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華 王瑋 馬伯堯
【摘 要】目的:探討非遺文創產品藍印花布的設計要素與設計方法。調研傳統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從藍印花布的設計實證分析出發,總結藍印花布發展的路徑和局限性。分析創新設計要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創新設計方法論,以構建非遺文創產品嚴謹科學的開發體系。結論:通過對藍印花布印染工藝、形態、質地等方面的綜合設計實踐,以及創新設計要素及設計方法的構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提出行之有效的設計路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藍印花布;設計要素;文創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132-04
藍印花布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雕版刻花技術和天然植物染料和染色工藝綜合出來的一種永恒靈動的染織文化載體。它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載體,不同的花紋,不同的染布材料,不同的色調都能造就出不一樣的藝術效果,藍白兩色奠定了素雅的基調,在此基調上可以包容不同的花紋,糅合出不一樣的感覺,這也注定了藍印花布是帶有無限的發展潛力的。它本身更加具有很多我們應當重視的優點。
一、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靛藍的還原染色技術最初記載在《齊民要術》里,而在秦漢之前主要是直接將植物染料藍草搗爛了以后和選好的坯布放在一起直接搗揉染布,或者是先將藍草擠出汁來,再把坯布放入藍草汁中反復揉搓浸染,發明了還原染色技術后,又加入草木灰作為助染劑,因為直接浸揉染色會受到藍草的產地和季節限制,條件十分局限,不便于大范圍推廣使用,于是工坊師傅在長期的實驗對比后,發明了還原染色技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也就推動了藍印花布的發展。[1]
二、傳統藍印花布設計調查與分析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整個制作過程全是由師傅手工完成的。選擇好圖案后,先在牛皮紙上畫好圖案,接下來是在已經畫好的圖案上進行刻花,這是一個耗時且極大耐心的工作,刻花過程中,常會遇到極細的莖葉花枝等,這就需要刻工認真仔細地雕刻,否則很容易斷開,在刻花過程中需要遇到刻面,刻線,刻點等工序,刻面通常用“斷刀法”,“斷刀法”適合面積較大的平面圖案。[2]刻線則需要要用刀更精細些,藍印花紋里的線條里有實線和虛線,虛線則更需要運筆的韻律感,刻點一般就用工具舂子舂,點過小即使舂出來后期印染也會被蓋掉,所以一般點做裝飾作用直徑也不能過小,刻板刻好后刷上桐油定型,然后進行染漿步驟,將布坯用水濕透,這樣更有利于后期布充分吸收染漿,黃豆粉加石灰按照1:7比例混合成漿糊狀。[3]把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要用力均勻,接版時要把布和花版放在邊沿,這樣版面才能勻稱相接,印染好的白布大約需要兩天的時間放在陰處晾干,然后就可以投入缸中染色。[4]染布的顏色會按著刻顏色的深淺是由浸染時間決定,浸染時間越久顏色越深,沒有固定色號,不能做復雜疊色。
染好的布坯晾干后就要進行刮灰,防染漿風干后變的江陰,師傅拿著刮刀用合適的力道刮去防染漿,這個力道十分重要,力道太大會刮到棉布,力道太小會刮斷層,在染色過程中,由于坯布的卷動,防染漿會出現細微斷裂,染漿就會滲入,出來的花紋就會帶有細微的斷裂感,這種細微的裂紋帶有一種別致的美感。由于傳統藍印花布完全是手工制作的,與現代的機器批量生產不同,所以每次制作,每次印染都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幾乎沒有兩條完全相同的藍印花布,也正是這種無法預料賦予了藍印花布難以預料的驚喜感,藍印花布特別是白底藍花,它的刮漿面積比較大,在染色過程中很容易自然裂開,也就形成花布上的裂紋,俗語稱冰裂紋,在染色過程中,如果各項操作都控制得很好,恰到好處地顯示了它的裂紋的話,冰裂紋就會將自然之美體現得很充分。[5]刮去防染漿后的藍印花布經過反復的淘洗后花紋會更加的清晰流暢。
藍印花布的染料發展對于藍印花布的發展與傳播具有重大的意義。藍印花布染料的主要材料是靛青,“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凡可制取靛青的植物稱為藍草,我們知道比較多的就是菘藍草和蓼藍草兩類,但能制取靛青染料的遠不止這兩樣,還有荼藍、馬藍、木藍草都能夠制取靛青。靛青是我國古代最為常用的植物染料之一,在我國的染織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靛藍的還原染色技術最早記載在《齊民要術》一書中,而秦漢之前都是將藍草切碎直接與布坯放在一起攪拌染色,后來又發展成為將藍草擠出汁,將坯布與藍草汁放在一起攪拌染色。[6]植物染料經過一定的比例配方,制成了染印坯布的染缸水,將坯布放入染缸水中,經過時間的沉淀,產生微妙的反應。[7]
傳統藍印花布在色彩上僅有單純的藍、白二色創設和諧之美,但是現代手工藝人在制作過程中出現了防染漿脫落,染布因此出現中藍的效果,手工藝人就利用了這種缺陷,把它變成一種實際的藝術效果,低調的藍色象征謙虛、忠誠和內斂,純凈的白色則是純潔、高尚、美好的代表。無論是藍底白花,還是白底藍花,都顯得安逸純凈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淳樸本質。如今在南通,藍印花布還出現了紅底白花,白底紅花的情況,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上藍白色調單一的局限。[8]
藍印花布的染布選擇對于花紋的呈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布坯印染出來的花紋細致完整,顯色度高,相反,質量差一點的布坯印染出來的花紋就很容易出現斷裂的細紋,顏色也會不均勻。隨著印染技術的進步,印花織物已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為雙面印花,從單色發展到復雜色彩,從小布到寬布,從土布的發展以精棉、棉麻混紡、絲綢等。品種也在增長,出現了藍印壁掛、桌布、鞋帽、書包、玩具和其他工藝品。
藍印花布的圖案設計靈感來源具有廣泛的材料,包括抽象的吉祥文字,幾何圖案,以及具象的動物、植物、人造物、人物和建筑物。藍印花布的圖案也基于民間故事和人們喜歡聽的戲劇中的角色。但更多的是植物和動物以及花鳥相結合創造的吉祥圖案。使用隱喻,諧音和類比,人們能夠表達他們的感受,未來的理想和信念。這些主題既古老又古典,這些東西是人們現在隨眼可見的生活材料。因此,它們是現代的。[9]這些花紋元素來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現代風格花紋設計上可以沿用這些元素。
民間藍印花布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具有簡單,原始的藍白色調,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的藝術世界,深刻地反映出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
吉祥觀念:藍印花布的花紋中出現頻率十分高的圖案,是佛教中的吉祥符號。另外還有八吉祥紋樣、蓮花、葡萄紋樣等,可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表達出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積極的生活態度。[10]
陰陽觀念:一是太極, 二是陰陽,存于世間的事物都有陰陽之分,這里強調的是陽剛與陰柔的共生互補、和諧之美。藍印花布之白底藍花、藍底白花在虛實對比之中同樣產生和諧之美。
天人合一觀念:道教所主張的自然與人的自然與和諧的概念在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與花紋設計概念上也很明顯的體現。天然染色,天然面料,天然花紋設計,手工操作,無需修飾,淳樸自然,能滿足現代人回歸原創的精神需求。
民間藍印花布的圖案是抽象與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受刻花工藝雕刻條件的約束,藍印花布生產只能用大小不同的點塊和寬度不小于3mm的短粗線組成圖案,這種制作工藝上的約束卻漸漸轉化成了藍印花布本身特有的風格特點,別有一種節奏美和韻律美。民間藍印花布因其單純明朗的藍白用色而獨具色彩魅力,無論白底藍花還是藍底白花,都顯得樸素幽雅,純潔大方。
藍印花布的獨特藝術語言可以喚起人們的懷舊情懷,形成情感共鳴,構成當代藍印花布發展創新的精神基礎。[11]獨特的工藝和獨特的民族特色使其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個性。也因此,用藍印花布制成的家居用品可以與其他同類產品明顯區分開來。其獨特的風格將成為追求獨特風格的人的不二選擇。
材料質地過于單一是使藍印花布滯后于潮流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藍印花布以粗棉布為坯布,缺點顯著,吸潮變形起皺直接影響了藍印花布的外觀效果。單一的粗棉布質地也使產品應用受到了局限。
三、現代風格藍印花布設計調查與分析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很多藍印花布用品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僅存的用途十分的小,在生活中扮演著并不起眼的角色,而且其帶有的鄉土氣息和民俗風味與現代生活的簡約抽象的風格格格不入。在書法繪畫領域均有建樹的大師韓美林一直致力于傳承發展染織文化。在韓美林看來,從現在的技術來看,藍印花布其實并不難做,但是要想重新振興藍印花布,關鍵是要設計出受人歡迎的紋樣,不斷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才能夠使藍印花布受到傳承。韓美林將自己多面的才華綜合融入了藍印花布的設計里,賦予了藍印花布不一樣的美感這藍白兩種最原始質樸的色彩,單純而素雅,在韓美林的精巧設計下,不一樣的藝術美感。有古韻悠長的的仙鶴,活脫可愛的小魚,奇絕怪誕的巖畫,還有大師獨創的“美林天書”,0-9這幾個數字在隨機組合下也呈現出不一樣的韻味。
提到對于藍印花布的創新,大家自然會想起的是南通的藍印大師吳元新,如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藍印花布的精品之作名為鳳戲牡丹的臺布正是來自于吳元新大師之手。它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一改鳳戲牡丹平行排列的傳統紋樣,而是將一組組鳳戲牡丹的元素設計成圍繞在一朵牡丹圖案的周圍,成為了呈放射狀的新圖案,臺布既保留了傳統又充滿了現代的美學氣息。這種傳統與現代的高度傳承與結合無疑是珍貴的。
傳統的藍印花布產品主要是生活用品,現代藍印花布產品除了服裝,窗簾布等日用品外,還向裝飾方向擴展,例如從藍印花布的藍白雅韻中提取靈感的圖案的裝飾畫設計。例如,一件由藍印花布制成的小飾物。然而,只有通過接近現代生活來發展藍色印花布,藍印藝術才能以更多元化更現代化的活力進行迸發出更大的火花。例如,用現代面料與藍印技藝相結合制成布墊、沙發枕頭等用品等。區域旅游紀念品不僅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推廣,而且有利于藍印花布文化的推廣,在包裝設計領域,使用藍印花布結合地域特有的文化進行圖案設計,應用在產品的包裝盒上,可以作為送給親戚朋友的禮物紀念品,用完的盒子里還有一系列紀念價值。
四、圖案創新設計
藍印花布的美來源于民間的生活,其樸實無華,大巧若拙的特質正蘊含著一種如水一般的禪意美學,其藍白雅韻,平和質樸已成為一種文化語言,以不同的形式釋放出不一樣的禪意美學。
水流于山川峽谷,澗隙溝壑,遇物賦形,所以我選取了水在不同的地方從高處流下(如圖12),在不同地區形成的湖泊河海(如圖14),以及水面兩波紋相遇碰撞為原型,提取了水成各形的形狀元素(如圖13)。
藍印花布的大發展離不開靛藍染色工藝的發展,靛藍是我國古代最為常用的植物燃料之一,在傳統染織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凡可制取靛藍的植物都可稱為“藍”,一般熟知的是菘藍草和蓼藍草,靛藍的發現是人類智慧在微觀世界大放光芒的一次體現,藍草的微觀世界之美也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如圖我提取了藍印花布的天然植物染料藍草的上表層細胞微觀圖。放大了藍草的內部結構,解密藍草蓄藏染料的機密。不規則的圖形卻意外具有協調之感,可以使人們能夠更生動地認識到藍印花。
五、創意應用
六、結論
藍印花布是十分具有傳承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的變更下,我們在不斷尋求著一種新的方式,讓藍印花布能夠以順應時代潮流的面貌出現。傳統向現代的過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最大困難,需要我們為之探索,創新,勇于挑戰。
參考文獻:
[1]榕嘉.古代靛藍染色工藝原理分析[J].絲綢,1991(01):45-48+5.
[2]梁曉琴.南通藍印花布紋樣藝術研究[D].江南大學,2009.
[3]王煒民.藍印花布的藝術觀[J].新美術,2003(04):14-17.
[4]丁峰,劉琛.藍印花布的藝術傳承及其旅游紀念品開發研究[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14,28(02):23-25.
[5]倪子恒,盧章平.藍印花布圖案的藝術形式在現代設計中的延伸[J].設計,2017(01):52-54.
[6]曹志強.古樸清雅藍白間——淺析湘西藍印花布藝術特色[J].民族論壇,1998(02):44-45.
[7]談曉菁.傳統藍印花布紋樣的審美特征及其創新應用探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2(Z1):130-132.
[8]何韻瀟.南通藍印花布工藝的文化特征及“現代”精神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03):73-76.
[9]奚燕鋒,梁惠娥.南通藍印花布的歷史和現狀以及發展優勢思索[J].紡織學報,2012,33(02):98-103.
[10]謝曉冬.藍印花布的圖案創新探究[D].蘇州大學,2016.
[11]劉瑋,吳智慧.黔東南苗族動植物刺繡紋樣的設計語義解讀[J].藝術評論,2016(11):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