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本重信(上圖),1940年1月出生于奈良縣,到中國指導農民種植草莓和蔬菜百余次,足跡遍及中國半數省級行政區,獲得2010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
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我一直對中國充滿向往。1979年,我有幸與中國結緣。那年5月,我作為日本草莓種植大縣——奈良縣天理農業改良普及所技術員應中國糧食品進出口總公司之邀,作為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的一員,訪問北京市和河北省。這次訪華,非常受關注。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還專門向時任奈良縣知事奧田良三發去公函,奈良縣當地的報紙《奈良新聞》專門對此進行了報道。
在那半個月的時間里,我與中國相關大學研究機構交流,指導工廠加工罐頭,指導農民種植草莓。當時河北省草莓種植量大約1000畝,由于草莓品種不佳,以及采用密植、大水漫灌等種植技術方面的原因,草莓腐爛較多,大都不適合生吃。針對這種情況,我對當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我指導當地農民設置專用的草莓母苗苗圃,并培養優質的幼苗,改善草莓田地的隴,移植后鋪設麥稈,并使草莓的結果朝著同一方向等。
第二次訪問中國是在1983年9月,這次我一個人從日本來中國進行農業技術交流。主要目的是普及草莓種植的基本技術、育苗、土壤管理技術以及病蟲害防除技術。與四年前相比,當地的農業技術水平有了不少進步。
第三次訪問中國是在1990年3月,我與另一名同事受保定市草莓研究所邀請,就草莓的大棚種植、引進新品種問題,連茬、育苗、病蟲害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從奈良縣政府退休之前,我作為農業技術員六次赴中國指導農民種植草莓,五次邀請中國媒體、農民和技術人員來到奈良縣交流學習。2000年,我正式從奈良縣政府退休,并出版了兩本小
冊子,一本回顧自己作為農業技術員走過的40年歷程,另一本回憶自己與中國交往的20年歷史。原本以為退休后就無法與中國保持這份緣分,幸運的是我加入了日本花甲志愿者協會,能繼續來中國交流。
近四十年間,我親眼目睹了中國農業技術上取得的顯著進步,中國農村面貌的大幅改觀,中國農民生活水平跨越式的提高。我第一次去中國訪問時,中國農村還非常落后,很多農民生活十分貧困,農業技術更是原始落后。而現在中國與
日本相比,差距已非常小。
我之所以去中國指導農民提高農業技術,一是感恩,日本在歷史上曾經從中國學到太多技術和知識,尤其是我的故鄉奈良深受中國唐朝文化影響。二是補償,二戰期間日本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我希望能彌補。
與日本相比,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差異較大,我需要充分了解中國各地氣候條件的差異。2014年,我結合三十多年在中國栽培日系草莓的經驗,采用大量第一手數據,將自己在中國指導日系草莓的經驗和技術編著成《草莓促成栽培技術》一書在中國出版。▲
環球時報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