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舜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互聯網金融本身所暴露出的風險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文章首先描述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及具體模式,重點分析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原因及具體風險形式,最后點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一)互聯網金融概念
當前學術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定義尚未統一,不過主流的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包括各類智能移動終端)等,互聯網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與金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興金融體系,該體系包括了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產品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監管體系等。
(二)互聯網金融模式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表現形式為: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大數據金融、互聯網保險等幾種形式。
第三方支付是依托移動互聯網技術而興起的金融核心業務,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三方支付具有交易便捷、交易成本低和金融商品明顯的特點。
P2P網貸具體是指擁有閑置資金且擁有理財投資想法的機構或個人,利用互聯網貸款平臺,將資金貸給有資金需求的個人或者實體。P2P網貸于2005年誕生于英國,2007年傳入中國,目前P2P網貸處于野蠻增長階段,在監管層面也是粗放式管理。
其他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諸如眾籌、大數據金融與互聯網保險等今年也發展迅速,例如股權制眾籌、債券制眾籌等形式已然大行其道,再比如各大保險公司都開啟了互聯網保險業務,并已線上運營。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
(一)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原因
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因素可以具體分為技術因素、管理因素、法律因素、政策因素與犯罪因素,技術因素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技術本身存在的系統漏洞、黑客攻擊、病毒入侵等;法律因素主要是因為當前監管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上尚不健全,互聯網金融內涵豐富、 種類繁多,更新換代迅速,立法的速度遠跟不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導致目前互聯網金融在監管力度不足,各種風險隨之而來;管理因素是由于互聯網金融具有虛擬性、超越性的特點,交易過程不透明,時間、地點、交易對象等均不受限制,因此企業對互聯網金融的管理難度較大,覆蓋不夠全面,管理深度無法下沉;犯罪因素更多體現在
洗錢犯罪、網絡詐騙、非法集資等方面,這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所具有的交易快捷、隱蔽等因素所導致的。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體現
1. 法律風險
相關領域法律法規空白、法律監管措施不到位、主體資格合法性問題等都是當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
首先,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超過了完善法律的速度,當前各類糾紛折射出我國法制體系在該領域的缺失,例如電子數據有效性認定、網上證據的法律效力認定等方面,這就導致了執行過程無法可依,判決過程無章可循。
其次,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責任劃分不明確,銀監局、金融辦、證監局、工商局等職責不清;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模式,其監管措施必須與其特點相匹配,具有可操作性,當前現行的監管體制并不能完全與之吻合,因此采取切實可行的監管措施也迫在眉睫。
最后,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經營主體合法性缺乏法律法規的監管,企業在整個互聯網金融安全中應占據主體地位,但對于該主體的準入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例如對經營主體是否需要發放經營牌照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法律角度給出具體答案。
2. 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對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高度依賴,這就導致了其所面臨的技術風險非常復雜。
在技術開發角度,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換代極快,如不及時更新將會陷入落伍的境地,進而導致服務流程不順暢,服務成本上升等問題;同時基于新技術所研發的系統、軟件等工具能否與現行服務相兼容,這些也是技術風險的體現。
從安全角度分析,安全一直都是互聯網金融的命門,具體體現在技術泄密風險、計算機病毒感染風險、系統運行突然中斷風險、數據傳輸風險(信息被竊聽或者被截獲)等。
3. 操作風險
站在消費者角度分析,由于操作失誤所導致的風險不容忽視,隨著免費WiFi的普及,一些借助假冒WiFi來盜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案例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消費者養成良好的消費行為習慣。
站在互聯網金融系統內工作人員的角度而言,也會因為操作失誤導致嚴重后果,例如網絡操作不當導致黑客攻擊系統漏洞或者病毒侵入等。
4.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自互聯網金融誕生之日起就揮之不去,當前在P2P網貸中尤為明顯。信用風險具體體現在違約風險、欺詐風險、個人信息被濫用風險等。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違約成本較低,導致借、貸雙方都存在僥幸心理,信用違約現象頻繁,信貸平臺倒閉、借款人跑路等現象時有發生。
欺詐風險也是不絕于耳,內部欺詐體現在挪用公款、私自接單等,外部欺詐主要體現在盜用資金、違法集資等,欺詐風險給互聯網金融造成嚴重沖擊,有些欺詐行為造成了嚴重后果,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措施
(一)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
安全運行環境是互聯網金融能否發展壯大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是首要任務。
首先,需要優化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環境,在系統層面要提高系統魯棒性,提高防黑客攻擊與防病毒入侵的能力,網絡層面要實現安全訪問,例如設置身份驗證與分級授權等登錄方式、完善密鑰管理及加密技術;提升TCP/IP協議的安全性等。
其次,要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安全評估機制,可以借助安全技術認證、征信認證、行業自查、企業互評等手段來實現。
(二)強化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督管理
有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將會大大降低發生風險的概率,因此需要多項措施,數管齊下,擴大監督管理的覆蓋面,強化管理深度,優化管理手段,各責任部門應該各司其職,做好內部監管工作。
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強化內部管控,結合本機構業務特點,建立健全管理規章制度,制定系統全面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實施辦法,成立專職管理機構并配備專業技術人才專職負責。
政府應明確劃分責任區間,建立健全多部門協調合作機制,及時調整當前對企業的監控模式,使之匹配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對于互聯網金融主體單位應建立準入制度、完善考核機制與審批機制,提升市場準入的門檻,將不良企業拒之門外。
行業內應制定統一技術標準,方便金融系統內的信息交互共享。
(三)完善法律法規,堵塞法律風險漏洞
法律因素是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在監管層面上講,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支撐,這樣執法過程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針對互聯網金融立法的及時性,在法律層面明確互聯網交易雙方、交易平臺的權利及義務,界定數字簽名等互聯網金融證據的法律有效性,提高懲處力度,形成法律威懾力;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需要及時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四)依法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行為
對于互聯網金融犯罪應該重拳出擊,依法嚴厲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例如洗錢、非法集資、非法動用公眾存款、詐騙、非法發行股票等行為,保障互聯網金融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快速發展,近年在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中,出現了以發展經驗不足而導致違法犯罪的情況,因此在執法過程中需要合理區分。
參考文獻:
[1]任春華,盧珊.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其治理[J].學術交流,2014(11).
[2]何文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
[3]姚國章,趙剛.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2).
[4]閆真宇.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
(作者單位:東營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