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沁 陳福妹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性疼痛的臨床護理。 方法 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對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性疼痛患者76例進行觀察分析,利用電腦隨機的方式將之分為常規組(n=38)、研究組(n=38),常規組接受常規化護理,研究組則在此基礎上開展干預性護理。 結果 研究組疼痛緩解率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通過干預性護理措施后,能夠幫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性疼痛患者減輕疼痛感,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護理;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a)-0149-02
Analysis of Clinical Nursing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s
YE Qin, CHEN Fu-mei
Department of Pain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s. Methods 7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8 cases in each, the routine group us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used the interven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pains relief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nursing measures can help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s relieve the pains, which is worth clinical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 Nursing; Clinical analysis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以對稱性感覺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可進展成為運動神經功能障礙,增大患者截肢風險[1]。臨床診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患者期間,有效的護理配合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促使其早日康復[2]。鑒于此,該文2017年6月—2018年6月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患者76例進行觀察分析,著重探討了干預性護理措施配合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收治的對象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患者76例,滿足WHO提出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通過醫學倫理委員審查;均在知情的情況下簽署研究同意書;臨床各項資料完整。排除血液疾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容易過敏、原發性周圍神經病變以及腫瘤患者。利用電腦進行隨機分組,即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各38例。研究組中男性研究對象19例,女性研究對象19例,年齡45~83歲,平均(61.6±6.6)歲;病程2~22個月,平均(11.2±2.3)個月。常規組中男性研究對象21例,女性研究對象17例,年齡44~83歲,平均(61.7±6.5)歲;病程3~23個月,平均(11.5±2.4)個月。兩組資料客觀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研究。
1.2 方法
常規組接受常規化護理,主要有健康宣教、合理飲食、適當的心理疏導以及皮膚護理等,研究組則在此基礎上開展干預性護理,具體為(1)用藥干預:①血糖控制。以胰島素為主,每日檢測血糖,觀察血糖控制效果,同時警惕低血糖。待到血糖水平恢復至正常范圍后予以胰島素維持用量。②神經修復。輕者口服甲鈷胺0.5 mg,3次/d;嚴重者肌注或靜滴0.5 mg/d或1.0 mg/d甲鈷胺,14 d后改為0.5 mg口服,3次/d。復合維生素B口服,1片/次,3次/d。另外,予以維生素C補充,以免血漿自由基水平過高。③微循環改善:靜注10 μg前列地爾+生理鹽水20 mL,2次/d,1個療程為期10~21 d。④其他:以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阿片類鎮痛、抗驚厥、抗抑郁以及局部止痛等處理。(2)心理護理:負性情緒不利于患者疼痛癥狀的改善,還會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故而臨床診療期間,注重患者心態變化,這對于緩解患者疼痛至關重要。護理人員圍繞患者性別、病情、病程以及教育層次,予以針對性心理干預,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休息環境,與患者交流時的語氣一定要溫柔。理解患者憤怒情緒,先成為患者傾聽者,然后再體貼、關心患者。日常接觸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潛移默化的影響患者,使其心態保持積極向上,提高其配合度,消除負性心理,進一步提高治療依從性。(3)放松療法:訓練時的環境一定要安靜,指導患者盡量放松肌肉,若有必要,可取軟墊置于患者足部、頭部。護理人員在旁邊發出指令,引導患者慢慢放松全身心,或是通過深呼吸、閉目養神等方式,讓患者身心處于放松狀態,每次維持20 min,2次/d。(4)合理飲食、運動:為患者制定合理科學的膳食方案,遵循少食多餐、營養均衡等原則。禁止患者抽煙喝酒。若患者比較肥胖,需督促其嚴格落實運動方案,主要有跳繩、步行、打太極拳等,以良好控制血壓、血脂。定期檢測其體重,便于運動方案的合理調整。
1.3 觀察指標
經過為期4周的干預性護理后,評價兩組疼痛緩解情況,其判定標準為①完全緩解:無疼痛感,不影響睡眠;②部分緩解:痛感顯著緩解,基本不影響睡眠,日常生活一切正常;③未緩解:痛感依然存在,影響睡眠、日常生活。總緩解率=(總病例數-未緩解例數)/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利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該文研究中獲得的數據,以[n(%)]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疼痛緩解率為94.74%,明顯高于常規組81.58%,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神經病變屬于糖尿病并發癥,對于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各種不適,患者常常無法忍受,特別是神經病變性疼痛[3]。一旦引起神經病變,嚴控血糖是延緩疾病進展的關鍵。控制血糖不僅可以避免神經病變風險過大,而且還可以避免神經損害加重[4]。在嚴控血糖的同時,予以合理有效的護理配合,對患者神經病變性疼痛的緩解,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5]。該文中,對研究組患者開展了干預性護理,涉及用藥干預、心理護理、放松療法以及合理飲食、運動等內容,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療配合度,利用放松療法、心理干預措施,促使其疼痛閾值顯著提高,而合理的運動和飲食,是嚴控血糖、延緩病情進展的基礎。結果發現,研究組疼痛緩解率94.74%顯著高于常規組81.58%,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干預性護理措施,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患者而言,具有確切的效果,患者疼痛緩解明顯。與高志霞[6]研究報道的干預后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干預前的結果高度相符。
綜上說明,通過干預性護理措施后,顯著降低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這對于患者預后改善,具有重大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行桂榮.護理干預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4):243-244.
[2] 范廣萍,王文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綜合護理干預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8):130-131.
[3] 毛群華.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疼痛及神經恢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0):121-122.
[4] 章志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綜合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4):124-125.
[5] 孟愛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9):138-139.
[6] 高志霞.綜合護理干預緩解糖尿病周圍神經變性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9):115-116.
(收稿日期: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