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記,董凱
摘要:互聯網時代對法學教育的影響超乎想象。通過引入大歷史的觀點,我們發現地方高校本科實踐教學的開展要面對諸多悖論,聚焦法律技能培養卻最終使職業教育遠離倫理培育;應用互聯網本該促進教學相長卻因師資與生源問題導致教與學的相互排斥;互聯網時代展開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本來需要校方資本的大量投入但現實卻是投入乏力。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法學實踐教學
一、問題的由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西漢開始,我國便突出以儒家思想為主的道德教育(隋唐后科舉考試與之勾連,更使道德教育獲得強化),正因為這樣,才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不過,隨著鴉片戰爭后近代教育的開展,“中學”與“西學”關系爭論及抉擇伴隨了此后教育發展相當長的時期,后來盡管傳統因素愈發不受待見,但其影響至今猶存。作為教育的一部分,世界區域性的高等教育不管帶有多少自身特色,但最終都要面對國際化、全球化的大潮。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驟然來臨,網絡廣泛應用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超乎想象。同時,教育也要滿足社會需要。不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契合社會需要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研究者們的建言獻策又是各抒己見。當下問題立足當下予以破解的真知灼見固然值得肯定,但若按照教育發展規律、教育現代化進程、教育全球化前景、教育數字化趨勢,將“大歷史的觀點”,也就是將“宏觀及放寬視野”的觀念引入到對當下高等教育的分析中,結論也自會不同。基于筆者的知識背景,再加上法治國家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再基于現代法學教育與我國傳統斷裂的突出性,聚焦法學教育,引入大歷史觀點分析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會更有現實意義與啟示意義。為此,本文引入大歷史觀點分析其中的悖論。
二、瞄準技能與無本之末
按照我國當下對法學本科培養目標的定位,實踐教學本該致力于培養學生對法律概念、法律原理、法律條文的準確適用,追求法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統一。這一定位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若將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放在大歷史觀點的審視之下,便會發現傳統與現實割裂問題非常嚴重,對其破解也如箭在弦。這是因為法學教育在歷經從無到有的發展中,最初能夠準確教授法律條文乃至法律原理已經難能可貴,而且當時的社會關系簡單,國家現代化剛剛起步,即便出現法律問題也相對簡單,教科書中的概念、原理使略通法律知識的人也基本上能夠從容處理紛爭。可是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法律爭端層出不窮,法律問題千頭萬緒,一個看似簡單的紛爭有時也可能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如近來備受關注的于歡案、張扣扣案等。這意味著仍舊按照理論課學習法學基本知識,實踐課引導學生掌握對法律知識的準確運用來開展法學教學已經難以培養出多元化社會解決復雜法律問題的合格人才。究其原因,我們的法學原理、法律條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域外文明的結果,我國當下的法學本科教育也或多或少地帶有域外做法的烙印。這一法學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路徑,與我國古代社會做法格格不入,最后導致應用性很強的法律人才培養目標與我國的傳統倫理要求沒有關聯,再加上按照現代法律運作的要求展開的法學本科教育傳授的知識與技能并不完全契合我國當下的社會,不能契合中華文明對我國當下社會的塑造,乃至由此建構出與域外事實和法律規定不盡相同的法律關系。而且“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片面強調知識能力和智力的開發,常常忽視了倫理道德的培育,即‘重智輕德的教育現象”。在地方高校的法學本科教育中,突出體現本身對法律職業倫理培育的忽視,再加上因多數理論課教師對理論研究的疏遠,其授課更多地變成對法律條文的實然解讀,做不到對法學基本理論、原理原則、法律條文基本精神的妥帖傳授,這種情況下,互聯網時代在地方高校法學院各方面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悄然來襲。互聯網時代實踐教學必然會更加強調對法律適用技能的培養,網絡便捷性、超越地域性、信息豐富性必然使實踐教學的開展更為有利,但在我國法學教育與傳統割裂,地方高校因自身因素導致對法律基本知識傳授的不全面的情況下,理論課與實踐課并行的既有培養模式必然與倫理培育漸行漸遠,最終使實踐教學培養的應用技能因缺乏倫理支撐而徒有外表。
三、教學相長與教學相斥
近年來,“照本宣科”式的法學本科教學的時代已告終結,以辯論式教學、體驗式教學、觀摩式教學為主要表征的啟發式教學開始獨領風騷,后者更強調師生的課堂互動、課下投入。法學本科的實踐教學便在這一背景下逐漸提上日程。與理論課開展對教師的要求一樣,實踐課教學同樣要求授課教師具有很高的理論素養,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并且能夠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妥帖的授課方式,在充分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展開。如果授課教師具備前述潛質,會在實踐教學環節不僅實現學生對理論課所學知識理解的升華,還會激發學生更高的學習熱情,進而會促使教師在組織教學前盡可能想到課堂上學生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推動教師對理論的進一步關注,對司法實踐盡可能熟悉,學生也會上課前對既往理論課所學內容進行復習,乃至查閱資料了解理論研究的新進展以及域外立法的新動態,這本該是實踐教學的應有之義。不過,地方高校實踐教學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既可能出于教師在科研上的不求進取;在授課內容上的陳舊枯燥;在授課方法上的機械簡單最終造成課堂氛圍的沉悶,也可能出于學生學習上的不思進取;求知上的被動接受;接受能力上的差強人意。兩種情形出現其一便會使對方受到負面感染,或者兩種情形遙相呼應最終導致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按理說,互聯網時代的不請自來,高效的網絡平臺會使實踐課的開展更為便利,使教學相長的實現更有可能,但是由于地方高校法學師資較其他高校視野更為狹小、學術儲備不足,使本該因互聯網的便利帶來的授課信息量更大、針對性更強、前沿意識更明顯、趣味性更突出,再加上網絡操作能力上學生強于老師,學生憑借此優勢獲取教學信息多且快于教師,使理想狀態的教學相長因教師網絡技能低于學生而使教與學關系扭曲,還會因疏導不及時造成學生對授課教師的輕視,再加上網絡時代吞噬大部分學生的時間,尤其借助移動網絡之便,學生便可能從本該或本是趣味橫生的實踐教學中溜號,結果便成了教與學的相互疏離乃至相互排斥。
四、資本需求與投入乏力
如前所述,法學實踐教學既需要對法律知識、法律技能有深刻領悟的學者型教師,還需要這類教師對實踐教學感興趣,特別是要能夠熟練運用互聯網,這便意味著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不僅要科研實力強,還需要有從事實踐教學的激情,更需要對互聯網運用的熟練技能。并非是實踐教學需要各方面素質都具備的全才,教師都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和個人喜好,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拓展需要學院在一定方面為教師創造培訓機會,如像有的教師科研實力強,并且視野開闊,就可以鼓勵并創造條件派其去實踐教學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法學名校進修,去計算機學院強化網絡應用技能。同時,“法學實踐教學離不開學校大量資金的支持”。這便需要學校在網絡教學方面加大投入,既包括更新或添置教學設備,也包括購買教學所需數據庫的版權等。這些投入既需要硬件上的與時俱進,也需要軟件上保持高、精、尖。全國多數地方高校在資金方面都捉襟見肘,雙一流的推行,在國家層面地方高校均榜上無名,省級層面獲得支持的法學學科也寥寥無幾。此情此景,學校對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的資本投入最終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參考文獻:
[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2]黃河.網絡虛擬社會與倫理道德研究:基于大學生群體的調查[M].科學出版社,2017.
[3]張科偉.構想與建議:對完善我國法學實踐教學的探究[J].法制博覽,2017(5).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