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子倩 付美
【摘 要】傳統日語語法根據動詞是否需要賓語進行分類,籠統地把動詞劃分為自動詞與他動詞。影山太郎等一批學者認為自動詞應當細分為非能格自動詞與非對格自動詞,非日語母語的學習者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常因為不清楚其區別而產生錯誤,本文擬通過對非能格自動詞與非對格自動詞的差異的探討,對非母語學習者的日語學習提供可借鑒之處。
【關鍵詞】日語自動詞;非能格;非對格;定義;區別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247-01
一、非賓格動詞假說
關于日語自動詞的下位分類的研究,大多從深層的格關系入手,1978年,美國語言學家Perlmutter首次提出了非賓格動詞假說,即:根據能否帶賓語,動詞可以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根據其不同的語義特征,不及物動詞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描述有意愿控制的自主動作的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 verbs)和無意愿控制的非自主動作的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 verbs)。此假說提出后,各國語言學家對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動詞的語義和相關句法現象作了大量研究。
二、基于非賓格動詞假說的日語自動詞分類
傳統的日語研究中,把動詞兩分為自動詞和他動詞。基于此假說原理,三原健一、影山太郎等日本語言學家認為日語自動詞絕非是單一的詞類,亦應當進一步細分為非能格自動詞與非對格自動詞。影山太郎(1996)認為英語中的非作格動詞相對于日語中的スル型自動詞,即非能格自動詞;英語中的非賓格動詞相當于日語中的ナル型自動詞,即非對格自動詞。①
高見健一(2003)指出非能格自動詞表示出自動作主體意愿的、可控的行為,動作主體的論元角色為“施事”或“感受”;非對格自動詞表示無意愿控制的行為,動作主體的論元角色為“對象”。②
三、非能格自動詞與非對格自動詞的定義及區別
關于非能格自動詞與非對格自動詞,長谷川信子進行了如下解釋:與英語中的非作格動詞和非賓格動詞一致,日語中的非能格自動詞表示行為主體的意志性動作行為,無論在句法關系還是語義邏輯上,其動作行為發出者均為主語,即施事方;非對格自動詞表示行為主體的非意志性動作行為,其動作行為主體在句法關系上雖為主語,在語義邏輯上卻為受事方。
非能格自動詞多為單純自動詞,無對應的他動詞,且這類單純自動詞的動作行為主體一般是人,是有意志的(可根據詞義判斷),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其無論在句法關系還是語義邏輯上,均為主語。即非能格自動詞句的主語在句子的深層結構上仍然處于主語的位置,因此非能格自動詞句可以轉化為使役被動句,且主語不變。如行く、歩く、走る、笑う、泣く、遊ぶ、踴る、泳ぐ、逃げる、座る等。例如:(1)あの二人は離婚した。(2)太郎は就職した。(3)課長は出張した。
上述三個例句均可變為如下使役被動句:(4)あの二人は離婚させられた。(5)太郎は就職させられた。(6)課長は出張させられた。
例(1)與(4)的主語均為“あの二人”,例(2)與(5)的主語均為“太郎”,例(3)與(6)的主語均為“課長”,即無論在表層結構還是深層結構中均處于主語位置。
非對格自動詞多為派生自動詞,大多有對應的他動詞,且這類派生自動詞的動作行為主體一般是無意志的無生命物,其并不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即施事者,而是動作的接受者,即受事者,表示無意志的動作行為或動作行為的結果。即在句法關系上雖處于主語的位置,但在語義邏輯上卻是動作行為的對象,如植わる、掛かる、切れる、壊れる等。例如:
(7)公園には木が植わっている。(8)壁には絵が掛かっている。(9)ストーブに火が盛んに燃えている。如例(7)中“木”不可能自己種植在公園里,自然生長的樹不能用“植わる”,例(8)中“絵”不可能自己掛在墻上,例(9)中的“火”亦不可能自己著起來,它們都是無意志的,都是動作的承受者,都曾經有一個動作的發出者對它們發出了影響,但是,這個動作的發出者是誰,怎樣發出的影響都不重要,只強調該動作行為的結果。
非對格自動詞句的主語在句子的深層結構上處于賓語的位置,所以不能成為轉化后的使役被動句的主語,這就是為何有情物可以做使役被動句的主語,而無情物幾乎不可以做使役被動句的主語這一語法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例如(本文中“*”均表示該用法不存在):
(10)助詞が脫落した。→*助詞が脫落させられた。
(11)野菜が腐った。→*野菜が腐らせられた。
(12)花を咲かせる。→*花を咲かせられた。
四、結束語
本文在參考工藤(1995)動詞分類的基礎上,結合動詞的體(aspect)和語義特征分析,對非能格自動詞與非對格自動詞的定義及區別進行了進一步解釋并舉例說明。非能格自動詞與非對格自動詞的區分在非母語日語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希望本文的詳細解釋可以對學習者有所幫助。
注釋:
①影山太郎.動詞意味論——言語と認知の接點[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②高見健一·久野彰.日英語の結果構文と非対格性[M].東京:研究社,2003.
參考文獻:
[1]何午.日語的非能格自動詞與非對格自動詞[J].外語研究,2005,(3):17-22.
[2]影山太郎.文法と語構成[M].東京:ひつじ書房,1993.
[3]工藤真由美.アスペクト·テンス體系とテクスト[M].東京:ひつじ書房,1995.
[4]松岡知津子.非対格性·非能格性の概念に基づいた自動詞の分類に関する研究の動向 [J]廣島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紀要2002,(51):35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