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婷
摘要: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和信息收集,對于武陵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和金融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兩者相結合的建議和實施路徑。
關鍵詞:武陵山片區;產業扶貧;金融扶貧;
武陵山片區是中央確定的連片特困區與扶貧攻堅試點區,長期以來以政府直接補貼的粗放型扶貧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導致激勵不足、農村金融信貸管理積極性降低。本文通過對武陵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和金融精準扶貧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同時對金融支持下的產業扶貧提出一些建議,有助于對武陵山片區制定合理的產業和金融扶貧政策。
一、“產業+金融”精準扶貧制約瓶頸
(一)產業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單一,發展動力不足
受限于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武陵山片區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農業占比大。一方面,傳統的農業產業“靠天吃飯”,難以達到大面積的脫貧致富的目的。另一方面傳統農業易于復制和替代,一旦盲目跟風,會造成產業的同質化,市場飽和同時加劇競爭,勢必不利于產業的后續發展。例如懷化市麻陽縣大量栽種冰糖橙,農戶市場信息的缺乏,導致盲目跟風種植且品種單一,大規模滯銷只能降價出售,最后造成產量增長而農戶不能增收的情況。
2.產業鏈條短,品牌打造力度不夠
一是武陵山片區的產業主要還停留在傳統初級產品粗加工階段,附加值較低,同時只關注生產而不注重市場的大量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較為普遍,一方面很多農產品的存放時間較短,制約了市場開拓,另一方面難以帶動就業和相關產業發展。
二是特色農產品品種不少,例如雪峰烏骨雞、金秋梨、黃金貢柚、紅心獼猴桃、黔陽黃桃等優質農產品,但品牌建設沒有得到重視,品牌的影響力也局限于周邊地區,不利于產業的長足發展。
3.產業協作程度低,交通成本較高
一是武陵山片區小農戶大都自給自足,缺乏協作意識,而多數企業規模小,沒有形成抱團發展,加上片區內地區間的合作與協同渠道還在建設中,致使資源無法在地區間自由配置。
二是貧困山區位置偏遠,雖然污染少適宜種植,但離市區較遠,且道路建設較為落后,
勢必增加生產者或者物流配送的時間以及運輸成本,難以利用電商的優勢發展產業。
4.農戶參與扶貧項目積極度不高,人才短缺
一是扶貧項目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根據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原因而采取有針對性的精準選擇,難以激發農戶參與項目的積極性,影響了產業精準扶貧實施的效果。
二是貧困地區大多數人文化素質較低,自學能力較差,基層農戶懂技術的少,農業專業人才匱乏,加之普及和宣傳農業知識和技術力度不足,他們想脫貧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金融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1.扶貧信貸風險大,收益難以保障
建檔立卡的貧困農戶普遍存在知識技術水平低、信息獲取能力低、誠信意識不強的劣勢,同時適合扶貧貸款的優質企業數量少、風險大,收益難以保障,借款人償還能力嚴重不足。
2.風險補償機制未到位,抵押擔保不足
金融機構少有專門針對扶貧的產品和政策,財政部門的風險補償機制也未完善,風險難以補償。此外,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戶收入低,可用于抵押的資產不足,無法成為有效的抵押物,又難以找到有經濟實力的擔保人,個體償債能力較差。
3.金融機構扶貧積極性和信用環境須進一步提高
經營金融機構出于風險防范意識考慮,對于此類貸款的積極性不高,此外不少貧困群體理所應當地將扶貧貸款視為財政扶持資金,認為扶貧貸款能還就還、還不了就可以一直拖欠,對貸款債務產生豁免預期,由此帶來信用風險。
二、“產業+金融”扶貧實施路徑分析
(一)產業按區域和致貧因素分類,進行精準扶貧
產業扶貧應以地方農戶脫貧創收為主要目標,根據各個片區的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設立地方專項支持資金。一是發展地方特色農業,使得貧困戶能夠就近擇業和長期增收,可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等適合家庭參與的產業模式。二是發展加工、旅游等二三產業,根據每個片區特點發展 2-3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此外利用部分片區獨特的自然風光發展生態旅游業,提升知名度和銷售收入。三是發展物流交通業,使農產品精準鏈接市場。
(二)金融對接農戶和產業,增強產業精準扶貧融資能力
金融機構要結合武陵山區域產業扶貧要求,可以采用普惠金融方式,重點支持扶貧產業化程度高的龍頭企業發展。首先,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如農信社、農發行主要針對農村,具有貸款門檻低、利率低等優惠,適合扶貧企業和農戶進行融資。其次,針對貧困地區擔保不足問題,完善和調整抵押政策,為扶貧龍頭企業和建檔立卡戶提供如農業設備抵押、活體畜禽、大棚、倉單質押等更利于他們的擔保方式。
(三)加大貸款優惠政策,強化風險防范措施
除了保證融資的可獲得性,對于后續的成本費用也要給予優惠。一是可以對合作社、扶貧龍頭企業給予一定限額的貸款貼息,對貸款風險較高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或者政策激勵。二是做好風險補償措施,對于金融機構發放扶貧貸款形成的損失,按照核定損失比率從扶貧專項資金中給予補助。
(四)加強精準扶貧人員素質,調動主體參與積極性
一是從金融部門或者高校調派人員駐村開展金融扶貧教育培訓,通過組織各類基礎知識培訓,幫助貧困人口提升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二是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戶設計可行的融資方案,提升貧困人口自我發展的能力。三是要加強農戶的金融信用和法律意識,通過誠信金融扶持下的產業脫貧示范典型,幫助各類經營主體樹立誠信意識。
參考文獻:
[1]楊云龍,王浩,何文虎.我國金融精準扶貧模式的比較研究[J].南方金融,2016(11):73-78.
[2]歐志文,精準扶貧視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區產業扶貧政策的探討[J].邵陽學院學報,2018(06):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