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汐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武漢430073)
所謂馬褲(Ri di ng Breeches),是眾多褲子類型中的一種。顧名思義,就是在騎馬過程中所穿著的褲子。古時為了騎馬的方便,出現了這種褲襠和大腿部位十分寬松,在膝蓋和褲腿處遞進收緊的褲型,并穿進配套的馬靴之中。這種獨特廓形的出現是由于古時沒有彈力面料,騎馬手穿著馬褲便可以在馬上活動方便自如。而現代的馬褲已經不怎么再見到如此寬松的廓形了,而是多用四向的彈力面料制作。當今的正式馬術運動員的禮儀裝束是為白色的緊身褲。從前寬松的馬褲漸漸淡出實用服裝的圈子,但獨特的廓形卻被設計師們運用于裝飾型著裝上,在T臺之上大放異彩。
馬褲的造型表面單一,實則又變化多端,本篇重點研究馬褲的發展以及其突出的特點在現代服飾中的設計變化與創新。
褲子,起源于游牧民族,騎馬時穿裙不方便。在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和交往中,古代中國對褲子接受的較早,早在公元前300多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舉就是為了戰爭中騎兵的需要。西方的褲子也是從游牧民族那里借鑒來的。但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馬褲的出現都沒有其十分確切的時期。大多是根據騎馬的活動需求,而出現了這種不同于一般寬松樣式的褲子。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歷史上,騎馬一直是貴族的特權,馬褲自然也成為了上流社會才會擁有的褲型款式。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中,貧窮的革命者被成為“非馬褲階級”,這種貴族對下層社會人的蔑稱也一定程度上的體現了西方馬褲的階級性。而在一戰前后,女裝中出現了和馬褲褲型相似的騎行服,便于婦女工作、運動和騎自行車,方便了女性在戰爭期間的活動,可以說馬褲在當時的女權運動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圖1

圖2

圖3

圖4
在當今的正式馬術運動員的禮儀裝束是為白色的緊身褲,多用四向的彈力面料制作,所以在當代的馬褲已經不怎么再見到如此寬松的廓形了。
傳統馬褲的結構特征就是臀部部位寬松肥大一直往下延伸,漸漸收緊于膝蓋下部。就外觀來看,廓形十分有特點。然而結構十分復雜,前后身的變形較大,側縫線部位也根據馬褲具體設計的形態兒有所改動。組成部件就是前后兩片的褲片,在臀部及大腿的側縫線部位大大加寬褲片,然后往下漸漸收緊與膝蓋或者膝蓋下部。
由于馬術是世界上四大紳士運動之一,所以一身馬術行頭在現今也是價值不菲。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都彰顯著高貴的風采。盡管在現代騎馬服中因四向彈力面料的出現,人們選擇了功能性更高的緊身型馬褲,但傳統馬褲這種上松下緊的獨特廓形,依然被很多設計師運用于現代服裝的創作之中去。
我們在2009年的紐約秋冬發布秀上看到了Ral ph Lauren比以往更加溫柔的馬褲形象。傳統的馬褲廓形和大地色系的色調,卻搭配了柔軟光澤的絲絨面料。使得女性時裝中的馬褲一改強勢霸道的印象,在中性中增添了一絲高貴和嚴謹。(如圖1)
在18世紀的法國,男人身著的馬褲是高貴和權利的象征,而如今的馬褲也可以在男裝中被賦予離經叛道的風格。同樣在2009年的巴黎,Ann Dem eul em eest er將馬褲運用于干練的黑白色調的剪裁之中,把愛德華時代的外套搭配于馬褲之上,哪怕是巴黎最常見的款式、最安全的配色,在設計中也顯得頗有層次。(見圖2)

圖5 A.F.Vandevorst
比起時尚和前衛,Dom eni co Dol ce和St ef ano Gabbana在2010年米蘭春夏時裝周中,運用了極其灑落和陽剛氣的剪裁為觀眾塑造了更為傳統和標致的馬褲設計,只不過這一次的穿著的主角是女性。高腰的貼身馬甲和女士西裝與馬褲夸張臀部的外形形成強烈的對比,又更加凸顯了女性身體線條,干練的中性風中有一絲成熟感。(見圖 3、4)
2009年簡直是傳統馬褲的狂歡節,品牌A.F.Vandevorst帶來的馬褲展示,設計師們回歸了馬褲的鼻祖,構思了一個“到哪里都像在家一樣”追求自我的游牧民形象,不僅將傳統的民族圖案融合,還將馬褲的結構充分變形夸張,面料的拼接加上立體的解構,給人柔和自由且灑脫的感受。(見圖5)
我們可以看到馬褲相關的服飾的流行與運用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與社會文化內涵。如果說造型服裝設計強調的是結構的借鑒與運用,那么馬褲的造型設計則更并強調的是對傳統服裝廓形上的繼承、再現和發展。對于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作用的服飾廓形的借鑒于運用并不僅僅是膚淺的理解為對“形”的簡單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將自己對它的理解和創新都融入進去。并且在此基礎之上注入“變”的理念。即用現代服裝設計的語匯去表現傳統的、歷史感服飾的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