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粟屏艷
【摘要】目的:總結并歸納超聲乳化吸除術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治療白內障(軟核)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本地三甲醫院收治的60例白內障(軟核)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計算機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進行超聲乳化吸除術,對照組患者進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低于對照組的23.33%,但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x2=5.1923,P=0.0226),統計學差異突出。結論:對白內障(軟核)患者進行超聲乳化吸除術治療,臨床療效優于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更少,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超聲乳化吸除術;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白內障
1.1一般資料對本地三甲醫院收治的60例白內障(軟核)患者進行研究,將其作為研究病例。病例的選取時間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排除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型疾病者、有認知障礙無法與護理人員正常交流者、有糖尿病病史者、手術不耐受的患者以及治療中途轉院導致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納入對象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且在該院紐l缶床診斷確診為白內障(軟核,核硬度<Ⅳ級)。將60例白內障患者使用計算機表法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1.47±4.17)歲;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0.81±4.12)歲。兩組患者,兩組的臨床基礎數據呈現以P>0.05結局,沒有探究價值,可進行比較。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進行術前消毒、散瞳與表面麻醉后,做好以穹窿為基地的結膜瓣,角膜緣后2毫米處做一6~7毫米的鞏膜隧道切口,穿刺人前房,向前房內注入黏彈劑,連續環形撕囊,將晶狀體旋出,將殘余皮質清除后植入人工晶狀體,最后對傷口進行縫合。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患者視力恢復至正常水平,白內障完全消失;②有效:患者視力有所改善,病情有所好轉;③無效:患者視力沒有恢復與好轉跡象,病情沒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x100%。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均采用%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若p<0.05,則證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2.1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見表1。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出現虹膜損傷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對照組患者出現虹膜損傷5例,后囊破裂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x2=5.1923,P=0.0226),探析價值突出顯著。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探析價值突出顯著;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低于對照組的23.33%,但組間體現為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無統計學差異,說明使用超聲乳化吸除術治療白內障(軟核)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好,可以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綜上所述,對白內障(軟核)患者進行超聲乳化吸除手術治療,臨床療效優于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更少,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