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巖
現代治理結構與保守的企業文化相結合
看到這個小標題是不是覺得有點穿越?竟然把“現代治理結構”與“企業文化”這兩個時尚的詞匯安在一家民國時期銀行的身上?其實,這兩個概念近些年來多少有些被神秘化甚至是神圣化了。能夠成為一家與眾不同的銀行,就必然會有一些獨到的做法。
先說說它的治理結構問題。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中最重要的組織架構,主要是規范董事、監事及經理層之間的關系。在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經濟體制轉軌時期,這個原本并不新鮮的概念卻顯得特“高大上”。而就在80多年前的1929年,湖南省銀行就有了這種治理結構。銀行設有監理委員會,后改為理事會及監察人會,再改為董事會和監事會。監理委員會主席及以后的理事長(后為董事長)照例由省財政廳廳長兼任,理(董)事由省政府從各廳廳長、國民黨省黨部委員、各國家銀行長沙分行經理及著名士紳中聘任,只監事一人由地方審計機關指派。董事會和監事會雖定期開會,而實際上討論提案時一般只“照案通過”。這就確保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管理模式實施,在客觀上保證了地方權力更迭、掌權者人事變動,不會對銀行運行管理產生太大影響。而銀行貨幣發行等重大業務事項則要一一通過董事會甚至省府辦公會審議的做法,又避免了經理層獨斷專行形成“內部人控制”的局面。
當時任省主席的何鍵并沒有把湖南省銀行當成自家銀行,這與以往各界軍政大佬有所不同。6年后(1935年)何鍵與劉建緒等醴陵籍軍官創辦了醴陵農民銀行,也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復興銀行(復興實業銀行),那才“算是”他們的自家銀行,那家銀行也是民國時期省內商業銀行中的翹楚。
其次,再說一下湖南省銀行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其實并不神秘,其定義可以表述為人們互相作用時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也可以說是一個企業所信奉的主流價值觀或企業通過物體布局傳達的感覺或氣氛等。并不是只有好的企業才有企業文化,一些不良企業專門以次充好、坑蒙拐騙、偷稅漏稅、欺行霸市,其實這背后也是受一種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文化理念驅使。銀行是經營貨幣的機構,維護鈔票信譽是銀行長久不衰的關鍵。北洋時期出現的湖南銀行、裕湘銀行等省立銀行在成立之初都曾立過規矩:要求發行鈔票必須有相應數量的銀元、金銀作為保證,可惜當“督軍”或“省主席”們為了打仗需要,無休止地要求從銀行庫中提走銀元時,這規矩最終沒能夠堅持下來。因此說,規章制度只是停留在書面上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企業文化,只有當這些規章制度都變成企業管理者和全體員工共同的自覺意識和自我約束準則時,才能算作是真正形成了企業文化。湖南省銀行憑什么走出以往省立銀行短命的怪圈?自然是有一套維護其鈔票(兌換券)長期不貶值的企業文化。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湖南省銀行發行的紙幣與以往省立銀行發行的紙幣都是一種以金銀或金屬貨幣為基礎的兌換券,既可作為支付工具,又可直接兌換金銀或金屬貨幣,這與后來民國“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發行的法幣性質不同,法幣為非兌換貨幣。
湖南省銀行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說直白一點就是圍繞鈔票長期保值而設計的。在民國時期,發鈔銀行要鈔票保值其實也簡單,只要做到發鈔量不過底線就可以了。什么是底線?就是發鈔量與硬通貨準備金的合理配置比例。舉例來說,發行多少銀元兌換券就要準備相應數量的庫存銀元以備兌付。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要慎用“杠桿”,要保證“杠桿”不被隨意放大。這當然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知道有多難。湖南省銀行前后存在20年,幾乎年年都是戰火連天?!按笈谝豁扅S金萬兩”,看著銀行金庫里擺著白花花的銀元卻不能提用,估計各任省主席、司令長官沒有一個不是手心癢癢的。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制度體系來約束經理人、董事會乃至省主席。作為一種文化理念,相比當時其他銀行發行鈔票沒有底線的做法,湖南省銀行長期堅守“十足準備”不加杠桿的發行原則,顯得相當“保守”。前后20年間,歷經了八任行長、七任省政府主席,不管政局變幻、戰火蔓延,都始終在堅守鈔票不超發的原則。對此,首任行長趙恒先生功不可沒。湖南省銀行的基本規章制度建設、運行機制設計主要出自此公之手。
趙恒與北宋第三位皇帝同名,雖比起能寫出“書中自有黃金屋”等佳句的趙皇帝來可能“略輸文采”,但其經營管理的才能卻絕非等閑之輩。在沒有省立銀行的日子里,湖南省財政年年吃緊,1928年湖南省金庫出現虧空,金庫主任被撤職查辦。在民政廳廳長曾繼悟的再三相邀下,趙恒接任金庫主任。讀者可能要疑惑民政廳為什么要管財政金庫的事情?那時的民政廳長級別可不低,財政、公安等很多事務都由其管理。曾繼梧是何鍵的心腹,甚至在何鍵率兵赴廣西“討伐”桂系期間,曾繼梧還暫時代理省主席一職。趙恒任金庫主任后恪盡職守,苦心經營,成績斐然。三個月后,除補充金庫虧空后,竟還盈余200多萬元,妥妥的大師級理財高手!湖南省政府正是以此款為基礎,命趙恒負責籌建湖南省銀行。銀行采取總行制,總行內設文書、營業、會計、出納及金庫5課,營業課直接對外營業。經營的業務主要有存款、儲蓄、國內匯兌、放款及票據貼現,買賣金銀與外幣、信托及投資、代公司行號收解款項,并受湖南省政府特許發行兌換券,受中央及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公庫、經理公債與證券等。趙恒擔任銀行行長后仍兼省金庫主任。
為保證紙幣發行成功且幣值長期穩定,湖南省銀行成立后先行制定《湖南省銀行兌換券章程》,用以規范、約束貨幣發行工作,強調發行貨幣必須保持十足準備,其中現金準備不得少于60%;發行準備金必須分別存貯,不得與營業資金混合。兌換券發行額度由行長、副行長提交監理委員會議決,再呈請省政府核定,并由省政府派員會同各公法團代表按月檢查,公布檢查結果。
發鈔還要講究策略。趙行長等人經過市場調研決定暫不發元券,而是針對流通市場小面額輔幣券缺乏的情況先發行輔幣。方案呈報何鍵批準,1930年上半年在湘鄂印刷公司印制銀元輔幣券,面額為壹角、貳角、伍角3種,票為橫式,準備發行,暫時存庫。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貨幣首發尚未開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就突然攻入長沙。原來,這時蔣介石忙于打中原大戰,而何鍵的主力部隊“奉旨討伐”桂系,與張發奎、李宗仁的桂軍已廝殺得難解難分,正在平江作戰的彭德懷看準有利時機,率紅三軍團于1930年7月27日一舉攻占長沙。何鍵雖然提前從衡陽調集部隊增援長沙守軍,仍然不敵紅軍,其殘部分別向沅江、湘陰、寧鄉、湘潭潰逃,銀行被迫停業。紅三軍團8月6日就撤出長沙,但銀行部分房屋在戰火中被毀,庫存銀元又先后被張發奎、何鍵挪作軍費,故直至1931年4月才正式復業。這時,銀行發現其印制的橫式綠色二角券在戰火中丟失,立即宣布作廢,改印直式紫色二角券。
1931年3月,為發行輔幣券,湖南省銀行又制定了《湖南省銀行輔幣券章程》。可見,趙行長的行事風格就是先立規矩后辦事,干什么事情都要有章可循。4月1日輔幣券開始發行,發行總額為50萬元。第一次發行10萬元,準備金亦為10萬元,全部為現金,包括銀元、銀兩及生金銀,分別存于省城10家錢莊,每家1萬元。輔幣券按10角合1元照1銀元等值通用,準許繳納省地方賦稅公款、清償債務及其他一切交易。銀行在營業時間內無限制兌現,并委托10家錢莊代兌,輔幣券得以在長沙城順利流通。
隨后湖南省銀行又發行了五角、一元、五元、十元券。由于提存充足的現金準備并采取其他控制措施,該行發行的紙幣在市場竟能按面額十足流通,這在當時全國各省銀行所發行的紙幣中是少見的。此后,湖南省銀行“信譽日增,業務進展迅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