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梅
【摘 要】《共產黨宣言》中許多著名的論斷與觀點都指導了現實世界的客觀實踐,階級與階級斗爭的觀點就是其中之一。結合中國實際研究其階級思想,有助于了解當代社會各階級的利益訴求。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階級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235-02
我國一直致力于進行社會主義實踐,目前已經基本消滅了“階級”及其剝削關系,現在人們常用“階層”來表示社會分層。結合中國實際研究《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中的階級思想,有助于了解當前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及其利益訴求,便于國家政策的更好實施。
一、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
《宣言》中提到:“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①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②由此可見恩格斯將其時間限制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的歷史。在之后的英文版序言中又對此進一步補充為:“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③要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用意,就要先明白階級的含義和它產生的條件。
(一)階級
列寧說:“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④由此便可得出階級產生的條件:
第一,被占有的“東西”的實體存在性——剩余產品。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剩余產品的出現,給階級的出現提供“占有”的實體,使其成為可能。而在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力極度落后,人們靠采集漁獵生活,食不果腹,剩余產品沒有滋生的土壤,因而在原始社會早期不存在階級與階級斗爭。
第二,占有關系的合理性——私有制。私有制確保了強勢集團占有弱勢集團剩余產品的合理性,為之提供了保障。而在原始社會早期實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因此階級無生存條件。
(二)中國實際
在我國母系社會時期,公有制發達,人們根據母親的血緣關系的遠近而群居,共同勞作,公平分配。無剩余產品,無貴賤貧富之分,無階級區別,更遑論“階級斗爭”了。由此便可理解恩格斯的補充了,它使原文更加嚴謹、更加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現實。
二、階級斗爭的歷史
《宣言》中指出:“……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斗爭”⑤列寧指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在物質利益即經濟利益互相對立和沖突的基礎上發生的,歸根到底也都是圍繞著物質利益而進行的。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首先在各個社會形態的兩大基本階級之間展開,如奴隸社會中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的斗爭,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斗爭,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⑥換句話說,階級是指人們在社會上由于所處的地位的不同以及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團。而階級斗爭是指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是根本利益對立的階級之間相互沖突的表現,是解決對立階級之間矛盾的基本手段。
(一)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
《宣言》指出:“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的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⑦從中國的歷史角度出發,事實也確實如此。人們總是圍繞著血緣、地位、金錢等等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自有宗法制開始人們就將人按宗法制分等,有了所謂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隸”。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的民國,又有了“地主”、“軍閥”、“官僚”、“買辦”、佃戶、幫閑以及平民等不同的階層。在進入社會主義探索時期后,我們又有了“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以及少數的“游民無產者”等。而現在,人們常用“階層”來表示社會分層關系,如“農民”、“工人”、“民工”、“私有企業主”、“知識分子”、“官員”、“當代新買辦”、“社會有害群體”等。⑧這些都是中國各個時期對于等級的劃分,論證了馬克思在《宣言》中關于社會層次的論斷。
(二)中國的階級斗爭分析
分析了中國的階層問題,再來看“階級斗爭的歷史”就很好理解了,這完全可以在中國歷史上找到契合點。我們有以農民階級為代表的,以反抗封建壓迫、地主階級為目標的農民起義運動,如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等;我們有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青年學生為先鋒作用的,反官僚階級、反帝國主義愛國運動,如五卅運動以及五四運動等。到了毛澤東領導時期,我們有以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堅持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以及堅持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矛盾為主要矛盾的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由此可見,階級矛盾始終推動著中國的發展,它或是加速了封建王朝的潰敗,伸張了勞苦大眾的心聲,如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或是震懾了封建統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如五四運動;或是挽救民族于危亡,帶領民族走向一個嶄新的、沒有壓迫的新世界,如新民主主義革命。被剝削方面對剝削方的反抗和斗爭,這正體現了“階級斗爭”的內涵。這期間的階級斗爭,無論成功與否,都推動了歷史的進程,使人類朝更文明的方向前進。因此可以說(有文記載的)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三、對立簡單化
《宣言》中提到:“但是資產階級時代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⑨
(一)兩大對立
上文論述過,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兩大關系的對立早已出現: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和奴隸,封建社會的封建大地主和農民,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和工人。奴隸被占有自由,農民被占有土地,工人被占有設備,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兩大對立關系的體現。因此,從歷史實際上看,早在資產階級時代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關系了。只是在《宣言》之前,人們還沒將階級關系對立簡化為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關系。
(二)原因
當然,這種“簡單化”也是需要條件的:
1.決定性因素——生產力的發展。自工業革命以后,生產力極速發展,生產關系隨之改變。資產階級時代的到來,使得各階級之間的對立形勢愈加嚴峻,矛盾愈加嚴重不可調和。利益至上的堅持使這種對立關系撕去遮羞布,將其本質暴露出來。大生產時代的到來,使資產階級為了求得利益最大化而肆意壓榨工人階級的剩余價值,讓工人階級喪失了切身合理的基本利益。工人階級為了謀求自己的正當利益以及擺脫資本家的壓榨而奮起反抗。壓榨加劇,反抗也隨之增強。由此,兩大階級的對抗較之資產階級時代之前的對抗,就顯得愈加明顯簡單了。
2.保障性因素——私有制的出現使各階級之間的對抗關系清晰化。私有制的出現使資產階級有了保護傘,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地囤積資源,占有生產資料和工具,壓榨工人階級以獲得最大利潤。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2.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52.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52.
④列寧.列寧全集 第37卷[M].人民出版社,1986:13.
⑤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2.
⑥列寧.列寧全集 第37卷[M].人民出版社,2005:25.
⑦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2.
⑧楊繼繩.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110-315.
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