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小白,這個以“年輕人的小酒”品牌形象牢牢占據新生代消費者心智的“網紅白酒”,近日再一次成為業界的吸睛焦點。伴隨著質疑抑或是稱頌(爭論其實肇始于江小白誕生的2012年),剖析江小白的文章層出不窮,其深度及廣度亦屢被刷新。“三人成虎”“隔山打牛”,都會失去案例本身的價值意義。
帶著讀者的熱切期望,2018年8月15日,本刊編輯部與江小白的創始人陶石泉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座談交流。其間,我們放棄了一問一答式的慣常采訪方式,盡力以朋友的身份來營造寬松的溝通氛圍,以期從更深處去探尋江小白的基因密碼。陶老板又何嘗不有與讀者坦誠交流的熱望?彼此一拍即合,遂成此文。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一)緣之所起
白酒這個行業,或者說中國酒這個行業,包括黃酒在內,面臨著斷代的危險。這個話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被提出來,我從業第一天就有人在討論。還有很多國粹,如中藥、陶瓷、絲綢……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但有不少行業沒落了、斷代了,總是讓人心有戚戚焉。運營可以讓它們變得更高效,品牌變得更時尚,可以讓年輕一代的消費者重新喜歡上它們。這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唯一的難度是你怎么跳出來去看它。
盡管身在酒業,但是我看問題從來不是以行業的角度去看。比如品牌方面,我會去看:為什么啤酒這樣做?為什么飲料會這樣做?為什么洋酒會這樣做?等等。渠道方面也不例外。我一直認為啤酒的渠道比白酒的渠道高效多了,管理也更加精細化。
由此,你就會發現這里面可以做一個事情。我最原始的沖動就是想做一個新生代消費群體能接受的品牌,實現我們中國酒的利口化、時尚化、國際化。就是這么簡單,到現在為止都沒變過。
一是利口化。老一代消費者認為白酒很好喝,但是年輕一代不這么認為。可能你找100個年輕人測試,90個人都會diss這個東西。
二是時尚化。白酒帶給人的品牌感覺,比較傳統,那么白酒是不是也可以出現年輕人喜歡的時尚品牌呢
三是國際化。我們中國好不容易有一些本民族原創的品類,這些東西本身自帶優勢。如歐美做白酒、黃酒、絲綢會比我們好嗎?沒人會相信的,基因使然。反過來,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人家的產品進來了,那對等的,我們的產品也應該出去。也許中短期內我們做不到像波爾多葡萄酒、蘇格蘭威士忌那樣全世界普遍式的適銷,但至少要像日本清酒那樣,小眾一點,在國際市場上總歸還是有存在感的。
由此我看到一個很大的機會,未來5年、10年,市場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片天空。我只是提前守護我們的陣地,或者以攻為守,總之你要去防止洋酒對國內市場的蠶食。要知道多出來一個年輕化的品牌不是什么壞事,但是萬一哪一天,年輕人可能就喜歡這個調性的東西了,喜歡這種感覺的東西了,那我們的春天就來了。我們只是開了一個頭而已,以后會有更多品牌參與到這個領域里面來。
(二)一往情深
為什么選小曲高粱酒這個事情,就是選“三小”?第一,我選了偏小眾的一個細分品類,我認為它是被埋沒的酒種;第二,我選了小瓶裝,也是一個小眾的細分市場,只能滿足自飲和休閑飲用場合,放棄宴請、禮品等市場;第三,我選了年輕化的目標消費群體,這又是一個小眾,我叫它小切口。
自2000年以來,我認為真正創新的白酒品牌有藍色經典、水井坊、國窖、舍得、江小白。藍色經典它們都是有一個根基的;我們當然也有,這就是江津白沙產的高粱酒。
為什么從三個小的切口切入呢?我認為創建一個企業,要遵循“大、小、高、新”的邏輯。首先,你要選一個大行業。毫無疑問,白酒絕對是個大行業,但是大行業跟你沒關系。你作為創新者,以你的能力,也只有找一個小切口——小的目標用戶群體,有特色的小眾產品,差異化的小眾產品形態。“高”,就是你必須要有高效率。針對細分市場里面做事情,我就不需要撒網了;針對局部市場做,我也不需要鋪開全國做。我做了一個很年輕化的產品,我所有的事情就很聚焦,所以我的效率自然就會高,包括產品生產的效率、渠道的效率都高。我們借助于互聯網做品牌傳播,傳播效率也高。我們渠道改造變得更扁平化,所有電商都直接鏈接消費者,效率更高。“新”,你必須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做很多創新的事情,用一些新的方法。
總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做事情,創新無處不在。我們一開始就遵循這樣一個“大、小、高、新”的邏輯,這個邏輯放在今天仍然管用,放到5年以后、10年以后也不例外。
要敢于打破行業習慣偏見,直指本質。誰能說小曲清香型的檔次就低了呢?在沒有濃香型和醬香型酒之前,絕大部分酒是清香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這是我遵從的商道。我喜歡的東西就分享給別人,我不喜歡的東西,肯定不要去賣給別人。所以我們內部都是喝自己的酒,做口感測試也是自己要特別喜歡。我創造江小白這個品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個人的喜好。盡管我從大學畢業開始就從事白酒行業,但是我的酒量一直很小,我不愿意喝。第一,喝酒了以后有宿醉感,喝完以后醒酒很慢,很難受;第二,喝完酒以后滿嘴酒氣。
不要小看了小曲清香酒,這正是我們小曲高粱酒江小白最大的好處。入口柔和,香味淡雅;酒度低,醉酒慢、醒酒快。所以我們才正好能滿足年輕人的喜好,才正好能滿足國際化的需求。老外會覺得傳統白酒太辣、太燒。但我們發現,老外很容易喜歡上江小白的口感。百菜百味,百酒百味,全世界沒有任何一款酒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只能做一個方向,只能讓一部分人喜歡。
“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詩經·大雅· 鳧鹥》
為什么叫“江小白”?什么叫“小白”?你百度一下,“小白”就是自認為自己在某一個領域沒有那么強,所以自謙、自省,甚至于自嘲、自黑。但是反過來看,這種人他是自信自強的,他更容易去抓住本質。因為在低處,所以要努力,一天一天,持續改善,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己,并保持這種狀態。
我們從來不給用戶傳遞這個品牌能給你帶來“高大上”的錯覺,這個產品不適合在商務應酬場合來消費。這是我們的取舍,在這個事情我們一定會去堅持的。它是自洽的,是我們的品牌精神,又是我們整個公司的價值觀,又是我們所有組織成員的價值觀。我沒有那么特別明確地去梳理過使命、價值觀。我們內部更多的叫作信念、理念、方法論三個層面。這里涉及幾個我們堅持的關鍵詞:
(一)信念:士魂商才
“士魂商才”算是我們的一個信念,追求長期價值算我們一個信念。士魂商才,日本人是做得最好的。左手論語,右手算盤。論語代表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懷,就是我們最底層的真善美、價值觀這些東西;算盤那肯定做生意打算盤,算得精嘛。
如果用美國公司的效率優先論,加上我們中國的儒家文化,我覺得這是我們終極的一種狀態。這需要平衡,你飯都沒得吃,去講情懷那是扯的。所以我肯定要把商業做得更好,但是情懷和價值觀跟不上的話,你就又會受到影響,要互為因應。

我們每個人都有另外一個自己,我們都試圖去找尋另外一個自己。您是不是也想問自己:如果我不做這行我還會去干什么呢?那我們就以商養文,以文促商。所以你說江小白是什么?你沒辦法去用現有的一個企業去框定它,因為這種企業就沒有過,至少在我們這個行業沒有過。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就是在探索。但是有一個本質的方法論,就是以文促商。本來酒類的品牌,有一半是物化的,另外一半肯定是精神層面。你要想成為偉大的品牌,一定要有精神層面的東西,有文化層面的東西。
(二)理念:創享愉悅
文化其實就是“創享愉悅”,我視之為評判標準。我們為什么講內心愉悅呢?你再往上走,那個事情大了我做不了,我扛不起。比如說我要振興中國足球,那我肯定扛不起呀。
我們公司好多人都喜歡搖滾樂,喜歡街頭文化的東西,不喜歡太一本正經的說教。這可能跟我們公司的年齡層次、整體的辦公文化有關。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很早以前,我們從外企招進來一個人力資源總監,很認真地給公司寫了一本企業文化手冊,上面有很多規定:女生不準穿超短裙,男生不準穿拖鞋,不準打耳洞,不準紋身,等等。我說把那幾頁全部劃掉,這就回到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公司文化,叫不準形式大于內容,可以內容大于形式。穿沒穿衣服是內容,穿什么只是形式。我們應該關注內容,不要太刻意形式。要釋放天性!如何穿戴又不影響你創造正向價值,不影響一個人的善良。
每一個人其實都已經很辛苦很累了,包括我們的員工,他可能背了房貸,背了車貸,家里小孩要養活,他來你這里上個班,你能不讓人家高興一點?起碼在我們的一畝三分地,在遵紀守法的同時我要把它變得更有意思。創享愉悅,這是我們的價值觀,這是我們的使命。
酒是什么?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隨著文明程度的發展,它變成了一種剛需。文明程度越高,酒越是剛需。酒帶給我們的是精神的愉悅,就是找到自己,找到另外一個自己,跟別人對話,跟自己對話,這就是酒的妙處。我們給用戶創造愉悅,給他提供符合食品安全的、他喜歡的酒類產品,同時從品牌層面給他創造一些愉悅感,能帶來精神層面的一個體驗,這是我們做的一個事情。我們從不去鼓勵、縱容過度飲酒。我們辦公室到處都是酒,我們自己有酒吧,不單公司的,全世界的名酒你都可以享受到,但是不能喝醉。我們管得著的8小時之內不允許員工喝醉,醉了就不愉悅了。
員工怎么創造愉悅?員工創造愉悅就是脫貧、脫土、脫俗,盡量給員工創造更高的收入水平,物質上能過更好的日子,然后是他能不能開始有一點點精神層面的一些追求。我們做事業本身,如果沒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就不能長期驅動,他會覺得沒意義,像個螺絲釘一樣他會乏味的。
江小白有一條理念,叫Better me,更好的自己。每個人都可以做更好的自己。只要我們公司每一個人都變成更好的自己,那公司就變成更好的一個組織了。
(三)方法論
1.認知自己,認知世界。我們致力于去創造一種組織生態,最開始你要達成一個自我認知,就是我自己適合做什么。我們在招聘人的時候,基本不看他的簡歷,有沒有經驗、學歷多高都不重要。我們選擇一個人,可能有50%的程度看重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認知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是認知自己,第二個是認知世界。
自我認知里最難的,我們把它叫克服自視過高的心理傾向,所以我們崇尚小白精神。我們首先給自己打一個分,更客觀地逼迫自己。我們內部經常開“批斗反思會”,只準講問題,不準講成績。所有的成績必須是別人講,你自己不能講自己,你只有批評自己的權利。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團隊的氛圍變得很好。
我們所有大大小小的會,不管是千人的會,還是幾個人的會,報告里面不允許念稱呼。比方說今天我要搞一個會,要想分享個PPT,上臺第一個字就開始講內容,不允許講什么尊敬的老板、尊敬的領導。不允許,浪費時間。
2.把話說小,把事做好。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規則、規矩。我們從來不愿意跟外界講我們未來有一個什么樣的理想,我有什么戰略,我有什么抱負,有意義嗎?我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其實就OK了。我們永遠會保持一種常態——“過得去,沒那么好”。
這不代表在商業上我不追求成功。如果我能夠成為一個行業規模和排名靠前的公司,我不會去拒絕它的。如果江小白哪一天走上了資本市場,也是自然而然的。只是我不會把它當作終極目標。我本來就是個慢行業,需要慢慢做。
我定義的成功是,成為一個追求長期價值和追求長期創新的組織,然后同時變成一個士魂商才的組織。或者也叫階段性的成功吧。不是因為哪天我做了行業前幾名、世界500強、中國500強,那個沒意義。我認為沒有必要在那個上面(花費太多注意力)。
3. 近悅遠來。我特別愿意講“道”的東西,特別不愿意跟別人去探討“術”層面的東西,那些都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比如很多人會喜歡探討怎么招商,怎么管理經銷商,怎么建立一個經銷商體系等,這幾年我四個字就把這件事情干完了,叫近悅遠來。
江小白是個酒業公司,按道理你要走渠道,銷售老總要和經銷商混在一起。而我們和經銷商的關系非常互聯網化。經銷商來了我們不一定會派車接他,可能要自己打車到公司來,然后中午一起吃個飯,也不會去勸酒。但我們經銷商對我們的滿意度很高。

一開始我們就秉持“近者悅遠者來”理念。當時重慶、四川就幾十個用戶,把他們都伺候好,讓他們賺到錢,慢慢很多人就來了。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打過招商廣告,基本上沒有主動招過商,全是自己主動找上門來的,那我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都說這兩年不好招商,但對我們來說太容易了,幾乎每個市場都有五六個客戶、甚至十來個客戶搶著要做。
這是我說“道”的層面引領。要有同理心,對于消費者來講,我們出售的是一款產品,出售的是一個品牌;對經銷商客戶來講,我出售的是一個贏利模式,是一個贏利模型。本質上講,在客戶層面上,我們是一個咨詢公司的角色。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 易經·序卦傳
我們企業做決策一定是基于今天到未來的,要看十年后的未來。未來是什么樣子?我認為,現在頭部企業、平臺型的企業越來越強了。我們不是平臺型的企業,那我們的生存之道是什么?我們的生存之道就是縱向產業鏈和優質供應鏈。
你仔細想一個問題,對于渠道而言,第一,京東、阿里這些大平臺連接了C端,連接了消費者,跟以前的賣場、超市是一樣的。那未來我們要面對C端,可能就要通過他們。第二,渠道在變革,B2B這些東西也在發展。我們沒做B2B,也成不了B2B。所以B端、C端,未來我們都有可能要通過別人去做。你說你是個品牌企業,那請問阿里、京東自有品牌的東西能不能賣?從未來來看,賣場做大了是不是要做自有品牌?做自有品牌如果能夠給用戶創造價值,那這件事你還真就做對了。舉個例子,比如說我的品牌,是100塊錢,沃爾瑪如果能夠做同樣100塊錢的東西,賣給用戶就只有80塊錢。那么他就是給用戶創造了價值,那這件事情他就是對的。從這個角度看的話,未來商業文明中效率和創造價值就是根本,就是你所有的算來算去,就是算這個東西。
用戶最終需要的是什么東西?未來十年一定是消費升級。可能當下2018年下半年會出現消費分級,有的升有的降,但是從長遠來看,肯定是消費升級。這個趨勢會非常明顯,未來優質的供應鏈才是我們核心的競爭力。
當然,未來渠道有可能會變,這個鏈接C端和鏈接B端都可能會變。這不是我們想不想改變的問題。趨勢在那放著,那是一個大趨勢。未來大數據鏈接消費者這件事情我們企業能做得到嗎?我可以努力嘗試去做,但是基本上可以判定你一定沒有騰訊、阿里或者京東做得好。起點都不一樣。
未來,可能平臺型品牌會出現,渠道型的品牌會出現。舉個例子,盒馬鮮生做了100款葡萄酒出來,都叫盒馬鮮生,那可能那些做葡萄酒品牌的公司就不存在了,至少相對來說不存在了。但是有一點,盒馬鮮生這100款酒里面總得裝東西吧,裝東西還不是我們來提供?所以一個企業我們要去追求長期價值。什么叫長期價值?長期價值就是怎么能夠讓我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先別說我要做得多好,首先要確保未來我是穩健的,所以這個產業鏈對我們是有價值的。
所以,我們的酒莊(江記酒莊)不但要做大,而且要做好做強。我只要能提供一個優質供應鏈,我是不會被淘汰的。被淘汰的是什么東西?被淘汰的是價值不固定的、容易被取代掉的那部分。
其實我們很容易忽略了做企業的本質,做企業的本質跟人的成長本質是一樣的,即“復利思維”、“復利效應”。誰告訴我們說需要用一年去評判賺錢還是虧錢?需要去看一個月的一個報表,賺錢還是虧錢?不重要。時間的尺度你可以拉大看也可以縮小看。
我們永遠都堅持做當下我認為正確的事情,然后把他做好,期待未來的結果。未來結果是自然而然的,我不會急于短期利益,我會用更長的時間去判斷它。江小白的第一階段探索期是十年,探索期都還沒走完,我們內部很多事情,到現在為止我都在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