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梅
【摘 要】劇場感是提升舞臺藝術感染力的重要表現手段。隨著民族戲劇的繁榮發展,瑤族服飾作為瑤族文化傳播的符號出現在不同藝術風格的舞臺上,本文在對傳統生活瑤族服飾進行田野調查,結合參考文獻的基礎上,根據舞臺藝術表現特點及規律,從瑤族服飾的圖案紋樣、結構、材料、色彩的對比關系進行劇場感表現方法與應用研究,在提煉傳統瑤族服飾文化符號特點的基礎上,總結瑤族服飾在戲劇舞臺上的四種造型表現方法,探索新媒體時代下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舞臺服飾藝術表現形式。
【關鍵詞】瑤族服飾;劇場感;舞臺;應用
中圖分類號:J8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018-03
瑤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自古以來瑤族人擅長織染、刺繡,服裝款式多樣,色彩斑斕,配飾造型各異,具有獨特的民族服飾魅力。宋代周去非撰的地理名著《嶺外代答》中記載了瑤族服飾“上衫下裙,斑斕勃窣,惟其上衣斑紋極細,俗所尚也”[1]。瑤族服飾濃縮體現了瑤族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其制作精湛的刺繡、藍靛印染等傳統工藝技能,成為現代服飾文化的珍貴財富。瑤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分布廣闊,支系眾多,由于地域差異、生活習性、宗教信仰等原因,形成不同支系服飾的獨特魅力。傳統瑤族服飾工藝制作精細,制作過程繁雜,尤以色彩鮮艷、意趣生動的圖案紋樣聞名。“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秦漢時期瑤族先民就已知道“染以草木,好五色衣”[2]。瑤族服裝使用的藍色布料是用自己織的土布,用藍草經過侵泡加工十幾道工序后提取藍靛,再用藍靛染制而成。瑤族非常喜歡佩戴銀制首飾,有發簪、項圈、銀鼓、耳環、手鐲、等,品類繁多,婦女的頭部裝飾更是造型獨特,形態各異,有三角形、“月牙”形、“龍盤”形、梯形等。瑤族服飾穿著搭配層層疊疊獨具特色,形成了濃郁民族風情的服飾特征。
隨著現代生產力發展提高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瑤族服裝的功能性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作為服裝基本功能的實用功能有所減弱,裝飾功能、禮儀功能更為突出。在日常勞作中,更多的瑤族年輕人選擇穿著輕便透氣的現代服裝,但在傳統的、婚嫁等節慶日,家家戶戶殺雞宰牛,男女老少梳洗裝扮,換上隆重的傳統服飾聚集一起,飲酒對歌,載歌載舞。男女青年通過身著五彩斑斕的服飾展示個人魅力,抓緊良機擇尋意中人。在當代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發展中,民族服飾文化作為非語言符號的文化傳播功能更直觀和易于被接受。隨著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各地民族文藝創作涌現出許多優秀舞臺作品,這些優秀劇目都是根據本民族的歷史故事、傳說、詩歌、日常生活場景等創作改編的,反映了本民族的審美訴求、愿望、信仰,塑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臺藝術語言和形式,如《媽勒訪天邊》、《八桂大歌》、《云南印象》、《多彩貴州風》等。藝術演出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的紐帶,近年隨著少數民族藝術訪問團出國訪問的機會逐漸增多,更多優秀的少數民族戲劇、服飾文化表演走出國門聲名遠播,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多地了解到中國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一、舞臺表演中瑤族服飾劇場感的重要性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近年來,表現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當地生活習俗,傳達少數民族的文化思想、宗教文化和心理情感的少數民族戲劇更以多樣的表現形式出現,常見的包括:話劇、歌舞劇、舞劇、音樂劇、戲曲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域特征。舞臺服飾來源于生活服飾,但和生活服飾有所區別。生活服飾基本功能首先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實用功能,其次是美化功能。舞臺服飾要受到戲劇要素的制約,假定性更高于實用性。[3]舞臺服飾的功能首先需遵循演出風格,服務于劇中角色外部形象,表現出角色所處的年代、民族、年齡、身份等重要特征。其次是舞臺空間是服裝的載體,演員與臺下觀眾存在一定的空間距離,服飾要從造型元素的多方面上進行藝術加工和提煉,烘托舞臺氣氛,通過演員穿著并在特定的空間表演完成角色的塑造。舞臺上演出元素和諧統一的重要指標是劇場感,劇場感的表現可以打破舞臺空間的局限性,架起連接舞臺與觀眾情感交流的無限空間。因此,服飾劇場感表現尤為重要。
當代戲劇觀念更重視舞臺視覺效果,強調舞臺上所有的演出元素的協調統一。舞臺美術造型元素包含了燈光、布景、服飾、化妝、道具等,這些造型元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瑤族服飾藝術作為瑤族文化傳播的紐帶,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生動地展現瑤族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等場景。瑤族服飾劇場感的充分表現,不但能讓觀眾身臨其境地獲得視覺上的美感,還能進一步傳達給觀眾瑤族文化更深層次的象征意義。如果寫實地還原生活服飾在舞臺上展現,舞臺空間的視覺效應會影響到角色的塑造;或是為了達到視覺效果沒有充分挖掘服飾的內涵意義,在服飾上過度地進行符號堆砌;或是過分強調服飾的舞臺表現,影響到劇情內容的表現,上述問題都是不可取的。
二、瑤族服飾劇場感表現應用方法
(一)概括提煉服飾圖案紋樣
瑤族服飾圖案紋樣是瑤族人表達特定情感的符號,圖案的樣式取材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通過豐富的想象凝煉轉化為幾何紋樣、動、植物紋樣、自然紋樣,以織繡、染、鑲等工藝手段裝飾在服飾上,增添了服飾的獨特美感和民族特征,例如“龍鳳呈祥”象征夫妻恩愛,“四季花開”象征吉祥安康。這些具有美好象征寓意的圖案紋樣是傳達瑤族文化的情感符號,體現了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和審美情趣。
在戲劇表演特定的時間和有限空間里,要讓觀眾既能獲得劇中人物裝扮傳達的信息和服飾美感,又能迅速地捕捉到其傳達的文化寓意,這就需要根據戲劇演出的風格樣式,通過概括提煉具有典型寓意特征的服飾圖案紋樣造型來增加劇場感。瑤族服飾圖案紋樣紛繁復雜,如果沒有經過藝術加工提煉,在舞臺上真實地還原瑤族服飾圖案紋樣,過多的細節沒能使臺下觀眾看清,還會削弱服飾的力量感。服飾設計中需要根據舞臺人物形象設定,提取瑤族生活服飾中具有代表性寓意的圖案紋樣,重新進行概括、放大處理,通過藝術化的表現手段來增強服飾的劇場感。
(二)夸張服飾結構
舞臺服飾藝術性高于實用性。演員是服飾的載體,服飾美要通過演員的肢體動作去展現;演員通過不同的服飾裝扮來向觀眾傳達劇中人物的時代、民族、性格特征等信息,兩者相輔相成。舞臺上的服飾設計不僅要考慮靜態時結構的完整性,還要結合演員動作的造型變化,演員的肢體延展不能受限于服飾結構的束縛而削弱形態的空間表現力,影響作品的藝術表達。
瑤族服飾款式豐富多樣,根據不同支系而各具特色,頭飾的造型更是形態生動,異彩紛呈。其中不同支系瑤族的稱謂與服飾的特點有直接的關聯,“白褲瑤”因男子喜著白色大襠緊腿齊膝短褲而得名;“紅瑤”因婦女喜著紅色繡花衣而得名;“花頭瑤”因婦女頭飾紅色繡花頭巾,配以銀飾、彩珠等五彩斑斕配飾而得名。舞臺表演中要表現民族服飾的獨特魅力,需要從傳統服飾樣式中提煉具有特色的部分加以夸張,強化局部,通過演員的表演得以展現。例如,傳統白褲瑤婦女的百褶裙是用一片長方形的棉布片抽褶拼合而成,階梯式漸變蠟染圖案隱藏在褶疊里面,當瑤族婦女穿著時行走在田野山村中,遠看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朵。舞臺上要充分展現瑤族百褶裙的獨特魅力,根據劇中情境在服飾整體比例和諧的基礎上,結合演員的表演動作,夸張強化裙擺廓形,增強劇場感。例如在廣西民族音畫劇《八桂大歌》中的片段“瑤家妹仔要出嫁”,新娘穿著百褶裙嫁衣羞澀地坐大百褶裙中接受姐妹們的祝福,被放大十幾倍的百褶裙在大紅色場景的襯托下充滿了儀式感,瑤族頭飾也按比例夸張放大了尺寸,以協調服飾的整體效果。美麗的百褶裙營造的劇場感效應讓觀眾獲得視覺上的美感,觀眾對瑤族傳統婚嫁文化習俗印象更深刻。
(三)運用服飾色彩與舞臺空間色彩對比變化
生活服飾色彩與舞臺服飾色彩在作用上具有較大差異。生活服飾色彩以審美作用為第一目的,而舞臺服飾色彩既要具有審美目的人物外部特征,又要體現劇情人物的內在心理情緒,由于劇場感效應,色彩運用比生活服裝更加強烈,過繁復的細節在舞臺上都會容易顯得凌亂。[4]在舞臺表演中,演員可以通過豐富變化的服飾色彩向觀眾傳達劇情中人物的身份特征、情緒變化等信息,渲染劇情環境氣氛。服飾色彩與布景、道具、燈光、化妝等色彩元素構成了舞臺空間色彩,這些色彩元素之間的關系需要整體協調、相互襯托,相互作用,通過運用服飾色彩與舞臺空間色彩的變化對比關系,才能營造出劇情中假定性場景的真實感和觀眾觀演的劇場感。
生活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黑色布用作服裝底色,襯以紅、白、黃、綠等鮮艷色彩的刺繡、花邊、彩條,色彩搭配對比強烈,色彩斑斕;頭飾色彩與服裝色彩映襯,造型大膽夸張,具有強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在舞臺呈現中瑤族服飾的色彩既要保留傳統服飾的特色,還要根據舞臺服飾色彩的表現特點,利用燈光色彩變化來豐富服飾的色彩層次;同時考慮服飾色彩與舞臺空間色彩的整體協調,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對比關系,營造劇情需要表達的情緒和氣氛。如在表現瑤族群眾身著色彩明亮的節日盛裝歡歌載舞的熱烈場面,舞臺空間色彩要在把握熱烈歡快整體情緒氣氛的同時,大背景的色相和明度與服飾色彩的變化對比,弱化背景突出服飾色彩,拉開人物與場景間的空間層次,拓寬了劇場的虛擬空間。
(四)不同服飾材質的交替使用
在舞臺表演中,服飾材料不僅僅是一種用于造型的物質材料,不同的材料質感可以向觀眾傳達豐富內涵,是一種重要的舞臺語言。傳統的瑤族服飾是以自產手工自制的棉、麻織布用作服裝的主料,具有結實、耐磨、吸汗等實用性,在服裝的領口、襟邊、裙邊、腰帶等位置,用各色彩棉、絲線、蠶絲等五顏六色的輔料刺繡賦予意義的圖案紋樣,五彩斑斕,裝飾性強。瑤族婦女歷來喜歡佩戴飾品,把銀制飾品視為高貴、富有和華麗的象征,頭飾造型更是千姿百態,結構復雜,使用的有絲線,繡片、彩珠、木片、銀簪、絨線等各種不同質地的材料,造型獨特。隨著現代社會科技進步的發展,制作服飾的材料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更輕巧、更實用,制作工藝更快捷的現代材料替代品。雖然舞臺服飾來源于生活服飾,由于生活中的服飾材料造價高,較沉重,不利于舞臺表演。
舞臺服飾具有距離,在舞臺服飾設計應用中通常以假代真,根據劇情的表現需要,選擇運用輕巧、色澤度、材料相近,表現性強的材料來替代,加強服飾廓型和張力,增加劇場感。例如瑤族婦女佩戴的銀飾用鋁或錫制品替代,可以減少制作成本和減輕重量。又如在舞臺上表現碧水青山,風景如畫場景中,一群紅瑤少女在河邊快樂地嬉戲,梳妝烏黑的長發,演員的黑長發使用了光澤度高,發量一致,長度統一的人造絲假發來代替真發,演員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整齊烏黑的長發在舞臺上充滿了韻律的美感,讓觀眾對紅瑤婦女世代相傳的蓄發、梳妝發型的習俗印象深刻。又如表現身著盛裝的瑤族男女青年在相親的集會上載歌載舞,為了更能烘托男女青年的浪漫氣氛,設計中可以在絢麗多姿的節日服飾盛裝基礎上,在瑤族姑娘的服裝面料中適當添加現代婚服常用的紗質面料,增加不同材質面料的層次對比,既表達了姑娘憧憬浪漫愛情的美好心情,又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拓展觀眾的聯想空間。
三、結語
劇場感既是檢驗劇本的重要指標,也是提升舞臺藝術感染力的重要表現手段。隨著當代新媒體藝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應用到舞臺演出中已經成為舞臺美術設計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新媒體技術通過視覺設計讓劇情空間與表演藝術相結合,呈現虛擬與現實的互動空間,突破了傳統演出中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系,虛擬的視覺體驗引導觀眾融入劇中情境,進入豐富的想象空間,獲取更多元化的劇場感體驗。在當代民族戲劇舞臺上,反映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的戲劇形式隨著文化的繁榮發展而日漸豐富,瑤族服飾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和精華,作為瑤族文化傳播的符號出現在不同藝術風格的舞臺上,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民族文化有效結合,探索出更多符合當代觀眾視覺審美需求的表現形式,讓民族文化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周去非.嶺南代答·外國門下:第七冊[M].揚州:江蘇古籍刻印社,1983:323.
[2]玉時階.瑤族服飾[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
[3]潘健華.舞臺服裝設計與技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10.
[4]韓春啟.舞蹈服裝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10-15.
[5]胡起望.瑤族研究五十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