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立,黃和飛,張 悅
(大理大學教育評估中心,云南大理 671003)
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正處于內涵發展、質量提升、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質量是高校發展的生命線,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構建持續有效的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推動力是質量文化。地方本科院校要獲得長久、持續的快速發展,更應當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并把它融入到學校的基因里,內化為全校師生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1〕。
文化指一系列規范或準則,反映了特定人群世代相傳的本質特征,代表著該群體共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實踐活動。質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正是人類質量實踐活動的自然結果,質量實踐活動是為了滿足既定的需要和期望以及滿足需要和期望能力的持續改進。
質量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企業追求卓越和可持續發展的內趨力,其結構化特征由物質、行為、制度和道德四個層面構成。近年來,質量文化被廣泛地引入到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及運行中。高校質量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自覺形成的涉及質量空間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思維方式、道德規范、規章制度及傳統、習慣等“軟件”的總和〔2〕。參照企業質量文化結構與層次特征,高校質量文化也分為四個層面,由物質層面、行為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構成〔3〕。
物質文化是高校教育質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質量文化的基礎,包含大學獨特的校園道路、綠化、建筑風貌等育人環境,是可感知的高等教育質量文化事物。行為文化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特定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的積淀,這種行為方式體現著該群體的價值取向,受制度的約束和導向。制度文化是高校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主動創制出來的有組織的規范體系,是文化層次理論要素之一。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它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高校與人才培養質量相關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構成了質量文化的整體,有學者把它比為金字塔,認為物質文化是基礎,屬金字塔的底部,而精神文化是質量文化的最高境界和目標,是金字塔的頂端。我們認為,構成質量文化的四種文化之間互相影響、相互關聯,把它比作一個球體更為恰當(如圖1)。

圖1 高等教育質量文化構成示意圖
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是地方本科院校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高校的發展分為創業期、中興期和成熟期。創業期,高校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學科專業建設和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使學校能正常運轉起來;中興期,高校主要是強化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成熟期,當學校的辦學質量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只要常規動作,就能做出高水平的貢獻〔4〕。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建校時間短,基礎薄弱,雖然學校的基礎建設已基本完成,專業數也增加到幾十個,并建立了大量的規章制度,制定了許多質量標準,但創業期的任務還未全部完成,同時要著力加強內涵建設,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大都處在創業期向中興期過渡的階段。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在內涵建設上下功夫,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地方本科院校所處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
物質層面的質量文化包括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育人環境等人才培養所需的基礎條件。師資隊伍是學校的最重要資源,是學??沙掷m發展的關鍵,教師的數量、結構和水平,決定了學校人才培養的效果,學校應對人才引進、教師培養、評價晉升等方面進行改革,著力建設“德高、學高、藝高”的潛心教書育人的專任教師隊伍和為教學服務的管理隊伍;教學條件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過程及結果,改善教學條件,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物質保證;育人環境是通過獨具特色的校園規劃與建設、校舍建筑、校園綠化、文化景觀、學校標識等來體現學校的外在形象、精神風貌、審美風格和文化品味,給全體師生員工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文化啟迪。地方高校的物質質量文化建設,不僅要體現地方特色,更要遵循教育規律,體現出學術品位、辦學思想、質量理念和價值觀,有效發揮環境育人的基本功能。
行為質量文化是指在物質質量文化的基礎上,在精神文化的支配下,在制度層文化的約束下所形成的質量行為風氣、質量行為方式和習慣〔5〕。
從行為模式上看,行為質量文化包括質量行為方式、習慣和風氣。質量行為方式和習慣是指可以直接遵照執行和操作的基本程序、行為習慣和行為方法等,是可仿效性強的范式〔6〕,當質量行為方式通過長時間的訓練成為自覺行為,就形成了質量習慣;質量行為風氣是指全校師生員工對質量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教風、學風、管風和校風等。
從行為主體上看,行為質量文化包括決策層行為文化、管理層行為文化、執行層行為文化、教師行為文化、學生行為文化等。
決策層行為質量文化是指學校決策層通過校黨委會、校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方式,根據社會需求,結合學校實際,研究制定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指導思想、人才培養目標、發展規劃、重大改革方案和重要規章制度等,同時對學校教學工作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學校決策層是教學質量文化建設的引領者、推動者和示范者,通過以上率下,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建設特色鮮明的教學質量文化。
管理層和執行層行為質量文化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教學質量行為,表現出部門間的團結協作,塑造良好的管理作風,并在長期的人財物管理、教學運行、質量監控等管理與執行實踐中逐步形成一種能為全體師生員工接受的教學質量理念和組織文化。
教師行為文化體現了高校教師的價值觀、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全體教師應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好老師的標準及內涵,一名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教師應把成為一名好老師,把追求高質量的信念融入到言傳身教中,以榜樣作用帶動學生優良學風的形成。
學生行為文化是學生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大學精神、校風、學風的具體體現。通過學生行為質量文化建設,讓全體學生真正認識到刻苦讀書學習是大學生活的第一要務,要明確學習目的,做到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成為國家優秀人才。
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行為準則、質量標準,并能有效執行,是質量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直接關系到學校人才培養的良好運行,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和學校的快速發展。高校在建制度、立標準的過程中,不僅要參考其他學校,更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不要貪大求全,而要追求有用、實用、管用。有了好的制度和標準,學校還要做好宣傳,做到利益相關者人人知曉、人人敬畏、人人遵守。
精神質量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全校師生員工認同和信守的精神文化成果,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師生員工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和價值取向。高校應有人人知曉的先進辦學理念,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培養質量和效果至上的質量意識,有團結奉獻、求真務實、崇教愛生的質量道德和精神,全校所有單位的工作都要圍繞教學、為了教學、服務教學,全體教職員工要自覺關注質量、敬畏質量、維護質量,做好本職工作。
全校師生員工要樹立建設質量文化的理念,強化質量文化意識。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大學要自覺地建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自省、自律、自糾的質量文化。要將質量標準落實到教育教學環節,喚起每個主體的質量意識、質量責任,將質量要求內化為大學的共同價值和自覺行為……”質量文化是團結全校師生員工奮發有為的凝聚力,是回歸教師潛心教書、學生努力學習的止滑力,是促進學校健康快速發展的推動力(如圖2)。各級領導首先要轉變觀念,以身作則,通過“示范效應”推動學校質量文化建設,傳播質量文化,使維護學校的質量榮譽、品牌形象成為每個人的質量行為習慣。

圖2 質量文化在學校發展中的作用示意圖
以學生為中心是指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強調教學、管理和服務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的轉變〔7〕。在教學中,教是手段,學是目的,學習結果是檢驗教育教學效果的最主要標準。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評價管理部門的服務效果、評價班主任和輔導員工作能力等評價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最重要的指標。只有這樣,學校各級領導和教職員工才可能圍繞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深入分析:學校津貼分配、教師評聘、組織人事管理、教學運行、教學手段、質量監控、學生管理、服務保障等是否有利于老師潛心教書、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通過分析,以問題為導向,倒逼學校做出改革。要做好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目的,我們認為,高校的相關人員應該向管理嚴格的中學領導、任課老師、班主任、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學習。
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高校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是人才培養〔1〕,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職能是培養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服務的應用型人才,在資源配置、教師評聘、津貼分配等方面要充分體現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引導教師潛心教書、管理者服務教學,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科研反哺教學、管理改革等,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應認真分析判斷自身發展階段、辦學條件,確定辦學定位與發展規劃,合理分配和規劃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投入和發展。
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運用有效的系統方法,依靠必要的組織結構,把全校各單位、各環節與人才培養質量有關的所有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將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來,從而形成有明確任務、職責、權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質量管理有機整體。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涉及到全校師生員工,涉及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涉及到教學、科研、組織人事、學生管理等全部工作,要完善質量保障體系,不僅要建制度、立標準,還要使之有效運行,其最深沉、最持久的內生動力是質量文化。學校通過質量文化建設來凝聚人心,達成質量至上共識,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圍繞教學、服務教學,一切工作都致力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理念內化為各級領導、管理人員、專職教師、服務人員等全員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
推進四個回歸,就是要回歸大學的本質職能,明確“培養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把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學校應通過組織學習,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使師生員工深刻領會四個回歸內涵,并自覺開展相應改革,讓持續推進四個回歸成為質量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高校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學習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當前高校學生的畢業率都很高,大多數高校應屆本科生畢業率和學位授予率都高于96%,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輕松畢業,沒有感到應有的學習壓力,致使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不足,最終導致學習效果不好。學校應加大學生考核評價方式改革,采用形成性評價、課程結束考試、畢業綜合考試等相結合的綜合考核評價方式,嚴把學生出口關。學校要通過系列改革,讓學生感受到如果不努力學習、達不到學業標準,就不能如期畢業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營造良好學風,提高學習效果。
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學校要圍繞教學中心工作,把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結果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晉升、評優評獎、津貼分配等的第一標準,充分激發教師教學積極性,營造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的教風,實現全體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引導教師開展研究教學、反思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來傳授專業知識,提高教學及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傾力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
總之,質量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是全校師生員工對待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觀點、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高校育人環境、辦學條件、人才培養、質量行為、管理制度、意識形態等在文化層次上的綜合和結晶。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建設好先進的質量文化,才可能在突出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行動中書寫好教育“奮進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