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2月9日文章,原題:正在消失的農村學校是中國經濟令人煩惱的跡象之一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擁抱城市化進程的熱情。但中國迅速消失的農村小學表明,中國經濟增長背后的重要力量正在減少:農村人口。
隨著小學入學人數從1998年的2200萬下降到2017年的1700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關停率也不斷攀升。農村小學數量急劇下降說明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規模非常龐大。
距上海三個半小時車程的江西南部的禾水村是這種令人不安的趨勢的典型代
表。年邁貧困的居民大多居住在磚房里,禾水村通電,但沒有通煤氣,村民生活用水依靠附近的小溪。這里最后一名學生于2011年從禾水小學轉學。林木業曾經是禾水村的支柱產業,但20世紀80年代伐木被禁止后,幾乎所有青壯年都去了城市。48歲的鐘彩華(音)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她回到家鄉,一心想把一所廢棄的小學改造成療養院。“這里只有大約20名老年人。”鐘說道。
相鄰的村莊也在經歷類似的農村人口外遷。“我是這里唯一的工人,我的工作就是照顧老人。”41歲的帥如珠(音)笑著說道。村小學大約10年前就關停了,當地政府似乎并沒有特別擔心這種現狀,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增長上。離開農村追求城市更高的收入可能對增加國內生產總值有好處,但它使農村地區失去青年,使小村莊和小城鎮陷入貧困。
過去20年,中國城市人口幾乎翻了一番,2017年達到8.13億;而同期農村人口則減少30%,2017年達到5.76億。農村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急劇下降。這種變化(如果持續下去)對中國來說并不是個好兆頭:推動中國發展的大量城市勞動力來自農村。如今,農村勞動力正在枯竭,隨之而來的是,農村人口需要養活不斷膨脹的城市人口。▲(作者YushoCho,胡建坤譯)
環球時報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