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如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近年來,如皋市始終把“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項民生事業全面發展,多項工作走在了南通前列,形成了一批“如皋經驗”“如皋模式”。
關鍵詞:社會保障;改善民生;如皋
一、全面強化社會保障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織密筑牢,保障體系。在保障項目上,堅持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社會救助保底層,積極完善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在組織方式上,堅持以政府為主體,積極發揮市場作用,促進社會保險與補充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積極構建基本養老保險、職業(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協同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在保基本、保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保障需求。按照“應保盡保、全民參保”原則,全力抓好企業職工五險擴面、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參保籌資。
(二)六個統一,醫養融合。實施“六個統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按照統一覆蓋范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基金管理“六統一”的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落實好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施辦法,達到籌資標準一致、待遇標準一致,消除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待遇差異,進一步提高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實施基本照護保險制度,推進“醫養融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通過個人繳費、醫保基金籌集和政策補助等方式籌集基金,用于對重度失能人員提供照護服務,解決長期失能人員的護理和日常照料難題。
(三)老有所養,弱有所扶。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提升,一是消防整改規范化,二是安全檢查常態化,三是運營模式科學化,借鑒借鑒市福利中心與博愛醫院、丁堰敬老院與長壽星的“公建民營”經驗,支持所有鄉鎮敬老院與民間資本對接,引入競爭機制,激活養老產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堅持“四化”驅動,一是建設堅持標準化,二是管理堅持規范化,三是運行堅持常態化,四是形式堅持多樣化。“弱有所扶”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城市“三無”老人、孤兒、困境兒童、殘疾人兩項補助、江濱醫院麻風病人及精神病人,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標準均實行自然增長機制,每年7月份調標到位。
(四)社會救助,大愛如皋。進一步提升救助對象的精準度,因病致貧戶、貧困邊緣戶生活依然比較困難;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上體現如皋“愛心城市”品牌;提高城鄉并軌后城鄉居民保險救助;進一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獨居老人關愛問題。進一步做好紅十字會、公益組織、社會團體、愛心人士的社會救助引導,開源擴大社會愛心資金,提升如皋社會救助質態與形式,讓新時代社會主義陽光照進每個人的內心。
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役,全民共享發展成果
打贏“脫貧攻堅戰”,未來3年讓4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告別絕對貧困,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應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民生領域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一大短板與弱項,知不足而后謀動,如皋市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做好愛民、利民、惠民的民享、民有、民治的脫貧攻堅策略。
(一)立足實際、統籌推進。面對脫貧攻堅的總目標,如皋市通過市、鎮、村三級聯動,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確保1.6萬多戶新一輪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00%結對幫扶、應保盡保,累計實現55%的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繼續開展黃橋老區富民強村行動,幫助扶持33個經濟薄弱村(省13個、南通20個)。
(二)確立目標、結對幫戶。2017年,如皋市通過“雙聯雙助”“走幫服”“結對幫戶”等活動,組織了74家市級機關部門重點與92個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并從機關單位選派92名副科級以上的領導干部到村擔任“雙聯雙助”書記,充實幫扶力量。組織了20個南通市級機關部門與20個南通市定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組織了55個省級以上文明單位與33個經濟薄弱村開展“城鄉結對、文明共建”活動,組織了鎮域600多家企事業單位與其他經濟薄弱村進行結對幫扶,做到幫扶經濟薄弱村“全覆蓋”。推行“3+2+1”結對幫戶模式,組織全市9455名黨員干部參與結對幫戶,市四套班子領導每人至少結對3戶、副科職以上領導干部每人至少結對幫扶2戶,其他黨員干部每人至少結對幫扶1戶,做到幫扶低收入戶“全覆蓋”。
(三)總結問題、不斷提高。首先,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對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的幫扶形式主要為單純的捐錢捐物,部分低收入農戶因病、因殘、因災等原因返貧,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持續穩定的自我發展能力比較薄弱。其次,未能完全確立“開發式幫扶”和“造血式幫扶”的理念。捐助或受助的紐帶還不夠豐富,生活還比較艱難。第三,做好低保對象兜底脫貧。力爭2018年7月份自然增長調標后,實現所有低保對象全部脫貧。第四,結對幫戶工作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幫扶單位或黨員干部幫扶力度大,措施比較扎實,有些單位投入少,措施和效果不明顯,單位與單位之間工作進展不平衡。
(四)有序推進、力促實效。首先,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圍繞“五年任務四年完成”的總目標,鎮(區、街道)黨委、政府承擔主體責任,全面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做好項目安排。其次,持續推進“雙聯雙助”“結對幫戶”工作。完善掛鉤幫扶工作機制,確保幫村幫戶“兩個全覆蓋”。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著重督查市級機關條管部門、金融部門、鎮屬企事業單位(人員)進村入戶、結對幫扶以及“一戶一策”幫扶舉措落實情況,使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第三,加快發展產業扶貧項目。探索興辦村級可持續增收項目,積極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的項目建設,發展農地股份合作社項目、建設標準廠房或購置商業用房、物業用房、農業機械等,促進村級集體和農民增收。同時,實施金融扶貧,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推廣“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第四,全力推動“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建設。在“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初始化工作完成的基礎上,加強扶貧、財政、民政、教育、慈善、衛生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圍繞結對幫扶、項目確定、資金撥付、收益分配等環節,進行流程操作和數據比對,實現數據資源共享、陽光透明監管。緊緊抓住“人”和“項目”兩個關鍵,牢牢把握資金這個紐帶,讓惠民政策落實落細。
如皋市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七個更”的要求,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攀升。不斷強化社會保障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切實做好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脫貧攻堅、社會治理等各個領域的全面進步,以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為追求,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簡介:
孫增余(1982.7- ),男,漢族,江蘇如皋,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