若用公式表示,筆者在借鑒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研究提出的:素養=(知識+能力)態度[11]的基礎上,研究認為:體育核心素養=[體育與健康核心(知識+運動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同時認為:體育核心素養從屬于體育素養,應是體育素養中關鍵的能力或核心的素養。對大眾而言,體育核心素養應服務于健康素養,健康素養包含體育核心素養。值得指出的是,在構建我國體育核心素養本位的課程與體育教學新體系時,還必須要遵循以“人的全面發展”“健康第一”“學生健康發展”[12]為核心理念以及“少而精”的原則,選擇并重構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力爭實現四個“素養化”,即: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素養化”;學生學習的“素養化”;體育教師教學的“素養化”以及課程評價的“素養化[13]。
總之,體育核心素養形成并非是體育與健康知識、行為、體育運動技能、情感和態度等諸多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學生終身體育鍛煉、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過程以及未來社會中能夠有效適應和處理各種變革及其困境的必備的、關鍵的體育素養。學生發展體育核心素養的最終獲得都必須通過學生體育實踐,在不斷的練習、鍛煉以及比賽中慢慢領會、領悟,直到形成。尤其是運動能力中的體能素質和運動技能,必須是學生在不斷的練習及身體承受一定強度的負荷之后才能有效地掌握和發展。[14]
如上所述,體育核心素養只是僅僅回答了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然而,無論我們如何研究和優化體育核心素養,實際上,這些都不能完全實現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只有體育課程與教學的轉型和變革,才能真正落實和實現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
不可否認,素養、核心素養、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出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對于體育教師而言,面對有關素養、核心素養、體育核心素養的闡述,人們就不難發現相同的素養、核心素養、體育核心素養稱謂。有時卻有不同的,甚至大相徑庭的解釋。無疑這種“眾說紛紜”的解釋難免讓體育工作者無所適從,左右為難。因此,正確、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素養、核心素養、體育核心素養,就顯得多么的必要!因為,它們是落實和實現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學校體育教育而言,體育核心素養是個全新的概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其豐富的內涵遠超以往的體育人才培養規格。從我國體育學生培養的基本要求來看,由“體質中心”逐漸演變成“三基”;從“三基”到“素質教育”“三維健康”再到今天的“體育核心素養”。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中國學校體育教育的逐步推進和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可以說,核心素養是體育課程與教學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尤其是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出為學校體育教育的變革提供了契機,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一次升華。
其實,體育核心素養是一個偏正詞組,“體育核心”僅是修飾語,而“素養”才是中心詞。基于素養的內涵,知識意味著一種探究的對象或應用的資源。素養的形成只有讓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態度獲得充分的調動才有可能;素養的發展強調以問題解決、交往協作為核心的知識運用。教學觀念的轉變、傳授、訓練意義上的知識累積并不帶來素養的發展。因此,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就必須要在體育課程與教學上進行全面深化和改革,尤其是在體育教學理念、方法、評價等方面,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體育教學轉型和變革。可以說,基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則是一場根本性的變革,它與傳統體育教學在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與學的關系、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師生關系、體育教學過程、體育教學手段、體育教學評價等方面均有顯著的不同。傳統體育教學與基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的具體區別見表1。

表1 傳統體育教學與基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基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完全是全方位、顛覆性的革命。毫無疑問,在傳統體育學科占據主導地位的體育教學背景下,基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變革將面臨許多阻力。但是,基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培育的體育教學必須從根本上促進體育課堂轉型與體育學習轉型。實現體育教學的“大轉型和大變革”。之所以要實現體育教學的“大轉型和大變革”,這是因為,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要求,以及體育素養的形成依賴學生自身的體育學習活動而不是體育教師的教導活動,體育教師的教導只是學生體育素養形成的條件,還不是充分條件。因此,要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生成,體育教學過程必須以學生的體育學習為中心,而不是以體育教師的教導為中心。以學生體育學習為中心,讓學生深度參與體育教學過程,深刻把握所學體育內容的教學,進行深度體育教學。必須把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術和技能置入問題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其價值,并轉化為體育核心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從理念走向實踐,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生成、解決體育與健康問題的能力和體育品格形成以及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最終目標。
[1] 林崇德.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66~73.
[2] 張 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10-24
[3] 林崇德. 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6~18.
[4] 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1):3~25.
[5] 褚宏啟,張一梅,田 一. 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及其培養[J].中小學管理,2015(09):4~7.
[6] 石 鷗.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價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1):9~11.
[7]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27(10):1~3.
[8] 楊文軒.論中國當代學校體育改革價值取向的轉換[J].體育學刊.2016,23(06):1~6.
[9] 于秀梅. 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國學校體育. 2016,36(07):29~33.
[10] 尚力沛、程傳銀. 核心素養、體育核心素養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構成及關系[J].體育文化導刊,2017(10):130~134.
[11] 于素梅.中國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框架體系構建[J].體育學刊,2017(04):5~9.
[12] 喻 堅. 以“健康第一”思想作為學校體育主導思想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7):213~215.
[13] 張 華. 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1):7~9.
[14] 喻 堅. 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真義[J].體育學刊,2016(06):93~97.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Sports and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 Ji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 China.
That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ncepts about literacy, core literacy and sports core qualit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onnotation of sports core literacy mainly refers to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necessary physical character and key ability of sports. The sports teaching in this perspective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ing in the sports teaching goal, spo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methods in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 all is omni-directional, subversive revolution.
Core literacy; Students; Core quality of sports; Sports character; Physical abil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G807.01
A
1007―6891(2018)06―0122―04
10.13932/j.cnki.sctykx.2018.06.29
2018-10-10
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