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媛
【摘 要】創新發展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治理國家的必要手段。本篇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執政理念的創新研究:第一,中國共產黨與創新發展相互關聯,執政黨自始至終是中國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黨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第二,中國現代化進程與發展息息相關,科學發展是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首要路徑;第三,人民群眾與發展緊密聯系,人民群眾共享社會主義發展的成果,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創新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238-02
一、中國共產黨與創新發展相互關聯,執政黨自始至終是中國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黨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
(一)從黨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層面解答了如何構建黨的面貌以及怎樣完善健全黨的管理的問題。上世紀末,第一個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蘇聯,幾乎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推行陷入社會主義早產日荒謬言語的泥淖中,不斷被外界言論攻擊,甚至遭到無情的批判。正當國家處于危難之時,中國的領導人深刻意識到,擁有一個健全和完善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得到更長遠生存的有利后盾,所以,國家審時度勢,根據當時形勢指出黨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較為深刻地解答了如何構建黨的面貌以及怎樣完善健全黨的管理的國家問題。[1]
黨執政興國的前提條件是發展。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曾經率領億萬人民群眾于水深火熱之中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才得以穩固了中國泱泱大國的地位,維護了中國億萬同胞的切身利益,使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其次,執政黨背負著發展的歷史使命。“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2]黨能否緊跟先進生產力的步伐,決定著黨能否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從發展的過程、形式、準則、目的、策略等方面全面解答了黨如何體現先進生產力。可持續發展是發展的目的。發展要著眼于大局,放眼未來,不能目光短淺,只顧著當下,因此,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無疑是執政黨在發展角度上的創新。其次,兼顧效率和速度,是發展過程中應堅持的準則。若是盲目追求高效率的發展速度,其后果將會不堪設想。必須將效率與發展速度相結合,二者共同推進發展,相得益彰,從而更快、更好、更準地實現發展,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臨的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再者,“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3]明確了發展應該采取的方式。在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前提條件下,應大力支持、鼓勵和發展其他非公有制經濟。私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能夠為社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從服務業等第三行業彌補了公有制經濟的短板,能夠有效解決就業困難,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為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最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發展策略,跨越式的實現發展是發展過程中應采取的可行性途徑。黨中央依據國情,從實際出發,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引進人才到西部地區,充分挖掘西部資源,開發西部潛力,從而減小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差異。[4]
二、中國現代化進程與發展息息相關,科學發展是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首要路徑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是解決怎樣發展難題的最佳答案。歷史的車輪邁向新世紀,我國緊跟時代步伐,繼續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推向前進,機遇與挑戰并存,在發展的同時,我國也遇到了許多風險和挑戰,基于此,黨中央領導人在汲取過去發展的經驗教訓的同時,為了更好地迎接新世紀的到來,提出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解決怎樣發展的最佳答案就是堅持科學發展。
由于我國在發展進程中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障礙,這些障礙亟待解決,科
學發展觀便應運而生。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國力明顯提升,綜合實力日益強大,與日俱增,經濟高速發展,取得了全方位的發展,與此同時,一些病垢也顯現出了原型,日積月累,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首先,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資源短缺并出現浪費嚴重的問題。我國在經濟層面雖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這種經濟的成功卻是以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因此,黨中央領導人指出,經濟發展要與環境發展相協調。其次,兩極分化嚴重。在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極大的不平衡,東西差距明顯,城鄉發展不統一,地區發展有失平衡,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的長遠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才是長久的發展之道。
(二)科學發展的重點在于兼顧統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方位涉及社會主義建設。當前,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關系,要想有力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全方位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需要,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特定程度的必然選擇。[5]全方位發展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穩固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契合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需求,積極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其次,兼顧統籌、協調推進社會經濟方方面面的綜合發展。全面促進城鄉一體化、東部沿海地區與內陸之間經濟發展、社會與經濟比肩同行、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處理完善各個方面關系,組成一個共同進步、相互協調的系統,從而更好地推進現代化進程,穩妥建設經濟社會這個整體。最后,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解決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減少二者沖突,實現自然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避免資源浪費,使得有限的自然資源得以進行優化配置,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充分發揮作用。
三、人民群眾與發展緊密聯系,人民群眾共享社會主義發展的成果,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一)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應該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指出社會發展的最終是為了造福人民。若是背道而馳,綜合國力的上升以及經濟的增長,帶來的局面是使社會資源被控制在少數富人手中,階級固化社會流動停止,社會成果只有一小部分人享有。發展成果沒有被人民群眾所共同享受,沒有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必將造成社會矛盾的惡性循環。社會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核心精神。國家應該力所能及地幫助苦難群眾脫離困境,給予物質和精神等各個層面的幫助,并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貧困人口實施貧困補助,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需求。
(二)發展的形式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黨領導人民堅定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并從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實踐出真知,只有經得起實踐考驗的理論才是真理,同理,黨的執政理念應該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為社會服務,造福百姓。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解決新時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發展水平落后之間的矛盾已經迫在眉睫,使得我黨不得不高度重視發展起來之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一--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習近平.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