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儀 彭 歷 李 彬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144)
在我國,社區公園(G12)被歸類于城市綠地系統(G)中公園綠地(G1)之一,具體定義為用地獨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務設施,主要為一定社區范圍內居民就近開展日常休閑活動服務的綠地(規模宜大于1 hm2)[1]。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各地加大對公園綠地的建設力度。而由于社區公園是與城市居民距離最近、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城市公園綠地,因此它對于居民的戶外活動及社會交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植物作為社區公園中占據絕大部分面積的元素,更是重中之重。如今,對于社區公園主流的研究方向始終圍繞在空間的人性化以及美學角度的研究上,而對于社區公園綠地植物的生態效益研究較少。因此,筆者選取石景山區古城公園內四處典型植物群落進行監測,比較研究其夏冬季小氣候適宜性以及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并從植物的生態效益入手,對石景山區社區公園的植物配置提出可供參考的優化意見。
古城公園是1981年石景山區建設的第一座社區公園,占地2.33 hm2,公園很小,人卻很多,游人密度極大。
經過對古城公園內植物景觀配置進行觀察與分類,最終選取四處典型植物群落作為監測點:
監測點1:常綠喬木(雪松、油松、儈柏)+常綠灌木(鋪地柏)+落葉灌木(連翹)+地被(高羊茅);
監測點2:常綠喬木(儈柏、白皮松)+落葉喬木(國槐)+常綠灌木(龍地柏)+落葉灌木(木槿、黃刺梅球、丁香、紅王子錦帶)+地被(月季、鳶尾);
監測點3:落葉喬木(國槐、銀杏)+常綠灌木(鋪地柏)+落葉灌木(紫薇、迎春)+地被(高羊茅);
監測點4:常綠灌木(龍地柏)+落葉灌木(丁香、黃刺梅球)+地被(高羊茅)。
監測儀器:KESTREL 4500 小型氣象站。
監測時間:6月14日~6月16日8:00~18:00;12月4日~12月6日8:00~18:00。
監測內容:空氣溫度(TP)、相對濕度(RH)、風速。
監測過程:在四處典型植物群落樣地同時進行監測,記錄在同一時間下各樣地距地面1.5 m 處的溫度、濕度、風速,每整點前后無間斷監測5 min,實驗選擇夏季晴朗、少云的相似天氣,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監測方式為在同一位置連續監測3 d。
由圖1可見:
1)古城公園中各典型植物群落的溫度基本全部低于氣象局播報溫度,盡管部分時間段溫度出現略微超出氣象局播報溫度的情況(監測點1在18:00前后溫度為34.13 ℃,而氣象局播報溫度為34 ℃),平均值仍低于播報平均溫度。
2)一天之中,除部分時間段外,各監測點由高到低排序為監測點4>監測點1>監測點3>監測點2。
3)一天之中,10:00各監測點溫度與氣象局播報溫度差距最大,而到了11:00前后溫度有大幅度升高,除監測點2外其余三點與播報溫度差在1 ℃以內。
4)在14:00,15:00,16:00時,氣象局播報溫度均為36 ℃,而監測點溫度先在15:00時升高,與播報溫度差值縮小,后又在16:00時降溫,與播報溫度差值增加。

由此可見,植物群落對于降低溫度起到很大作用,其中,高大喬木的郁閉度是降溫的重要手段之一。上層植物郁閉度越高,太陽輻射能夠直達該區域的面積越小,對局部溫度的影響降低,再加上其他中層植物如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對于周邊漫反射的阻礙,局地空間的溫度較其余郁閉度不足或植物種植較少空間的小氣候有所降低。另外,由于郁閉度能減少太陽直射對于局地溫度的影響,因此種植有高大落葉喬木的監測點溫度變化較其他監測點平穩。
根據各監測點所測得的古城公園各典型植物群落空間以及路邊相對濕度對比可知(見圖2)。
1)所有監測點相對濕度均高于路邊相對濕度,且四個點相對濕度差距并不十分明顯,數據差最大為12:00,監測點3高于監測點4約3.36%。且在一天之中,各監測點相對濕度值均呈先降低再在傍晚約17:00前后升高狀態,其中8:00~9:00濕度變化最大,每個監測點相對濕度值均降低約8%。
2)一天之中,相對濕度平均值監測點2>監測點3>監測點1>監測點4,(而在10:00,12:00,13:00前后監測點3的相對濕度值高于監測點2)。
3)監測點與路邊相對濕度差值最大點出現在12:00,此時監測點3相對濕度比路邊相對濕度高4.27%。
由于古城公園植物景觀配置較好,所以各植物群落空間相對濕度值變化較穩定且相差不明顯,且最豐富的植物群落(監測點2)的夏季相對濕度均值最高。在太陽輻射相對較弱時,較高的郁閉度是植物景觀空間增濕的最佳手段之一,而中午或者下午太陽輻射程度極強以至于最高時,各典型植物配置空間中落葉喬木較高的郁閉度對濕度的控制并不明顯,植物蒸騰作用流失相應量水分,因此,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對相對濕度的控制能力基本相同。

根據各監測點所測得的古城公園各典型植物群落空間風速對比可知,一天之中風速的變化并不十分明顯,但通過數據仍能看出,最豐富的植物群落空間環境風速較其他而言最低,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對于環境風速的影響基本一致,但帶有喬木的植物群落空間環境風速均低于無喬木空間。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在炎熱的夏季,盡管由于太陽輻射強弱變化影響植物自身蒸騰作用,提高植物景觀配置的豐富度和郁閉度仍是植物群落空間降溫增濕防風、改善局地空間小氣候的有效手段。
而在寒冷的冬季,植物群落空間中的常綠植物是降低風速的重要手段。
將監測所得數據代入人體舒適度指數計算公式,獲得的人體舒適度數值與人體舒適度分級進行分析比較[2]。
結合人體舒適度分級表可知,由于北京夏季持續高溫,各植物群落夏季舒適度均在4級以上,但各監測點進行對比發現,植物配置最為豐富的監測點2(常綠喬木+落葉喬木+常綠灌木+落葉灌木+地被)相比其他而言最為舒適。而缺少喬木的監測點4由于有利于空氣流動,風速較快,最終計算舒適度值上優于監測點1(常綠喬木+常綠灌木+落葉灌木+地被)。即便如此,在炎熱夏季的高強度太陽輻射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監測點1的樹蔭進行短暫休憩。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夏季,落葉喬木的郁閉度、喬木的數量、常綠灌木的圍合度以及植物自身的蒸騰作用等,是影響社區公園小氣候適宜性以及人體舒適度的重要手段。
冬季人體舒適度:根據人體舒適度指數分級表可知,各監測點舒適度可分為兩級,監測點1和監測點2為-2級,監測點3和監測點4為-3級,而這兩組監測點主要差距在于有無常綠喬木。
在寒冷的冬季,無太多遮擋、太陽輻射強度高提升溫度以及喬灌木的較強擋風能力是提升人體舒適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的常綠喬灌木數量至關重要。
古城公園作為石景山區的第一個社區公園,面積雖小,但植物長勢相對成熟,植物群落搭配較合理,這對于改善局地空間園林小氣候以及提高人體舒適度起到很大作用。但通過監測結果及數據分析證明,落葉喬木的郁閉度、植物群落豐富度、常綠灌木的圍合度、植物自身蒸騰作用以及常綠喬木的擁有量等都是進一步改善石景山區社區公園小氣候以及提高人體舒適度的重要手段,這為今后社區公園植物景觀配置提供了生態化參考建議。
然而,在此基礎上,具體植物類型最合適的比例仍有待更深層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