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劉春蓉



摘要 目的:調查江油市0-2歲營養性貧血發病率、貧血程度及其各年齡組引起營養性貧血相關因素,以便做好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預防工作。方法:采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法對隨機選取的江油市306例0~2歲兒童進行檢測及血紅蛋白鑒定。結果:經調查研究營養性貧血患病率、患病程度與年齡大小成正比,兒童貧血與生長發育有關。結論:加強婦幼保健指導,兒童營養均衡攝入,加強對體弱兒的關注及管理是降低貧血發病率的關鍵。
關鍵詞 兒童;營養性貧血;調查
營養性貧血是影響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貧血主要指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外周血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種癥狀[1]。貧血會對人體產生許多不良的影響,尤其對于嬰幼兒,貧血的影響尤為嚴重,會嚴重阻礙嬰幼兒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影響嬰幼兒的智力水平,并且其對患兒造成的影響不可逆,為了解我市嬰幼兒營養性貧血的發病情況[2],我們針對營養性貧血對本市0~2歲的306例兒童進行了體檢及血紅蛋白檢測篩選,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隨機選取我市0~2歲兒童306名,所有入組兒童的一般軀體狀況良好,無嚴重的家族遺傳性疾病病史,兒童入組后囑其正常進食,擇期行血紅蛋白檢測。
方法:所有入組的306例兒童均接受體格檢查,并應用電腦進行記錄和評分。體格檢查完成后,采用HICN法測定血紅蛋白。在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兒童的手指末梢血液,采用血紅蛋白吸管吸取20μL加入到配制好的文齊氏液,充分混勻放置3~4min,然后采用儀器對血紅蛋白值進行測定。并詢問嬰兒家長家庭經濟情況、父母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育兒指導、是否母乳喂養、添加輔食時間、是否添加富含鐵蛋白的食物、斷乳情況、嬰兒月平均體重增加量、嬰兒月平均身高增加量、出生體重、是否早產、母親懷孕晚期是否貧血等12個因素,綜合判定嬰幼兒營養性貧血的因素。提出防治措施,并對家長進行育兒指導教育。
嬰幼兒貧血判定標準:如果兒童的血紅蛋白測定值<110g/L,則判定為輕度貧血;如果兒童的血紅蛋白測定值<90g/L,則判定為中度貧血;如果兒童的血紅蛋白測定值<69g/L,則判定為重度貧血;如果兒童的血紅蛋白測定值<30g/L,則判定為極重度貧血。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選取的306名0~2歲兒童,進行檢測和血紅蛋白檢測,兒童0~2歲貧血情況調查結果,見表1。
嬰幼兒不同的喂養方式對嬰幼兒貧血有較大的影響,對此我們對嬰幼兒不同的喂養方式進行了調查,見表2。
306名兒童中,貧血116名,患病率達37.9%,貧血與性別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不做調查。各年齡組的貧血率有一定的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不同的喂養方式也會對嬰幼兒患營養性貧血有一定的影響:在本研究中,我們對3種喂養方式的結果進行分析和比較,母乳喂養220例,Hb<110g/L 20例(9.090/0);混合喂養31例,Hb<110g/L8例(25.8%);人工喂養55例,Hb<110g/L42例(76.3%)。各喂養方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母乳喂養患兒貧血與添加輔食情況比較,>6個月未添加輔食64例,Hb<110g/L 9例(14.1%);4個月后添加米糊、粥等淀粉類輔食218例,Hb<110g/L 43例(19.7%);4個月后添加肝、魚等含鐵、蛋白質豐富的輔食86例,Hb<110g/L5例(5_8%)。有無添加輔食及添加不同輔食患嬰兒營養性貧血的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貧血兒童體格發育情況,消瘦兒童患病率比體格發育良好和肥胖兒童的患病率要高,身高、體重均未達標的兒童患病率最高,見表3。
討論
營養性貧血是兒童最容易患的疾病之一,其危險性僅次于肺部感染。由于嬰幼兒的喂養方式和營養補充方面的差異,農村和生活貧困的家庭的嬰幼兒更容易患營養性貧血。目前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性貧血患病率比以前明顯下降。此外,除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目前針對婦女和兒童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措施越來越健全,由于醫生和專業人±的指導,嬰幼兒的營養膳食得到了補充與調理,也使得營養性貧血患病率逐年降低。雖然有了以上的有利條件和措施,但在日常生活中,仍有一些孕婦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不注意孕期保健,沒有做到均衡地攝入營養,使新生兒從母體中獲得的鐵不足,有的孕婦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夠給嬰幼兒及時的母乳喂養,而用牛奶或者奶粉代替母乳,所以嬰幼兒易發生營養性貧血。也有很多家長錯誤地給孩子喂食肉類,錯誤地認為這是補充營養,但是忽略了水果蔬菜所需的營養,3歲左右的兒童已經懂得自己進食,所以0~2歲的兒童需要注意,讓孩子養成不偏食的好習慣,才能保證營養的均衡,降低貧血的患病率[3,4]。
在嬰幼兒中,貧血不僅會嚴重影響兒童的軀體發育,還會對兒童的大腦發育和智力等方面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并且這些不利影響一旦產生就不可逆,從而對兒童造成永久性的傷害。雖然目前營養性貧血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降低,但其在臨床中仍較為常見,主要由于兒童生長發育快,血容量增加速度快,其造血功能產生的血紅蛋白仍會相對不足,從而導致兒童的血紅蛋白值常低于正常參考值;由于促血紅細胞再生的元素的不足,導致血紅細胞不能夠正常產生。兒童的偏食導致了營養的不均衡,從而造成鐵攝入不足,不能滿足生長需要,由于現今社會工作壓力的增加直接導致了生活壓力的增加,許多家長由于工作原因,將新生兒或者已經開始上幼兒園的孩子交與己方父母,或者托管學校,導致嬰幼兒不能得到及時的母乳喂養,爺爺奶奶不能夠在思想上改變喂養孩子的習慣,有些托管學校不能夠合理為孩子搭配食物,不能夠盡責,導致孩子營養不良而患營養性貧血[5,6]。所以,針對以上的問題,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以及相關的醫務工作人員,均應提高警惕,加大對營養性貧血的防治力度,加強健康宣教,使兒童家長和日常照料者充分認識到預防營養性貧血發生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從而降低兒童發生營養性貧血的風險,為兒童營造優良成長環境。
對此,我們對嬰幼兒貧血要加強防治措施,對孕婦營養要給予足夠的含鐵食物及多種維生素,定期檢查嬰兒血紅蛋白值,對貧血者及時給予鐵劑治療[7.8]。兒童保健醫生要及時篩查體弱兒,及時指導,同時向家長做好宣傳,增強家長的保健意識,指導合理的膳食安排,也要對懷孕女性做好宣傳,提倡母乳喂養,堅持兒童戶外活動,定期體檢,以便及時發現癥狀,提早治療,減少兒童營養性貧血發病率。
參考文獻
[1]王其芳.分析小兒營養不良的原因和防治措施[J].醫藥前沿,2017,7(16):384-385.
[2]康軼君,顏虹,李強,等.拉薩市農村6一35月齡兒童血紅蛋自水平[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60(4):375-377.
[3]龐培,蘇普玉,胡傳來,等.農村1~4歲留守兒童喂養狀況與發育偏離的關系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2,23(1):1-3.
[4]劉曉莉,席衛平,楊建平,等.山西省貧困地區6-24個月兒童營養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4,25(6):495-498.
[5]趙麗云,劉素,于冬梅,等.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狀況與《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相關目標的比較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5,21(8):5-7.
[6]唐述文,薛艷,馬紅彥,等烏魯木齊市3歲以下兒童營養性貧血現狀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4,30(5):461-462.
[7]陸青梅,黃春蘭,梁英,等.農村留守營養不良兒童營養不良綜合干預效果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4,36(4):631-632.
[8]努爾古麗·吾拉孜霍加,古娜娜·托列提別克.新疆伊犁哈薩克族兒童缺鐵性貧血住院患兒臨床分析[J].系統醫學,2016,1(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