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敏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城市化進程必不可少的物質保證,是實現國家或區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重要條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1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運行的基礎
若把國民經濟視作人體看待,基礎設施猶如人體的生理系統,交通則是人體的脈絡系統,郵電是人的神經系統,給排水是消化和統,電力是血液循環系統,要維持人體正常運轉,這些系統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失靈,都將導致人體失衡。
1.2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基礎設施是生產力要素的一種體現,它反映了一個現代化社會的物質生活豐富程度。列寧曾把政權和電氣化看作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兩大支柱,說明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電氣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
1.3基礎設施是經濟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在當前“要想富,先修路”已成為全民的共識,這也是解決貧困地區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
1.4基礎設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基礎設施是一個產業關聯度大,勞動密集型的部門。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區域的發展程度跟該區域基礎設施的規模成正比。一個區域無論條件再優越,沒有基礎設施,當地的任何資源都無法轉化成經濟要素,就沒有開發的任何可能。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
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載體,它既是生產條件又是生活條件同時又是投資環境是發揮城市輻射作用的重要物質保障,城市向其周邊地方輻射文化、技術、產品,靠基礎設施提供物質保障。有了這個載體,城市才能發展。所以,基礎設施建設要有“超前性”,具有一個合理的時序布局,這樣,在加快城市經濟建設的步伐中才能同步推動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基礎設施是城市發揮集聚效應的物質保障
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種生產要素諸如資金、技術、勞動力的集聚與有效配置。如北京中關村,通過整合周邊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完善通信、IT等行業所需的配套設施,形成了中國的硅谷。因此,基礎設施環境的迅速改善是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迅速提高。
2.2基礎設施是城市發揮中心作用的物質保障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經濟輻射力大小,是由城市的生產實力、經濟效益和功能結構共同決定,而這些因素又是與基礎設施的發展狀況緊密相連。無論是組織社會生產還是吸引外資,都需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健全的城市功能。
2.3基礎設施是城市現代化水平的標志
一個現代城市首先必須具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只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才能保障城市的協調運轉。如果城市出現供水不足、交通堵塞、雨天內澇、環境惡劣等情況,會使城市集聚而產生的高效率不能得以有效發揮。因此,城市經濟越發達,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對基礎設施的服務水平要求也就越高。基礎設施的普及和人均水平的高低,成為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的城市現代化水平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2.4基礎設施發揮著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環境質量的作用
城市的防洪、防澇、排水等設施雖然不能直接創造生產效益,但是它卻背負著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責任。近年來,各地出現暴雨過后城市內澇嚴重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城市病”,“城市病”考驗著這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管理。以北京“7·21”暴雨為例,在傾盆大雨中,航班延誤、火車晚點、高速路被淹沒、城市交通一片混亂、數十個鮮活的生命消逝在雨中。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雨,光鮮靚麗的京城也變得如此脆弱。所以,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保護人民健康和財產、保證環境質量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實施與管理
3.1城市規劃編制的目的
進行城市規劃編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優化城市空間資源,使得城市的空間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配置,從而推動城市經濟發展。進行城市規劃編制,能夠使得城市的發展更加符合社會活動、建設活動的需要,在采取有效管理手段對所制定的規劃編制進行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城市規劃的具體要求,在適應城市發展具體要求的前提下,推動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從而實現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基礎設施的規劃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復雜性以及特殊性,其所具有的這些性質決定了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具有綜合性的概念。
城市基礎設施在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和歷史性,所謂的不可預測性主要是受到社會體制的影響以及社會背景的影響,在社會發生轉變時,城市基礎設施規劃也就需要轉變,原有的規劃設計都將不適用于新的社會環境。而歷史性主要是指基礎設施規劃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其在城市出現的同時,也就開始存在,其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由于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具有的不可預測性和歷史性,使得城市在進行地下網絡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和相關企業的支持,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在我國相關條例中規定,城市進行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在20年,在這20年的時間中,不僅需要對城市總體進行現階段的規劃,還要對城市的長遠發展做出一定的預計,做出輪廓性的規劃安排。
3.2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在世界各國都普遍受到政府的干預和直接控制,盡管如此,基礎設施的實施和管理質量普遍不佳,存在諸多問題:(1)缺乏競爭機制。由于基礎設施各個主管部門多年形成的自然壟斷性,基礎設施的提供通常是在不存在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由于基礎設施的公共性,沒有把基礎設施的提供看作是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反應的一個服務行業。(2)近期利益驅動。開發項目的經營有一定的時間階段性,開發企業追求的是開發期內的經濟效益,所以往往不能客觀地理解城市長遠發展目標,總是趨于盡量地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和城市資源,而不顧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城市長遠發展可能付出的代價。(3)對基礎設施的忽略。市場不能保障社會基礎設施的充分發揮,城市的基礎設施涉及社會的整體利益,但是往往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或效益很低,所以難以用利潤刺激市場的活動和投資。
3.3解決方案
導致上述問題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根據目前的條件要完全解決這些問題還需假以時日,但我們可以結合一些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城市的基礎設施不同于其他商品,它是一個公共的開放系統,它是為全社會、全體市民提供服務的,不能拒絕任何使用者的需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基礎設施的實施與管理實際貫穿在對其經營與服務的全過程。(1)對那些存在自然壟斷條件的專有設施進行時限性競爭投標,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責任制,通過協議和合同明確所有企業、有關人員的權、責、利,使之改進經營理念。(2)通過出讓某些城市基礎設施的經營權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有償出讓某些基礎設施的經營權,讓非政府部門來投資建設,并在一定期限內經營某些城市設施,經營期滿后再將有關基礎設施交給政府部門。(3)加大宣傳力度,使各級政府及廣大市民充分認識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實施、管理的重要性,建立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聽證會制度,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
結束語
城市經濟正經歷著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軌,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結構性的變化,必然會給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實施和管理帶來深刻的影響,同時還會出現新矛盾和新問題,探索在新的體制背景下,新時期城市建設發展的內在規律,為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及城市問題的解決做出科學的論證并制定可行的城市長遠發展規劃,是城市規劃工作者及公眾的共同責任。
參考文獻:
[1]劉洋.北京農村市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標準研究[J].北京規劃建設,2010(02)
[2]劉睿.新形勢下的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策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08)
[3]王悅,王光遠.基于“三生”理念的農村基礎設施規劃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2(10)
[4]李貴民.關于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J].北京規劃建設,2009(02)
[5]沈陽,沈紅,王雪明.臨港新城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方法分析[J].上海城市規劃,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