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梅
[摘要] 目的 通過臨床研究實驗,探尋有可能引發糖尿病患者感染的因素,并能夠在以后的治療中對癥下藥,做到防護結合,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提升對患者的提升效果。 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60例糖尿病病例,通過臨床的病例進行回顧分析,采用單一變量對比的方法,對每一項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逐一排查,并進行相關討論。 結果 其中共有12例患者感染,感染率為20%。其中年齡、空腹血糖指標、病程、并發癥、使用藥物的時間等因素都是引起糖尿病患者發生感染的可能因素。 結論 糖尿病患者在手術后很容易發生感染,從護理的角度來講應當重點關切,可以從飲食、運動等護理工作上著重對容易引發感染的因素進行相應控制,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提升該院在糖尿病方面治療的效果。
[關鍵詞] 糖尿病;感染因素;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a)-0141-02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首先就體現在飲食方面,各種高熱量高蛋白的攝入導致人們的消化系統負擔過重,很容易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尤其是糖尿病,近幾年的發病率顯著增高,所以必須對其進行重點研究。為了探究可能引發糖尿病患者在手術后發生感染的原因,找到相應的處理對策,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同時提升糖尿病治療效果,該院對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60例糖尿病病例進行了有效分析,并得到了相應的結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60例糖尿病患者有關資料,其中有34例男患者,26例女患者,男女比例為1:1.3076,患者年齡在46~78歲,平均年齡(55.2±3.8)歲,患者病程在3~15年。感染者有12例,男患者有7例,女患者有5例。主要為手術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腸胃感染還有泌尿感染。患者不存在創傷、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免疫系統疾病等。
1.2 方法
該院對60例患者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每個患者的年齡、性別、住院天數、病程、血糖指標、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糖化血紅蛋白、其他并發癥等各項資料,并進行匯總分析。之后進行單因素分析,從性別、年齡、病程、住院天數、空腹血糖水平以及抗菌藥物使用的時間進行相關性計算評估。之后在進行多因素回歸,將空腹血糖水平、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侵入性操作多項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最有可能導致糖尿病患者發生感染的因素。
1.3 觀察指標
以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對該院的6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觀察。通過臨床癥狀、血象、體格檢查、細菌培養、X光檢查等手段對疑似感染的患者進行確診。
1.4 統計方法
采用 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匯總分析有關數據,對計數資料采用率形式進行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6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精確觀察并確診后,共有12例患者在術后發生感染,感染率為20%。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5例。其中主要為手術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腸胃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分別是4例手術切口感染,占33.3%(4/12),2例呼吸道感染,占13.3%(2/12),4例腸胃感染,占33.3%(4/12),2例患者為泌尿感染,占13.3(2/12)。通過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年齡、空腹血糖指標、病程和使用抗菌藥物等因素是造成患者發生感染的重要因素。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或者胰島素的生理作用受損引起的主要癥狀為高血糖的代謝性疾病。極易導致各種器官組織發生損傷。容易眼、腎臟、血管、神經方面的慢性疾病和多重并發癥。導致患者患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遺傳因素,一種是環境因素。從基因方面來說,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以及線粒體基因等基因的突變都會影響人體對葡萄糖的分解吸收,進而導致體內血糖紊亂升高,引起糖尿病的發生。此外,當前引起人們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還是環境因素。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在飲食方面極易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加重腸胃的負擔,進而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運行。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人體對于血糖的調節能力受限,從而引起糖尿病的發生。一般糖尿病患者伴有肥胖,并且出現“多飲、多尿、多食、體重降低”的“三多一少”的癥狀。倘若病情不及時處理,將會引發酮癥、酮癥中毒等嚴重后果。從治療方面來說,分為藥物治療、胰島素治療、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可采用雙胍類降糖藥、胰島素增敏劑、磺脲類藥物等。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甚至會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發展的更為嚴重。胰島素治療需要每日進行胰島素的注射,操作繁瑣漫長,也不能起到根治的目的。倘若控制不好胰島素的注射量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發揮,會導致患者產生低血糖的狀況,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相對來說,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比較保守,見效慢,但是對于身體的傷害最小,可以配合藥物治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相應調節,并通過運動提升患者機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通過此種方式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但最快捷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但是手術后感染的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失調的疾病,本身患者的抵御能力就已經受到損傷,通過手術治療后更促進了感染的幾率。患者在術后產生感染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都是和自身的抵御能力相關。通過上文的資料研究和計算,發現較高年齡、血糖指標較高、應用抗菌藥物的時間較長、清蛋白水平低者更容易在術后發生感染。
超過65歲的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高,自身的抵御能力也不斷降低,在手術之后的處理不當極易造成感染。同年齡較低的患者相比,年齡大的患者受到感染的類型也更多,充分說明了感染和患者自身的身體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血糖指標來看,空腹血糖指標更高的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更大。血糖越高,患者機體的吞噬細胞、白細胞等細胞的活性越低,進而導致患者機體的抵抗能力降低,更容易發生感染的現象。此外,倘若患者長期使用抗菌類藥物,將會導致自身的身體機能下降,對藥物產生依賴性,從而自身的抵抗能力受到影響。并且長期服用抗菌類藥物還會導致體內抗藥性強的細菌殘留在體內,更不易被身體清除,導致患者更容易發生感染。并且,在手術操作時需要進行插管、切氣管等操作,呼吸道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倘若無法進行有效處理極易容易發生感染。除此之外,清蛋白水平指標較低的患者也更容易發生感染。指標較低說明患者的蛋白合成能力較差,進而無法合成一些防御細胞,抵抗能力受到影響,身體的免疫機能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加大。這幾項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將導致患者的身體抵抗能力不斷下降,從而引起一系列并發癥。所以,年齡、病程、空腹血糖水平以及抗菌藥物使用的時間和侵入性操作將會直接影響身體抵抗能力,進而增大發生術后感染的概率。
為應對如此多的相關因素,就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應當結合患者情況進行完善的護理,可以從幾個方面對患者進行重點護理。首先應當密切關注患者的狀態,配備有經驗的護理人員,能夠對發生感染的前兆及時識別,在感染程度不嚴重時做出及時反應。做到對患者的手術切口按時檢查、及時處理。此外,應當熟悉這幾種危險因素,對于危險因素之內的患者應當重點注意,要提高護理人員的防范意識,盡量做到對患者的密切關注。其次就是要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工作,定時為患者進行肢體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及時清潔患者體表,做好衛生處理。減少外表細菌的滋生,降低發生感染的幾率。而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對其進行耐心的健康教育,提升自身的健康意識,降低感染的發生概率。最后就是要保證患者的環境衛生,做到對病房的及時消毒,降低患者周圍的病原體數量,降低患者接觸細菌的次數,降低感染的概率。從危險因素來講,對于患者的護理措施應當做到以下幾點。①要對患者進行感染等方面知識的普及,使其了解容易導致發生感染的做法和與感染相關的因素。提升患者的自身意識,從自身的角度去降低發生感染的概率。②就是應當降低患者使用抗菌類藥物的次數,提升患者機體對細菌的防御能力。同時也要在必要時使用抗菌藥物,做好用藥后的觀察,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用藥效果,壓縮用藥時間。此外,做好手術器材的消毒和手術室的消毒工作,降低侵入性操作,要保證在手術的操作過程中避免患者發生感染,減少呼吸道暴露的時間。③還要加強患者的營養條件,只有提升了患者自身的抵御能力才能真正的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除此之外,還要做好患者病房清潔工作,加強病房內的消毒工作,可以采用各種方式對房間進行消毒,盡最大努力的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感染的概率。
綜上所述,年齡、病程、住院天數、空腹血糖水平以及抗菌藥物使用的時間都與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有關。通過加強護理工人的責任意識,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不僅僅是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還能夠改善患者的身體條件,增強患者的防御能力,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療工作,幫助患者早日獲得健康。
[參考文獻]
[1] Olanipekun TO,Salemi JL,Mejia de Grubb MC,et al.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and its impact on morbidity,mortality,and the costs ofinpatient care[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6,116:68-79.
[2] 徐薇.2型糖尿病患者院內感染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0):281-282.
[3] 徐欣.普外科糖尿病患者術后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5,2(14):114-117.
[4] 蘇桂新.多樣性護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8):138.
[5] 趙亞楠,劉麗,姜芬.規范化管理糖尿病護理小組提高專科護理質量的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3):16-17.
(收稿日期: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