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寧
音樂課程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認識與理解,但音樂知識本身比較抽象。探索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事情,而動手制作樂器本身就是一種對音樂的感知與探索。音樂知識固然抽象,但樂器是可實在感知的。自制樂器不僅可以豐富音樂課堂教學,還能讓學生將音樂學習、數學學習、物理學習結合起來,培養綜合能力。
一、課程重點
本課程重點讓學生在制作樂器的過程中,了解波形與音色的關系、振幅與響度的關系、頻率與音調的關系,能夠直觀地體會到聲音的傳播與旋律的形成,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涉及領域】物理、數學、音樂
【建議年級】小學中年級
【建議時間】普通任務110分鐘;進階任務85分鐘
【材料】紙盒子、各種橡皮筋、魚線(粗細不同)
二、課程任務
首先,讓學生了解聲音產生的基本原理。然后教師給出視頻,讓學生捕捉并記錄波形特征,直觀感受與想象中的區別。之后,讓學生制作單弦樂器,嘗試通過改變震動頻率來演奏Do、Re、Mi、Fa、So、La、Si及高音Do。在此基礎上,制作多弦樂器,嘗試創作、彈奏并展示。
三、課程步驟
1.導入(20分鐘)
第一步,講述關于聲音和音樂的故事。例如,貝多芬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的奏鳴曲堪稱“天國之音”。但他26歲時聽力出現問題,到50歲已經完全喪失聽力。可他并沒有怨天尤人,仍舊堅持音樂創作。他用筷子插進鋼琴的發聲器,以聲音震動的骨傳導來辨別音調,最終創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響曲》。
第二步,切身體會聲音的發出。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說話一邊摸頸部的喉頭位置,感受說話時喉頭的震動。當用力按住喉頭時,會發現發聲困難或發聲出現變化。彈奏吉他、琵琶等樂器時,需要撥動琴弦,樂器才能發出或婉轉、或悠揚的聲音。當停止撥動時,琴弦慢慢停止震動,琴聲逐漸消失。所以,聲音是由正在震動的物體所產生。而正在震動發聲的物體就叫做聲源。在桌面上放一些細沙,然后拍擊桌面,發現細沙也隨著跳動,這說明桌面在震動,并把震動傳遞給了細沙。
第三步,舉例講解聲音的傳播方式。在教室點名,大家都能夠聽到教師的聲音,說明空氣可以傳播聲音;花樣游泳運動員可以隨著音樂表演,說明水可以傳播聲音;古代偵察兵會將耳朵貼在地面上判斷是否有騎兵來襲,說明大地也能傳播聲音,并且比空氣中快。總之,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它們被稱為介質。但在太空中,因為缺少介質,聲音無法傳播,所以是靜悄悄的。
第四步,介紹聲速的概念。聲音在傳播時是有速度的,常溫下空氣中的聲速為340米/秒。軍事上有超音速戰斗機,這種戰斗機飛得比空氣中的聲速還要快。
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用身邊的材料制造各種不同的聲音。各小組輪流匯報自己的成果,完成課程的導入。
2.畫一畫(15分鐘)
教師播放吉他演奏的視頻,從視頻中可以看到琴弦的震動,讓學生仔細觀察,嘗試畫出琴弦的震動軌跡。
3.宣布任務一及評價量規(30分鐘)
【宣布任務】制作單弦樂器。可以讓學生看視頻找靈感。宣布任務后,呈現評價量規(見表1)。
4.任務一的執行(20分鐘)
正式執行單弦樂器制作任務。要求學生依照評價量規,并考慮以下問題。
(1)弦的固定應當注意什么?
(2)除了讓懂音樂的同學聽,有無其他方式辨別標準音(例如C調Do)的位置?
(3)如何使樂手更容易彈奏你制作的樂器?
(4)弦的松緊程度能否調節?如何調節?
(5)樂器是否有相應的說明書?
(6)小組的分工如何?
5.總結和反思(25分鐘)
全部小組完成后,討論以下問題。
(1)小組音高標注是否采取了多次測聽取平均值的方式?這種方式怎么樣?
(2)單弦琴在音樂表現力上有什么缺點?
(3)進行了刻度標注后,發現音高和刻度間距之間有什么規律?
6.宣布任務二及評價量規(30分鐘)
【宣布任務】制作三弦或四弦樂器。可以讓學生看視頻找靈感。宣布任務后,呈現評價量規(見表2)。
7.任務二的執行(30分鐘)
正式執行制作任務。要求學生依照評價量規,并考慮以下問題。
(1)弦的固定應當注意什么?
(2)除了讓懂音樂的同學聽,有無其他方式辨別標準音(例如C調Do)的位置?
(3)如何使樂手更容易彈奏你制作的樂器?
(4)弦的松緊程度能否調節?如何調節?
(5)樂器是否有相應的說明書?
(6)多根弦的距離如何設計?
(7)多根弦的粗細和材質如何選取?選擇在什么位置進行固定?
8.總結和反思(25分鐘)
全部小組完成后,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琴和弦的聲音非常和諧,有的好像匹配出現問題,這是為什么?
(2)與單弦琴相比,多弦琴的優勢在哪里?其彈奏難點在哪里?如何克服?
(3)不同弦上的音高和刻度間距之間有什么規律?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