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盼盼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與金融行業的不斷創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不可逆轉,新的金融模式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形成新的支付和交易方式,傳統的信用信息系統已無法金融行業發展的需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大數據的概念,互聯網金融的特征,互聯網征信的含義和特點,并通過分析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互聯網金融;金融征信
1.大數據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現狀分析
1.1大數據的概念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美國專家在2008年率先提出大數據一詞,主要是基于網絡信息的數量迅速增加,使得金融服務形式多變,對應的數據量也急速增加,采用傳統的搜索方法難以滿足用戶的搜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們提出了大數據概念,旨在利用數據提取原理,通過先進的分析方法及時向用戶傳遞準確的數據信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分析工具逐步完善,促使大數據的應用更為方便。大數據是指它利用云計算與云存儲技術,建立新的處理模型,能有效解決傳統軟件工具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捕獲、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大數據具有更強的決策能力和流程優化能力,能夠適應大型的數據增長處理以及各種信息資產。
互聯網金融是基于社交網絡、云計算和互聯網工具等實習金融支付的功能,是一種新的金融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靈活性強的特點。互聯網金融對象在長期互聯網金融活動中產生的一系列大數據被稱為互聯網金融數據,從構成來看,具體包括了用戶數據、商業數據、行為數據、金融服務和文本數據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數據資產類型主要包括金融機構的賬戶數據,用戶資產數據以及用戶收入和支出數據。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收集瀏覽數據、組織和存儲數據方面遠遠高于傳統金融,所以互聯網金融在收集信息方面占據著絕對優勢。將大數據應用于金融服務業,對金融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1.2互聯網征信的含義與特點
征信是指對能夠反映公司或者個人的信用狀態,對信用信息產品(如個人信用報告)的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和分析,將采集的信用報告作為其自身或第三方機構進行信用交易的基礎,能夠更好地幫助用戶控制信用風險,進行信用管理的活動。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發展,互聯網金融征信也逐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互聯網條款下,無論是企業信用還是個人信用,其信用報告活動的背景都離不開互聯網帶來的大數據。因此,現代互聯網信用報告的核心特征就是與大數據緊密相連。互聯網信用主要指個人或公司在互聯網交易中,由對應的機構對用戶在互聯網過程中存儲的信息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和保存,結合離線渠道收集的相關信息,使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對企業或者個人進行評估,完成評估信用過程。
互聯網征信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來源廣,除了電商交易數據、移動支付信息等網絡交易數據信息之外,還包括了網絡社交平臺信息,如微博、微信、QQ等,用戶在進行視頻瀏覽、信息搜索時也會產生與消費交易有關的信息,除此之外,還包括通過地方政府機構的征信平臺共享的數據,使得整個數據來源更為廣泛全面。另外,現在的信息數據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使得數據處理變得更加復雜,大量由電子郵件、網站、圖片、視頻等格式體現的個人信用數據使得互聯網信用報告機構需要使用包含大型計算機集群的云來處理,而且信息處理的綜合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可能需要通過圖像處理、語義識別、數字挖掘等手段共同對互聯網的數據進行分析,并且還要存儲大量數據并確保動態更新和數據安全,用來提高信用評估的決策效率與預測模型的精準度。
1.3互聯網金融征信現狀分析與存在的問題
1.3.1征信體系覆蓋不充分
我國大多數居民在信用評估方面的意識不強,對應的征信體系設計也不充分,加上互聯網金融本身具有強烈的民營資本色彩,抵御風險和償債能力相對較弱,在征信方面做得相較于各大銀行不夠完善,而且對于征信模型以及具體評分標準方面沒有完全統一。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缺乏可靠的政府機構作為可信的信用收集渠道,與傳統銀行或股份制銀行競爭,處于劣勢,互聯網金融只能夠從各商業銀行歷史信用數據里進行簡單的匯集整理,大量的個人信用報告原始數據仍然分布在各個司法、工商、稅務、公用事業單位等部門,互聯網金融沒有合法取得用戶信用信息的渠道。
1.3.2失信行為的懲戒制度不健全
我國對于不誠實交易的控制存在很大的缺陷,處罰力度不夠,導致借款人違約成本較低,市場欺詐、合同違約和債務違約等現象層出不窮,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對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強,針對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未能與時俱進,推出適用于當前經濟發展的管理條例。
1.3.3數據平臺標準未能統一
目前,我國對于征信的信用信息平臺沒有統一的規定,單單由民間機構對數據進行定義無法實現長遠的發展。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未能接入到全國統一的征信系統,所以無法獲得核心的信用數據,使得其信用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有待商榷。其次,不同的金融平臺的業務操作規范不同、授信標準不同、信息內容相對分散,導致征信數據形態各異,很難形成統一的數據標準,無法實現行業內數據共享,難以指定標準化的規范,現有的信用信息系統也未能覆蓋整個社會,嚴重制約大數據得信息獲取。
1.3.4隱私性風險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金融市場誕生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為金融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一定挑戰。金融企業能夠很好地利用大數據的收集、分析以及判斷的特點,結合數據挖掘與數據重構,對在互聯網平臺進行交易的客戶做出針對性的分析。大數據豐富了獲取現有數據信息的渠道,但同時存在海量客戶信息與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在交易監管方面本就比較薄弱,很容易在對信息內容進行整合與管理的時候出現風險。
2.大數據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征信的新思路
2.1加強征信部門管理的力度
政府部門要針對信用問題制定相關征信政策,加強法律法規宣傳,而且還要提升自身的權威性,加強風險控制的可操作性。大數據征信模式的出現,要合理的整合線上的信息資源,提升資金本身的利用率,建立適用于大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社會征信模型和評分標準,制定推動行業本身發展的政策,加強對相關征信信息準確信、完整性、及時性的核查力度,合理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征信工作宣傳。
2.2完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
我國在個人征信體系方面做得還不夠完善,為了有效降低風險,有必要借鑒國內外的優秀經驗,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首先,相關政府機構需要加大對金融公司信息管理的監督力度,禁止披露客戶信息,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客戶信息的收集,針對我國不同地區的情況,建立國內信息和數據管理平臺,加強對信用報告的監督。其次,政府部門應嚴懲互聯網金融不誠實行為,尤其是金融借貸業務,對于失信單位和個人,建立黑名單,提高失信的經濟代價,通過司法程序警告,甚至禁止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等。
2.3完善良好的金融市場制度體系
為了保證我國金融市場長期穩定繁榮發展,必須不斷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防范和控制金融市場風險,特別是金融市場業務系統,要加強對于業務績效評估,風險防范等方面的改革。首先,我們必須改善創新金融市場業務系統,刺激行業發展,提高業務績效,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其次,國有企業要抓住現代機會發展,積極調整自身結構,進行轉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創新能力,大型商業銀行需要收集市場需求,進行市場調研,準確分析,了解客戶的實際需求,完善金融銀行服務創新機制,推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和優勢。最后,還需要加強風險防范,完善網絡融資風險管理體系。
2.4加強行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在社會發展的大條件下,各行各業相互滲透,我國需要整合優勢資源,正確應用大數據技術,促進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支付信息的互通,鼓勵和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建立有效的應對機制,建設完善的電商交易平臺,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和監督,統一市場秩序,在經貿合作中應趨利避害,實現行業間的互幫互助,將眼光放在共同的利益上,強化員工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科學和預警系統、信息交流平臺,增加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預警和反應能力,建立更為完善的金融市場。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是大勢所趨,為促使互聯網金融長期健康、穩定、繁榮發展,需加強互聯網行業之間的交流。互聯網金融部門必須要履行職責,加強監管,完善征信法律體系,建立統一的征信標準,并做好宣傳工作,提高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風險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袁新峰.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的思考[J].征信,2014(01):39-42.
[2]藍小燕,秦昌盛,梁干,楊雅淇,張藝千.互聯網征信中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探析[J].商,2016(11): 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