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 鄒 悅
李阿姨一不小心從椅子上跌了下來,膝蓋著地,巨大的沖擊力導致李阿姨髕骨骨折。家人將其急送醫院急診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非常成功,李阿姨很快就出院了。出院后的李阿姨天天躺著。休養3個月后,李阿姨發現自己的膝關節僵硬,無法彎屈。這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太多不便,包括走路步態異常、無法正常上下樓梯。因為無法下蹲,上廁所也受到了影響。為什么會這樣呢?
輕度的骨與關節損傷,經過臨床對癥處理后,一般不會遺留明顯的功能障礙,可不進行康復治療。但是嚴重的骨與關節損傷,絕大多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手術后常見的易造成關節功能障礙的原因主要有關節腫脹、傷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組織缺損、瘢痕粘連、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關節損傷患者術后出院后,由于康復意識淡薄且缺少專業的康復指導訓練,往往等到功能障礙出現,才去各大醫院康復科尋求幫助。所以,關節損傷患者術后的康復治療很重要。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很多患者在骨科疾病發生后常選擇制動損傷部位長達3個月。其實,古人說的傷筋動骨一百天,指的是正常情況下,成人骨折愈合大約需要100天。如果術后選擇絕對臥床休息,制動患側下肢,則會出現上述李阿姨遇到的問題,受累關節雖然愈合了,但喪失了功能。換句話說,雖然髕骨骨折愈合了,但是膝關節無法彎屈了。
臨床上會遇到很多如李阿姨那樣的患者,由于術后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康復指導和治療,出現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活動受限,甚至關節僵硬。醫生表示,李阿姨的康復訓練應盡早開始。李阿姨在術后急性期(通常是術后1~4周)應優先采取綜合康復治療措施,如物理因子治療并控制疼痛,減輕腫脹,以及通過關節活動度訓練盡可能維持膝關節被動活動度,應用肌力訓練或者等速訓練儀以改善肌肉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過渡到亞急性期(通常是術后5~8周),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康復治療,無明顯手術部位的感染與疼痛,無明顯關節活動度的障礙,此階段的康復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繼續增加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開始步行訓練。術后9~12周時,經過上述兩個月的訓練后,治療師將逐漸將訓練重點放在增強患者下肢肌肉耐力以及協調訓練上,逐漸增加活動,直至滿足其個人生活及運動需求。若如此做,李阿姨是不會出現關節僵硬的情況的。
骨關節損傷后的康復治療可以協調制動與運動之間的矛盾,有助于促進骨折和損傷的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正常愈合,同時可預防或減少關節僵硬、組織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最大限度地促進患者回歸生活與工作。骨科康復治療的常用方法主要是以功能訓練和運動療法為主的運動康復手段和各種物理因子治療。
物理因子在骨科傷病的治療作用可概括為五大類:抗炎消腫(超短波、短波、紫外線、磁療),解痙鎮痛(短波療法、微波療法、紅外線療法、蠟療),促進組織再生(紅外線療法、音頻療法、直流電離子導入),促進瘢痕軟化(超聲波、音頻電療法),抗肌肉萎縮(三角波低頻脈沖電療法、功能性電刺激和干擾電)。骨科疾病及術后運動功能訓練方法多樣,如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牽伸放松訓練、重心轉移訓練和步態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