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協和醫院骨科醫師 張 波
頸椎病是一種綜合征,又稱“頸椎綜合征”。它是由于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后刺激或壓迫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等組織,引起的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這類患者輕則常常感到頭、頸、肩及臂麻木,重則可導致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及癱瘓等。
誘因
頸椎病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1.頸椎的退行性改變 頸椎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并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
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頸椎管內徑與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以及預后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并不發病,其主要原因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
3.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①不良的睡眠體位:長時間的不良睡眠體位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疲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勞損。因此,喜歡睡高枕者及有反復“落枕”病史者易患頸椎病。此外,躺著看書、看電視時頭部長久保持單一姿勢等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勢過多的人,也易發生頸椎病。②不當的工作姿勢:大量調查顯示,處于坐位者,尤其是低頭工作者的頸椎病發病率較高。長期低頭,造成頸后肌群、韌帶等組織勞損。③不適當的體育鍛煉: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增加頸椎病的患病率。
4.頸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對正常人頸椎進行健康檢查時,常發現頸椎段有各種異常,其中骨骼明顯畸形約占5%。
癥狀
據頸椎病變的范圍和受累組織結構的不同,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不同,常可將頸椎病分為四大類:
1.頸型頸椎病 患者常有頸部、枕部、肩部疼痛等異常感覺,甚至可有整個肩背部疼痛發展,影響頭頸部活動。部分患者頸肩部可以觸及明顯的壓痛點,患者總感覺頸背部有重物感。頸型頸椎病患者做磁共振及CT檢查,主要為頸椎退行性改變,沒有提示周圍組織的明顯壓迫表現,此類頸椎病往往提示病情不嚴重,患者以青壯年人多見。
2.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頸椎病在所有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是臨床最常見的類型。頸椎病變刺激或壓迫神經,出現手指、上肢放射樣疼痛、麻木,如果長期壓迫神經根,會伴隨上肢無力,手握持物體力量下降,甚至肌肉萎縮。當患者頸部活動,或者用力咳嗽、打噴嚏時,這種癥狀會加重。因為神經分布存在節段區域性,雖然都是頸椎病,不同節段壓迫表現出來的疼痛和麻木的部位及嚴重程度不一樣。
3.脊髓型頸椎病 該型發病率不高,但因為其可能引起癱瘓,所以是頸椎病中最嚴重、致殘率最高的類型?;颊叱霈F單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無力感,寫字、握筷等精細動作很難完成,手持物易脫落;單側或雙側下肢乏力,沉重感,部分患者出現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不踏實的感覺。嚴重者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行走困難,甚至發生癱瘓。
4.其他型頸椎病 其中包括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眩暈、頭痛等癥狀,還會有視物模糊、耳鳴、手部麻木、聽力障礙、心動過速、心悸胸悶、心前區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頭頸在某一位置時,會出現下肢的突然無力猝倒,但意識清楚,這些都是該型的典型表現。
不同類型頸椎病表現不一樣,也有部分患者為混合上述分型中的兩種或者多種類型,也叫混合型頸椎病。不同患者對疾病的耐受程度不一樣,有些患者癥狀很嚴重,影像學檢查顯示病變卻很輕;部分患者癥狀很輕微,影像學檢查顯示已經出現很嚴重的退變和脊髓神經壓迫表現。因此,既不能單純根據癥狀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也不能單純根據影像學病變確定治療方案。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科學的影像學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有助于確定頸椎病類型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診斷
根據以下幾條綜合診斷:
1.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病變。
2.多發于40歲以上中年人,長期低頭工作者或于長時間看電視者,往往呈慢性發病。
3.頸 部 、肩 部 、背 部 疼痛,頭痛頭暈,頸部板硬,上肢麻木。
4.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和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有上肢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
5.X線正位攝片顯示頸椎關節增生,張口位可有鑿狀突偏移。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及磁共振檢查對定性、定位診斷有意義。
預后多數頸椎病患者預后良好,只有少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一般來說,頸型頸椎病預后良好,雖有反復發作之憂,但對腦力和體力不會造成嚴重損害;神經根型頸椎病預后不一,有的預后良好,有的預后較差;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發于中年以后,對腦力的影響較嚴重,對體力無明顯影響;脊髓型頸椎病對患者的體力損害較為嚴重,如不積極治療,多致終生殘疾,但對腦力的影響??;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預后較好。

北京306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馬華松
由于頸椎的退變老化是正常的生理過程,因此頸椎病非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緩解其相應的臨床癥狀,只有在非手術治療不能有效緩解癥狀的情況下,才考慮手術治療。
1.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包括用圍領或頸托限制頸椎活動、頸椎牽引、按摩、針灸、理療、藥物治療以及養成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等綜合治療,減輕或去除癥狀,重要的是去除病因,防止頸椎病復發及加重。
頸椎制動 使用圍領或頸托制動頸椎,同時可起到保護作用,限制不當活動,維持頸椎正常體位,防止頸椎反屈,使頸后肌肉放松,避免勞損,減慢退變,緩解頸部疼痛癥狀效果較好,應用方便、安全,通常適用于脊髓型頸椎病和頸椎病急性發作時,或癥狀較重的患者,對椎動脈、神經的受壓治療效果較好。
頸椎牽引 頸椎牽引為頸椎病首選治療方法,具有頸部制動的功效,有利于頸椎曲度的恢復,可以減輕椎間盤壓力,有利于膨出的椎間盤復位,對減輕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癥狀效果較好,除脊髓型頸椎病外,適合各種頸椎病的治療。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方法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方法,可放松肌肉,解除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松解椎間關節,促進神經根、脊髓功能恢復,操作時嚴禁暴力,手法不當可引起頸椎骨折、脫位、軟組織損傷。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包括短波透熱、微波療法、干擾電療法、中頻調制電流及超聲波療法等,可改善軟組織血液循環,緩解或消除頸部肌肉痙攣,尤其對急性期患者是較為有效和常用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應用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營養神經類藥物,緩解疼痛,解除肌肉痙攣,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但須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2.手術治療
絕大多數患者通過非手術治療,癥狀可以得到緩解甚至消除。但也有一些患者,經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神經根或脊髓壓迫癥狀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或癥狀突然加重,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X線片、磁共振以及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目前主要分為頸椎前路手術和頸椎后路手術兩大類。
頸椎前路手術 頸椎前路手術從頸椎前方切除增生的骨刺和突出的椎間盤,直接解除對脊髓、神經及血管的壓迫;同時在椎體間植入骨塊,使椎體間融合,以達到頸椎的重新穩定。
頸椎后路手術 頸椎后路手術可擴大椎管、解除脊髓后方的壓迫,同時椎管開大后,拓寬了脊髓所在的空間,使受到壓迫的脊髓可以向后方退讓,間接地解除來自脊髓前方的骨刺、椎間盤突出或后縱韌帶骨化等因素對脊髓的壓迫。
需要提醒的是,對年邁體弱,有嚴重疾病,不能承受手術與麻醉者;病程過長,脊髓進入變性階段,四肢有廣泛性肌萎縮,脊髓損害障礙不能恢復者,等等,不宜進行手術。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 程黎明
針對辦公室一族易患頸椎病的情況,經過適當的預防和保健,可以減少頸椎病的發生。
日常保健措施
1.坐姿正確 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在坐姿上應保持自然的端坐位,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臀部和背部要充分接觸椅面,雙肩后展,兩肩連線與桌緣平行,脊柱正直,兩足著地。將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使目光平視電腦屏幕,雙肩放松。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屈或過度后仰,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頸部疲勞。在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放松。
2.抬頭望遠 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于低頭狀態,既影響頸椎,又易引起視疲勞,甚至誘發屈光不正。因此,每當伏案過久后,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鐘左右。這樣既可消除疲勞,又有利于頸椎的保健。
3.睡眠方式 枕頭應選透氣性好、中間略凹的。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應能隨時調節枕頭高低,以生理位為佳,一般高度以8~15厘米為宜。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懸空。
4.避免損傷 避免和減少急性頸椎損傷,如避免猛抬重物、緊急剎車等。
5.防寒防濕 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時受風寒侵襲。頸椎病的發生與風寒、潮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冬季外出應戴圍巾或穿高領毛衫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6.預防感染 積極治療頸部感染和其他頸部疾病。
頸椎病自我保健操
1.左顧右盼 頭先向左后向右轉動,以自覺酸脹為宜,30次。
2.前后點頭 先點頭再抑后,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30次。
3.旋肩舒頸 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后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轉20~30次。
4.搖頭晃腦 頭向左—前—右—后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5.頭手相抗 雙手交叉緊貼后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6.雙手托天 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
鍛煉不當,不但達不到鞏固療效的目的,還會導致病情復發,所以在運動時一定要注意以下要點:
1.慢 運動時動作盡可能慢,防止發生頭暈、頭痛。
2.松 運動時,頸部肌肉一定要放松,盡量不用力,可促進氣血流通,加快康復。
3.靜 排除雜念,專心練習,怡然自得,對身心健康起到良好調節作用。
4.恒 鍛煉要持之以恒,每天3次,每次應量力而行。練習后自我保健按摩,如點按風池穴、大椎穴、肩井穴,必會有滿意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