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恩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
中國共產黨執掌全國政權以后,在國民黨舊政權遺留下的百孔千瘡的經濟爛攤子上,開始建設新中國的偉業。“一五計劃”的編制和實施,取得了令人贊嘆的成就。尤其是“一五計劃”中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構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國的“鋼筋鐵骨”,在共和國的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毛澤東首次明確提出了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設想
新中國宣告成立的第三天,蘇聯政府發來外交照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這對新中國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支持。
兩個多月后,毛澤東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列車。這是他第一次出國,也是他出國訪問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訪問最大收獲便是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返回北京的毛澤東在中央高層會議對大家說:條約定下來比不定好,定下來,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別的事情。
1951年1月,正是抗美援朝如火如荼打得不可開交時,中央政府開始考慮用三年時間進行國民經濟的恢復和新生政權的鞏固工作,為以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條件。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思想,首次明確提出了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設想。
當時,陳云是中財委主任,負責主持全國的經濟工作,因此,編制經濟發展計劃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他親自組織,精心策劃,開始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計劃”),并計劃從1953年起開始執行。
1952年,“一五計劃”的編制進入了第二個年頭。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了由周恩來、陳云、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6人組成的領導小組,組織領導“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7月,試編出《五年計劃輪廓草案》,共有25本小冊子,主要包括鋼鐵、有色金屬、機器、汽車、船舶、電器、化學、建筑材料、電力、煤礦、石油、紡織、輕工業、交通、郵電等發展計劃。
蘇聯的經濟模式成為“一五計劃”最佳藍本
當陳云牽頭進入更為詳細的“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后,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又一次面臨著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專業技術干部嚴重不足。
的確如此,經濟領域對于拿槍打仗的開國將領們來說是一個十分陌生的領域,什么是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國民經濟又是什么?有些人弄不明白。甚至一些干部將經濟工作看成是會計打打算盤,商人搞搞貨物的工作。即使進入了經濟管理領域的同志,因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經濟專業知識缺乏,根本無法勝任經濟領域的復雜管理工作。
1952年8月,中央決定組成以周恩來為團長、陳云和李富春為副團長,另有30多名專家隨行的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帶著試編出來的《五年計劃輪廓草案》25本小冊子,征詢蘇聯政府的意見,并且商談蘇聯援助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具體方案。
周恩來這次專程赴莫斯科與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商談中,一開口就要求增派蘇聯專家800名到中國。斯大林當時面露難色,數量之多讓他感到為難,但他沒有拒絕這個要求,千方百計抽調了大量的科技人員到中國。除此之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準和技術資料,用于“一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后來有人統計,從1950至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的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重達600噸。
周恩來、陳云等人與蘇方商談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并同斯大林進行了兩次直接會談。大局方針定下之后,周恩來、陳云等人率先回國,留下副團長李富春率團再具體商談援助項目。沒有想到,這個專門為“一五計劃”而去蘇聯談判的政府代表團竟在蘇聯呆了整整10個月,直到1953年6月才完成所有的任務返回北京。
“一五計劃”實施不到一年,便提前完成了
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期間,從計劃制定到計劃實施,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再到每一個建設者,可以說是上下一條心,舉全國之力,步調一致搞建設的。但是黨內高層“反保守”與“反冒進”的分歧與爭論一直存在。
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決定制止冒進,壓縮高指標,基本建設該下馬的要立即下馬,而毛澤東卻主張追加大額的基建投資。最后的結果是雙方都做了讓步與妥協,把1955年基本建設的規模定得比較小了一些。盡管如此,最后一次制定的“一五計劃”依然是指標過高,導致第二個“五年計劃”難以實現。
1953年6月15日,陳云就計劃初稿的有關問題向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了匯報。他明確提出了國民經濟要按比例發展的思想,指出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有:農業與工業的比例、輕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重工業各部門之間的比例、工業發展與鐵路運輸之間的比例。此外,他還提出了三大平衡的主張,即財政收支、購買力與商品供應、主要物資供求之間的平衡。
中央政治局會議后,陳云又組織人馬根據討論的結果,對初稿進行了一些修改。
1955年3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對陳云主持起草的“一五計劃”草案進行了審議,決定原則通過這一草案。6月,中共中央根據全國黨代會提出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最后一次修改。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并正式通過了“一五計劃”。
至此,歷時4年之久、五易其稿的“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宣告結束。
“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便提前完成了。就是在這一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建立,原計劃用18年實現的目標只用了7年。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基礎,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來源:《檔案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