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琳 瞿全
【摘 要】湘西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土家族和苗族是本區最主要的少數民族,占據了總人口的77.2%,這其中,又以土家族的人口比重更大。湘西地區擁有數量眾多的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受到國內外廣大學者的關注、研究與保護。然而,以什么樣的方式去保護這些民族文化遺產,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長期困擾我們的難題。本文將闡述的,是以一種活態傳承的理念,來保護、發展、傳承湘西土家族的民族文化遺產。
【關鍵詞】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理念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042-02
一、湘西地區概況
湘西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土家族、苗族是本區最主要的少數民族,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打溜子、擺手舞、哭嫁歌、梯瑪歌、儺戲等更是被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湘西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藝術概況
(一)儺戲:是一種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被稱之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儺戲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在民間祭祀基礎上又吸收民間歌舞、說唱音樂、民間器樂與戲曲音樂,逐漸成為一種戲曲形式。儺戲表演中涉及土家族大量與歷史、民俗、生活、生產相關的方面,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二)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南、重慶、貴州三省交界處的酉水河流域和烏江流域,湖南省的湘西永順縣是其主要的傳承基地。擺手舞反映土家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研究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三)茅古斯:是土家族古老的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永順、龍山地區,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從其服飾、表演道具到表演內容,都真實再現了父系社會土家人農耕、狩獵的各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四)哭嫁歌:是土家族的特色民歌,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哭嫁是土家族青年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土家姑娘的出嫁之時,她們唱起哭嫁歌,用歌聲來哭訴表達自己對親人的不舍。對于研究土家族婚俗文化,具有很高的價值。
除了以上四種文化藝術遺產,湘西地區還有著土家族祭祖儀式、咚咚喹、梯瑪歌、打溜子等一系列藝術形式,都反映土家族人民從古以來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從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而言,都值得被廣大人民群眾保護、繼承與發展。
三、湘西土家族地區對于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傳承保護現狀
(一)好的方面
1.湘西地區擁有眾多的民族文化藝術瑰寶,其中很多被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受到地方政府的不斷重視。隨著交通的日益便捷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了更好的保護傳承這些文化藝術遺產,有的地區政府部門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扶持力度,有些地區甚至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習班,供年輕一輩來學習和深刻了解這些文化藝術遺產。
2.還有部分縣市,將其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來吸引游客、發展旅游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將其更好地向更多的人傳播。
(二)弊端
1.將文化藝術遺產作為促進旅游業發展、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會使其變得過度娛樂化和迎合大眾口味而失去其本有的文化藝術內涵。
2.雖然湘西土家族地區的民族文化藝術在不斷發展傳承,但是廣大的年輕一輩對其了解依然不夠,對其感興趣的年輕人依然很少。
綜上,湘西土家族地區的民族文化藝術今年來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護和傳承,但是在傳承保護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進之處。
四、以“活態傳承”理念保護發展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遺產
(一)何為“活態傳承”
活態傳承的理念源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它是對非遺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衍生。簡言之就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去,以一種“活”的方式來保護它們,而不是僅僅用現代科技來保護將其死板的留給后代“觀看”。
這一理念的關鍵在于“活態”,它是一種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傳承形式,相對于傳統的“靜態”保護,活態傳承具有無可替代的可持續發展意義,它能挖掘民族文化遺產的方方面面,將其生動活潑的展現在世人面前。這種理念一方面要充分保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更重要的是將其宣揚、普及到更多的人民百姓中去,最后能使其成為當地特色或耳熟能詳的地方代表特色,以一種“活動”的方式傳播和發展。
(二)如何以“活態傳承”理念保護發展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遺產
1.“活態傳承”理念對于保護發展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遺產的必要性。湘西土家族地區的文化藝術遺產,無論從歷史文化價值還是藝術價值層面而言,都值得我們去保護、研究。但在實際生活中,在大湘西地區,人民群眾對于這些文化遺產接觸的太少,很多民族文化藝術只能在節慶日或某些特定的場合才能看到,并且絕大多數人是以一種消遣的心態來觀看,對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在撰寫論文走訪過程中筆者發現,湘西很多地區的文化藝術遺產的表演傳承者,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一輩長者,這些人有的是一個村子的,只是稍懂一些程式,或者出于愛好就來表演,非常不夠專業;最后,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繼承人的年輕一輩和大中學生,了解、愿意深刻學習本地區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就更少,學校教育里也很少提及這方面的知識,導致很多年輕人對本地區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遺產根本不了解。
2.“活態傳承”在湘西地區實施的困難。湘西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區,老百姓們渴望走出大山,也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走出去。他們認為,這些民族文化遺產太過古老、死板無味,既不是高考加分的科目,也不能作為孩子的一技之長。在大部分湘西人的心里,沒有將民族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一席之地。
3.以“活態傳承”理念發展保護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具體措施。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對本地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對于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可以定期送他們去其他民族文化遺產眾多的地區去觀摩、交流、學習,來保證本地區民族文化遺產的與時俱進。
其次,湘西地區可以以節慶為載體,旅游文化為跳板,進一步宣揚、傳播本地區民族文化藝術遺產。湘西地區擁有眾多的旅游資源,政府部門可以將土家族民族文化藝術遺產與這些旅游資源相結合,在吸引游客的同時,既促進了經濟發展,也傳播了民族文化。
最后,“活態傳承”理念強調“活”,而最鮮活的代表無疑是廣大的大中小學生了。政府部門可以聯合學校,將本地區民族文化遺產帶進校園,走入課堂,以社會實踐或者選修課的方式將其普及到校園生活中去。如果廣大年輕學子能夠非常熟悉自己家鄉的民族文化遺產,對于本地區的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無疑是最好的傳承、發展方式。
五、結語
近年來,隨著交通的便利,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其他地區的人們開始了解湘西地區獨具魅力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藝術遺產的傳統地位得到提升,人們逐漸對其產生新的認識,本地區居民也開始更加深入了解、學習這些文化遺產。雖然其中保護傳承的方式稍有不足,但已逐漸呈現出一派良好發展之勢。筆者寫這篇文章,希望為本地區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提供新的理念—“活態傳承”的理念來發展這些民族遺產,將其傳承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心中去,這才是最好的保護傳承方式。
參考文獻:
[1]金娟.湘西雙鳳村土家族茅古斯舞的調查與研究[D].2009
[2]王競.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活態研究[D].2014
[3]孫鵬祥.論民族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J].文藝評論,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