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霞
語文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學科,語文素養是學生所有學科素養中的核心素養。崔巒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概括為五個方面:人格雛形的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養成,培養閱讀素養,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積淀文化提高審美。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為此,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構建了開放課堂,以開放的教學觀念、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教學形式、開放的作業設計,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開放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探索。比如,在學習《最大的麥穗》一課時,師生有如下對話。
生:老師,“錯失良機”是什么意思?
師:我們平時理解詞語有幾種辦法?(未直接告訴答案)
生:抓住重點字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
師:對啊,你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試試看。
生:錯誤地失去良好的機會。(嘗試了一種方法)
學生還提出質疑:蘇格拉底把學生帶到麥地里做實驗,不愛惜糧食,不算好老師。于是教師將學生分成兩隊,引導學生圍繞“蘇格拉底是好老師”和“蘇格拉底不是好老師”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雖然學生常有語句顛三倒四、表達磕磕絆絆的情況,但在辯論中使思維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二、開放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北贿x入教材的文章文質兼美,是學生學習的典范。但學會教材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應提供更多文章和書籍供學生閱讀。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應設計開放的教學內容。
一是擴展閱讀整部作品。讓學生通過對整部作品的理解來加深對節選文章的理解。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將林沖和洪教頭刻畫得入木三分。同時,又運用了對比描寫,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而古典名著《水滸傳》塑造了許多這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寫細致,故事性強,語言洗練明快。教師借此機會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
二是擴展閱讀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閱讀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可以系統地了解作家的作品特點與藝術風格。如學習了雨果的《船長》,可以再讀他的《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等。
三是擴展閱讀同一題材的其他作品。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是通過不同的描寫方式來表達不同的寫作目的。如鄭振鐸的《燕子》和高爾基的《海燕》。前者寫燕子的可愛,筆法細膩,意境優美;后者歌頌海燕的勇敢,氣勢磅礴。
四是擴展閱讀同一文體的其他作品。同一文體的作品,寫作方法不一定相同。如中國傳統寓言故事和外國寓言故事。外國寓言故事更注重借助動物故事來講淺顯的道理,而中國傳統寓言故事以人的故事為主,故事淺陋但寓意深刻。
五是擴展閱讀傳記作品。如吳伯蕭的《早》是一篇描寫三味書屋的游記,贊美了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教師可借此指導學生閱讀魯迅的傳記作品,進一步感悟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拇鬅o畏革命精神。
三、開放的教學形式,開辟學生發展渠道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傳統語文教學中,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教學內容、過程、結果都比較僵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為此,應進一步豐富教學形式。
一是匯報交流式。教材中有些內容淺顯易懂,只需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便能理解。對于易懂的文章,可讓學生自學并匯報交流,同時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例如《長征》一課,可在課前讓學生搜集關于長征的背景資料和長征故事,課中讓學生結合這首詩進行匯報交流。匯報交流既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能解決課文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是小組合作式。小組合作式學習使學生有更多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必須動眼、動口、用耳、用腦,才能完成學習、感悟、交流和運用,能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并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三是質疑討論式。在學生自學、討論的基礎上再次學習課文,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由教師提出疑問,學生討論。例如學生針對《水》一文提出了質疑:明明缺水很痛苦,作者為什么還要生動具體地描寫水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呢?這時,可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與文本、作者和生活對話,從中體會作者的生活態度,培養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
四是想象發散式。針對故事性強的課文,可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領悟其思想,展開聯想,續寫故事。包括課文的留白處插圖和課文的省略處探究,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大黑騾子中彈后“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引導學生在留白處質疑探究: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號?如果接著往下寫,可能會講些什么?
五是專題競賽式。每個學生都有一顆好勝的心,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教師會根據教材的安排,開展專題競賽。如學習古詩單元時,開展“漫游古詩王國”競賽活動。
六是情境表演式。模仿別人和表現自己是兒童的天性,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創設教學情境,把課堂變為舞臺,可讓學生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如《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內容簡單易于表演的童話,教師讓學生扮演小稻秧、雜草、噴霧器大夫,再配以簡單道具,輕松地學完了全文,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能力。
四、開放的作業設計,促進學生知識遷移
作業是課堂的補充和延伸,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手段??蔀閷W生布置具有以下特征的開放性作業。
一是開放的作業內容。作業內容不拘泥于教材,而是與學生的生活、社會活動相結合。內容可包括撰寫日記、做讀書卡片或筆記等。
二是開放的作業形式。應脫離單調的寫作形式,可通過查一查、畫一畫、演一演、問一問、做一做等形式,把知識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三是開放的作業類型。選擇型作業是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計多層次類型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拓展型作業是在學完某個知識點后,給學生布置拓展的學習任務;實踐型作業更關注學生的實踐體驗,鼓勵學生去采訪、調查、訪問等。
四是開放的作業時間??筛鶕煌淖鳂I情況調整完成時間,如手抄報可兩天完成,調查報告可一個月完成等。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