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摘要] 目的 探討維格列汀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效果與血糖波動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該院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92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各46例,對照組給予二甲雙胍治療(0.5 g,口服,3次/d),觀察組給予維格列汀治療(50 mg,口服,2次/d),3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糖波動相關指標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糖標準差(SDBG)、血糖波動最大幅度(LAGE)、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和平均餐后血糖波動幅度(MPPGE)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65%),對照組治療有效率(91.30%),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52%)明顯低于對照組(26.09%)(P<0.05)。結論 維格列汀與二甲雙胍均可有效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調控患者血糖水平,但前者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 維格列汀;2型糖尿病;血糖波動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a)-0063-02
結合相關數據統計結果可知,現階段我國糖尿病發病率約為9.7%,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1]。目前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多采用適當運動與飲食控制方案,當患者療效欠佳后可考慮使用胰島素或降糖藥治療。臨床研究發現,常規降糖藥方案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極易引發惡性嘔吐、體質量增加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血糖控制效果有限[1]。為了探索更加科學、安全的治療方案,2016年3月—2018年3月該文就維格列汀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效果與血糖波動的影響展開了下述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收治的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采用抽簽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46例。觀察組患者包括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32~73歲,平均(58.43±5.26)歲。對照組患者包括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31~72歲,平均(58.27±5.51)歲。全部受檢者均獲知情權。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提出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2];②3個月內運動、飲食規律;③血常規檢驗顯示肝腎功能正常;④臨床資料保存完整。排除標準:①精神病;②藥物過敏;③妊娠及哺乳期病例;④合并高血壓或有糖尿病史者;⑤感染與應激病例;⑥惡性腫瘤;⑦血液病;⑧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兩組的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適當運動和飲食控制的前提下接受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患者鹽酸二甲雙胍片(國藥準字H22021373)0.5 g,口服,3次/d。觀察組給予患者維格列汀片(注冊證號H20110359)50 mg,口服,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根據患者治療前后的餐后2 h血糖(2hPG)及空腹血糖(FPG)水平變化情況,判定臨床療效:①顯效:患者2 hPG水平<8.3 mmol/L,且FPG水平<7.0 mmol/L,臨床三多癥狀完全消失;②有效:患者2 hPG水平<10.0 mmol/L,且FPG水平<8.3 mmol/L,臨床三多癥狀得到明顯改善;③無效:患者2 hPG和FPG水平均不符合上述標準,三多癥狀無明顯變化視為無效,治療有效率=(①+②)/46×100.00%[2]。(2)采用美國美敦力公司生產的CGMS動態血糖監測系統測定患者血糖標準差(SDBG)、血糖波動最大幅度(LAGE)、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和平均餐后血糖波動幅度(MPPGE)。(3)統計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頭暈嗜睡、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皮膚出疹。
1.4 統計方法
數據均輸入至SPSS 23.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有效處理,臨床療效、不良反應采用(%)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χ2檢驗;SDBG、LAGE、MAGE、MPPGE 4項血糖動態波動指標水平采用(x±s)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后動態血糖監測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動態血糖監測指標水對比分別為:SDBG(2.38±0.81)mmol/L和(2.21±0.75)mmol/L,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44,P=0.150);LAGE(8.73±1.93)mmol/L和(8.87±1.84)mmol/L,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56,P=0.361);MAGE(3.12±0.57)mmol/L和(3.23±0.74)mmol/L,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99,P=0.213);MPPGE(2.41±1.32)mmol/L和(2.37±1.46)mmol/L,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93,P=0.215)。
2.2 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顯效29例,有效17例,無效2例,治療有效率95.65%(44/46);對照組患者顯效26例,有效16例,無效4例,治療有效率91.30%(42/46)。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78,P=0.673)。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52%(3/46),包括頭暈嗜睡1例,惡心嘔吐1例,腹部不適1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6.09%(12/46),包括頭暈嗜睡4例,惡心嘔吐3例,腹部不適3例,皮膚出疹2例。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52,P=0.011)。
3 討論
據相關報道顯示,目前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已超過9.70%,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2]。臨床實踐證明,胰島素抵抗和分泌缺陷是誘發患者發生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作為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二甲雙胍可直接抑制肝糖原異生,提高機體對葡萄糖的轉化和吸收效果,調節胰島素抵抗情況,達到降低血糖的治療目標,然而在臨床應用中部分患者會伴有惡心嘔吐等不適癥,影響預后效果[3]。
維格列汀作為一種高選擇性抑制劑,在進入機體后可有效抑制體內DPP-4活性,提高活性胰高血糖素樣肽水平,促使胰島素細胞釋放胰島素,并對胰島α細胞發揮積極的調節作用,控制血糖水平[4]。另據相關報道顯示,患者在服用維格列汀期間可有效調控血糖波動狀態,改善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情況,控制大血管并發癥事件發生,預后效果顯著[5]。有學者研究發現,給予糖尿病患者維格列汀治療可有效控制血糖波動情況,防控暈嗜睡、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不適癥發生[6]。與上述分析一致,根據該文實踐發現,治療后兩組患者SDBG、LAGE、MAGE、MPPGE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顯示兩組采用的治療方案在血糖波動控制方面效果相當。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65%,對照組治療有效率91.30%,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二甲雙胍和維格列汀均可有效調控患者2 hPG和FPG水平,改善患者三多癥狀,治療效果優良。
有學者研究發現,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臨床治療中采用維格列汀方案無明顯不良事件發生,且接受維格列汀治療病例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遠低于二甲雙胍病例,顯示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對維格列汀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對改善患者服藥依從性方面產生著積極影響[6]。該組實踐證實,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5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09%(P<0.05),說明觀察組采用的治療方案能夠有效防控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不良反應,提高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治療中,維格列汀與常規用藥二甲雙胍療效相當,二者均可有效調控患者血糖波動水平,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應用維格列汀藥物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減少不良反應事件發生,安全性可靠,因此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和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德霞, 趙淑坤, 呂英華,等. 糖尿病護理團隊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47(9):104-105.
[2] 劉莉, 魏萊, 候君,等. 維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療效及其對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 2016, 15(11):1124-1126.
[3] 賈真, 何旺, 張渭濤,等.二甲雙胍聯合維格列汀對初治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及安全性[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7, 17(25):4900-4903.
[4] 何桂娟, 馬綱, 章國英,等.糖尿病專科護士護理服務模式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5(11):27-30.
[5] 李睿, 王會倉, 劉美建.維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的改善作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23):2575-2577.
[6] 朱鴻玲, 王菁楠, 尤文,等.二甲雙胍聯合維格列汀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的療效及對血糖波動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6, 15(11):1078-1081.
(收稿日期:201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