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超
【摘 要】“禮崩樂壞”作為周禮淪陷的標志性事件反映了統治階級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宗法倫理體系的崩潰。究其原因:外在形式的固化,內在情感的缺失使得這種高度“程式化”的儀禮制度走向一種“終極形態”而沒有變化繼承,即“內卷化”。
【關鍵詞】制禮作樂;禮崩樂壞;內卷化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129-01
一、周朝的階級制度
古代君臣之分直到武王克商以后才完全顯現,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列、庶人、工、商、皂隸。[1]繼位的周成王由周公旦攝政輔佐周公建立的一套嚴明的制度——“制禮作樂”,具有“維護階級制度,區分等級關系,提示人際禮節”的特點。“西周禮樂試圖將整個社會的意為形態引向清晰、節制和中庸。禮樂成了周王朝合法性與合理性的象征?!?/p>
二、周朝的“制禮作樂” 與“禮崩樂壞”
“禮”是周初確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規矩、儀節。它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原始巫術禮儀基礎上的晚期氏族體系的規范化和系統化,由周公加以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和規范化,以適應早期奴隸制階級統治。這在當時是一個很重要的變革。“樂”在古代中國是指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藝術。[2]“禮崩”是指周禮的崩潰;“樂壞”是在基于維護周禮的立場上言指的西周雅樂被民間舞擾亂、破壞。[3]
伴隨著西周王權的衰落,東周開始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時期。在這樣的政局條件下周初精心建立起來的“禮樂政治”出現松動。由封建等級國到統一帝國的演變,周室共主動搖,奴隸主逐漸沒落。[1]“禮崩樂壞”肇始于周王室王權的逐步削弱,隨著各諸侯王勢力的崛起,這個禮樂互補的政治制度經過歷史的淘洗,以“禮崩樂壞”為終。
三、“內卷化”與“禮崩樂壞”
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首先使用內卷化一詞。美國人吉爾茨發展并提出“農業內卷化”,用來解釋定量面積上勞動力不斷增長這一勞動過程。美籍香港人黃宗智將這一概念用于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研究?!皟染砘边@一概念隨著黃宗智和杜贊奇研究中國農村問題而逐漸濫觴于學界。
筆者在此大膽做出假設:周代既定的階級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被禮樂教化所鞏固強化,這樣“階級關系”是固定的。隨著周天子王權的衰落,這種禮樂政治開始發生變化。從“制禮作樂”形成的第一天起,就注定其“沒有發展的傳承”。這也構成西周“制禮作樂”發展的“內卷化”。其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建立在階級關系上的“禮樂”內容和形制固化?!爸贫Y作樂“應時而出,祭祀禮儀、慶典儀式禮儀、日常行為規范禮儀等都以層層等級為分界,明確不同的階級需要接受和踐行的禮儀。每項禮儀都必不可少音樂歌舞。這種具有嚴明階級等級疏離觀念的行為規范時刻約束著人的行為,不可自輕自賤,不可攢越犯上。
宗法政治體系對人倫關系的高度規范和約束人倫關系自然成為其實踐的主要基地。于是,自上而下的階級分化很明了,這從樂懸和舞佾的形制的數量上就可以看出來。從形制上來說,按階級不同享有不同的禮樂規模。這樣的等級關系對人們的活動形成了巨大的約束,抑制了人們自然的情感。隨著各諸侯國勢力增長,周天子勢微,這種依階級而行的禮儀遭到了挑戰。
(二)高度程式化的禮樂制度對“情”的忽視和抑制。周朝大司樂教育貴族子弟學習音樂并非是讓他們真去正的表演,而是忽略了人本身,即對“情”的忽視和抑制。這也注定了“禮樂制度”不可能轉向更高級的方向發展。
首先,“禮樂制度”作為政治制度只是從“規范”和“約束”的角度為階級政治服務。久而久之,難免會形成一種僵死的、約定俗成而存在。周天子勢微,諸侯大夫越級使用八佾時,當正式場合使用鄭衛之音時,這些不合適的現象就像“螺母(禮樂制度)”主動給旋緊的“螺絲(階級關系)”——周朝禮樂制度——“松綁(禮崩樂壞)”一樣,使松動的“螺絲”—松不可收拾。
其次,樂舞固然可以感染人心,然而代代相傳的禮樂存在雷同化、形式化、教條化和程式化的特征。于是就有了《禮記·樂記》中魏文侯聽古樂昏昏沉沉,聽新樂則興奮??梢姟毙聵贰贝_實因為源于民間而包含了民眾的無差別的真情實感,從而形成了與“禮樂制度“鮮明的對比和沖擊。
再次,“禮樂制度”與人民生活脫節嚴重,注定其只能在宮廷使用。沒有作為國家主體的人民的使用和流布,“禮樂制度”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的。
最后,西周結束,緊接著的東周在歷史上是以所謂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奠定地理上的格局的。如此一來,經過戰爭洗禮,人口數量減少,諸侯國數量減少,部分諸侯勢力逐漸強大。基于此,宮廷“禮樂制度”勢必出現危機。
四、結語
周天子的“制禮作樂”目的是為階級統治服務,以規范人們的行為,保持社會的安定有序。但是,“禮樂制度”成為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是不允許其產生變化的。所以高度的“程式化”是其最明顯的特征。這種“程式化”從產生之初就注定成為一種“終極形態”而沒有變化傳承,也就是“內卷化”。
參考文獻:
[1]周谷城.中國通史(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6.
[2]楊賽.“禮崩樂壞”考論[J].交響,2014,(3):17.
[3]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