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以平昌冬奧會催動朝鮮半島南北和解旋風、中日和中韓關系顯著轉暖為標志,東北亞區域雙邊和多邊關系出現久違的春風化雨。圍繞東北亞區域和平與合作、聚焦區域歸屬感與一體化、摸索雙多邊的機制設計等“官產學研金”討論日益熱絡,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日韓FTA通商談判、區域全面合作伙伴關系(RCEP)等積極元素迭出,都使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愿景漸入佳境。
只是愿景雖好,但就當前情況看,東北亞區域合作仍然應了那句“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話。與雙邊改善關系一步緊似一步、多邊營造向好氛圍不遺余力相比,引領區域合作的堪稱真刀真槍的火力還面臨明顯不足的尷尬。換言之,與東北亞地緣、安全、外交、政治呈現的信賴加深、共識擴大、理解增強的趨勢略不同步的是,區域合作的制度、機制、體系設計明顯滯后,這不利于各方挖掘合作的潛力與機遇,以至于不少人在熱議新一輪轉圜機遇時,或多或少夾雜了一絲恨鐵不成鋼的擔憂。
那么,如何才能讓年初以來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盡早形成“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局面呢?筆者認為或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多邊設計,頂層推動,企業跟進,民間響應,形成與深化區域合作共識相適應的配套機制和區域規則,推動經貿合作的雙邊機制創新、多邊機制落地。
一是以讓渡意識推動區域內早日形成制度性通商機制。從國際通商合作歷程看,任何通商制度從談判到構建成功,既需要鍥而不舍維護本國基本利益,也需運用妥協藝術,做些必要的讓步乃至犧牲。中日韓FTA談判處于達成協議的關鍵節點,RCEP也在朝著草簽做最后沖刺,以雙邊讓步和多邊讓渡推動區域通商合作迎來制度上的突破,這些都可謂是稍縱即逝的機會,即使再難也應抓住。東北亞區域這輪轉圜不應也不能后退,歷史不會總是青睞東北亞,說此次制度性能否突破將考驗東北亞各國的智慧與勇氣并不為過。
二是以智力交流推動區域內早日形成統一性人才市場。21世紀既是智力和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也是區域一體化帶來的跨境智力與人才空前交流的時代。當前東北亞各國都在聚焦智力合作打造軟實力,推動人才交流
構建競爭力,修改新規確保輻射力,利用中日韓同受儒家文化圈影響、東北亞各國地緣接近以及文緣相通人緣相親的優勢,推動以放松跨境勞動力轉移、深化中高端人才資源共享、借鑒活用銀發和女性階層經驗、聯合成立東北亞大學為中心的合作,早日形成統一和規范的東北亞人才交流市場時不我待。
三是以倡議對接推動區域內早日形成互補性受益模式。東北亞區域是國家和地方乃至區域倡議、戰略、政策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營造雙邊和多邊對接最具潛力的區域,從“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和“草原之路”對接,到中日在“一帶一路”沿線布局企業第三方合作,從韓國提出半島新經濟地圖擴大半島對接東北亞合作,到中俄在遠東地區合作規劃落地,東北亞各國國家、地方乃至區域對接的互補性和受益性成為廣泛共識,讓這種對接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就是互補與受益多邊化,從三邊到六邊,東北亞既是試驗田,也是當仁不讓的示范窗口。
四是以旅游文化推動區域內早日形成突破性合作領域。毋庸諱言,東北亞區域目前的雙多邊合作還較脆弱,一些領域還受國際和區域形勢掣肘。這種情況下,旅游和文化在緩解東北亞區域合作負面影響,有效降低區域地緣風險,提升區域一體化的歸屬感、親和力及感染力方面不斷顯現正向拉動作用,當務之急是讓這個領域的合作機制化,成立東北亞旅游共同體和共建旅游自貿區應成為這輪深化合作的應有之意義。
五是以合作示范推動區域內早日形成外溢性波及效應。歐盟、北美自貿區、東盟自貿區等給國際社會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也給規避相應風險和修正問題帶來參照。東北亞區域的多邊合作不會一蹴而就,但未雨綢繆,從推動的各個階段讓東北亞區域合作機制具有不可逆性,讓東北亞合作的摸索具有外溢性和波及效應,讓區域內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的合作具有可復制性,給現階段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等內顧傾向加劇但未來必然堅定走經濟自由化的國際社會樹立一個創新示范,這是東北亞區域合作呼喚多邊機制、制度機制和長效機制的重要意義,也是不讓人們再次對東北亞失望的努力目標。▲(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