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林
居家生活,不少人都遭遇過房屋滲漏的苦惱,我們會本能地埋怨建筑質量太差,防水技術不過關。確實,建筑滲漏問題十分普遍,估計是人人都不陌生。正是因為普遍,以至于建筑滲漏竟然成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們早已司空見慣。
但當你聽說有個人經手多達上千個防滲工程,至今卻沒有一個返修的時候,無疑會感到格外詫異,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事實會告訴你,確實有一個名叫杜天剛的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創造了這一非凡的奇跡。
艱難起步 從山城棒棒到防水匠人
二十多年前,我們看到的杜天剛不是今天擁有上百名員工、年產值上千萬的企業家,而是重慶朝天門碼頭扛著一根楠竹扁擔下苦力的“棒棒”。當時誰也不可能想到,這個挑著重物爬坡上坎的“棒棒”會有今天的光景。
也許,連杜天剛都曾以為自己會當一輩子“棒棒”。
時間退回到1971年,杜天剛出生在重慶忠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那時他想到的只是能夠吃飽飯。19歲那年,他幸運參軍入伍成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本以為人生會因此有所改變,但1993年退伍回鄉后,由于沒有實用技術,又缺乏工作經驗,杜天剛在求職路上處處碰壁。怎么辦?年輕力壯是他唯一的資本,于是與同村的幾個老鄉來到重慶當起了下苦力的“棒棒”。
毫無疑問,出身農村,加上部隊的磨練,造就了杜天剛踏實肯干、勤勞誠信的品質。正是靠著這樣的品質,他把棒棒這個職業做得風聲水起,得到周邊雇主的一致好評,在菜園壩汽車站一帶的棒棒圈子里漸漸有了“聲譽”,并通過雇主介紹,一家防水公司的老板主動找到了他。
棒棒只是一份苦力,而防水卻是一門手藝。打小父母就教育杜天剛“荒年餓不死手藝人”,當他意識到自己現在有機會當一名防水匠人時,自然是滿心歡喜,而且格外珍惜。
在老板的悉心教導下,杜天剛很快掌握了防水技術,由一名“臨時工”成長為一名有技術的“熟練工”,并被老板派送到東北分公司。在東北,杜天剛埋頭專研防水技術,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點,逐漸成為了防水行業的技術骨干人物。1999年,在業內小有名氣的杜天剛信心十足,開始自己創業,并收購了中華科技城一個防水專利,成立長春東方納米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遠在東北,卻常常思念家鄉。巴山渝水誘惑著杜天剛,呼喚著他回歸。2002年,杜天剛經過深思熟慮,毅然決定將自己的公司轉到重慶,期待在重慶防水行業開疆拓土,闖出一片新天地。
匠心作證 從默默無聞到行業標桿
如果杜天剛只是一個普通的防水工,憑他的技術到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立足。但當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需要考慮的卻是整個公司如何在行業中生存發展。于是,他引領自己的公司通過參與一系列大型防水項目,在業內漸漸贏得聲譽。憑借著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信譽,這些年他在防水行業一路高歌猛進。
常言道:沒有金剛鉆,攬不來瓷器活。2007年,重慶嘉悅大橋在汛期來臨前,施工遇到了大麻煩:橋墩的帷幕出現嚴重滲水,嘉陵江水噴濺而入,施工作業面一片汪洋,工程只能停止。當時,國內幾家知名的防滲處理公司受邀前來,提出的方案將增加上千萬元的費用,并把大橋通車時間往后延遲一年。杜天剛到場后,穿著救生服,帶著測試工具,在帷幕中觀測一整天后,拿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在滲水處開挖“喇叭口”縫槽,再往縫槽中灌注防滲材料。
當時,這種處理工藝在業界可謂是聞所未聞,杜天剛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業界同行都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但事實證明他成功了,通過這種工藝防滲材料能夠迅速凝結成塊,形成外小內大的“喇叭口”,有效防止了這些硬塊被江水沖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灌注防滲材料,帷幕的滲漏處被全部堵住。施工方因此節省了費用,大橋也如期竣工通車。
深研技術,創新工藝,在杜天剛身上成為常態。2011年,他創造性地在混凝土缺陷部分埋藏灌漿導管,堵住了沙坪壩三峽廣場地下人防工程的滲水,成本比常規方法節省七成;2012年,三峽大壩的部分廊道和機房出現滲水,水柱從墻壁噴濺而來,射程長達10多米,施工方根據杜天剛的建議,先安裝止漿塞,水壓變小后再用高壓灌漿機往里注射防滲漿,滲水立即被堵住。
這些年來,在杜天剛完成的上千個建筑防滲處理工程中,不乏哈大高鐵、蘭新鐵路、滬杭高鐵、京杭高鐵、張唐鐵路等全國性重大工程,可謂是聲名遠播,他和他的公司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標桿。
志存高遠 從搭建平臺到培訓傳承
很多人都說,杜天剛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應該說,這樣的“野心”不是貶義,而是充滿了欽佩與贊賞。換句話說,這里所謂的“野心”,其實是站位很高的“雄心壯志”。用業界同行的話說,杜天剛不只是關心他自己企業的發展,更關心整個行業的發展。
是的,這些年杜天剛堅持從學習理論到探索實踐,再從經驗中升華提煉出要訣,并積極推動國內外從業者技術交流、取長補短。為了給業界搭建交流、溝通、合作平臺,他牽頭組建了重慶首個建筑灌漿防滲技術協會,并籌辦了五屆全國性行業技術研討會,吸引包括院士在內的諸多專家參會,積極推動行業深度發展。
作為資深“防水人”,杜天剛致力于把自己從業二十多年的一線實踐經驗傳授給更多的人。他先后舉辦了四屆灌漿技術培訓,言傳身教傳授技藝,借助協會平臺,編著專業技能教材,邀請眾多防滲專家為學員講授處理經驗。理論加實踐,毫無保留贏得了學員的肯定,同時積極參與科協精準扶貧活動,為多個區縣的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就業指導,加強行業培訓縱向發展。
在杜天剛看來,沒有實戰經驗,未經過任何專業培訓,無法稱作匠人。而質量問題往往就出在“手藝人”不用心,常常一個細節處理草率,整個工程就可能垮掉。正因如此,他積極呼吁防水領域有兩點亟待補強:一是要充實專業化隊伍;二是做到質量與標準相輔相成。于是我們看到,他的培訓班并不追求“手藝速成”,而是著眼于對事業的專注、對質量的執著、對完美的追求。
古道熱腸 從扶貧濟困到愛心大使
一個農民子弟,一個退伍軍人,一個曾經的棒棒,當他成為企業家后,會有什么樣的表現?擔當起一個企業家應有的社會責任,以德善之心立足于社會,這就是杜天剛作為企業家的信條與情懷。
確實,雖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杜天剛卻擁有與生俱來的樸素情感和德行,性格中自帶“古道熱腸”因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富有人道主義情懷。正是抱著這樣的情懷,他希望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為需要的人奉獻自己的愛心。
愛心沒有大小,關鍵在行動。從某種角度講,杜天剛算不上真正的有錢人,但是在幫助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上,他卻毫不吝嗇,只要自己有能力就一定會去做。在部隊時他就是“學雷鋒標兵”,多次為希望工程捐款;他曾耗資20萬元購買一棟樓房,免費為忠縣拔山鎮廟亞村小學的留守兒童提供住宿,并捐助4萬元,為該校安裝風扇、窗簾以及為學生購買學習用品;為忠縣磨子鄉捐款2萬元,用于貧困群眾的生活救助。
如果我們追隨杜天剛的身影,還會看到更多的善舉:他為家鄉修建的橋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天剛橋”,解決上千村民的出行難題;2008年汶川大地震,當時還存款不多的他捐出了自己僅存的10多萬元錢;他曾自費2萬余元,為天津爆炸事故善后防水處理做方案……憑借扶貧濟困的熱心腸,杜天剛先后獲得愛心大使、愛心使者、重慶好人等榮譽稱號。
“我經常在想,我不是什么老板,甚至好像不適合去經營企業。我只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工匠,精益求精、立志存遠,希望在改善身邊人生活現狀的同時,問心無愧地為這個行業的規范發展努力工作?!边@是杜天剛最真實的內心寫照,也是一個“防水匠人”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