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清
【摘 要】校園心理劇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優勢在于它屬于一種體驗式教學,將理論知識、實際操作、切身體驗融為一體,是一種生動有效的教育形式。校園心理劇模擬真實的生活情境,呈現大學生共性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在認知上領悟,情緒上疏解,行為上改善,提高與他人交往與合作的能力,引發學生自我反思,最終達到自我成長。
【關鍵詞】校園心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201-01
校園心理劇是受心理劇的啟發而在校園里應運而生的,通過學生扮演當事人或由當事人自己,在心理輔導老師和全體參與演出者及觀眾的幫助下,借助舞臺來呈現他們各種典型心理問題,學會如何應對和正確處理心理問題,從而既能自己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又能使全體學生受到教育啟發的一種團體心理治療方法[1]。校園心理劇創設了一種類似真實的生活情境,把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通過戲劇化的形式在舞臺上展現出來,生動活潑,容易引起大學生情感共鳴。近年來,我們將校園心理劇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中,結合講授內容開展校園心理劇表演與評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容易使學生感覺枯燥,很難使學生有深切的情感體驗,也很難使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校園心理劇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優勢在于它屬于一種體驗式教學,學生自己編寫劇本、自己表演、自己觀看、領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容易引起學生的自我反思,促進自我成長。
一、教學重點
(一)劇本的創作。校園心理劇必須要突出校園的情景性和心理學的專業性,因此揭示和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典型心理問題是校園心理劇創作的核心。
校園心理劇的選題要源于實際生活,反映大學生關心的典型心理問題,更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劇本主題確定為適應問題、學習問題、自我認識、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戀愛煩惱、個性發展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困惑。校園心理劇與其他校園情景劇、小品劇不同,劇本內容要反映大學生典型心理問題,傳遞心理健康理念,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劇本的人物設置要精煉。校園心理劇的人物主要涉及主角與輔角兩個要素,主角即遭受心理困惑的學生。輔角即與主角心理問題的形成、發展和解決有重要關系的角色。要對角色的性格及心理狀態進行分析,以便將當事人的心理問題生動地呈現出來。
劇本在情節創設上要充分揭示當事人的心理沖突。校園心理劇是探討和解決心理問題的,因此心理問題是校園心理劇的劇情重點,用心理問題作為矛盾焦點推動劇情發展[2]。校園心理劇以問題為主線展開,首先引出心理問題,然后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圍繞引起當事人內心沖突的事件展開,通過事件的演繹,充分揭示當事人的心理問題,使用心理學原理、技術和方法,將心理健康理念融入情節,使當事人有所領悟,調整認知,宣泄情緒,改變行為,達到自我成長。
(二)合理使用校園心理劇技術。校園心理劇常用的技術有角色扮演、獨白、旁白、角色互換、鏡像法、替身、空椅技術、未來投射等。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技術,一部校園心理劇可以穿插使用多種技術,旨在幫助主角認清自己的心理癥結所在,疏解情緒,改變認知,達到行為改善的目的。例如角色互換、鏡像、替身等技術非常適用于人際困擾問題,可以幫助主角換位思考,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
二、教學難點
(一)心理老師的專業指導。盡管心理老師作為指導者不出現在舞臺上,但是無論是劇本創作還是心理劇技術實施,都離不開心理老師的專業指導,運用心理學的理念、原理、技術對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到心理問題,處理心理沖突。校園心理劇非常注重演員和觀眾的體驗,只有融入專業的心理輔導過程才能對學生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分享與審視。校園心理劇表演結束后,分享與審視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心理老師的組織指導下,演員們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領悟,觀眾分享觀后感,能夠幫助學生換位思考、自我覺察和成長。分享和審視階段實質上是一個團體輔導過程,心理老師要運用團體輔導技術,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索,并且進行總結。
三、教學效果
校園心理劇能夠模擬真實的生活情境,呈現大學生共性的心理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安全、輕松的氛圍,幫助學生在表演中處理心理沖突,解決心理問題,在認知上領悟,情緒上疏解,行為上改善,提高與他人交往與合作的能力,引發學生自我反思,最終達到自我成長。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校園心理劇作為一種體驗式教學方法,把理論知識、實際操作、切身體驗融為一體,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是一種生動有效的教育形式。
參考文獻:
[1]王衛平.校園心理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21(5):105-107.
[2]陳健.淺析校園心理情景劇原創劇本的寫作要點[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