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群 張祥彬 馬春葆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4-234-01
摘要 進入新時代,互聯技術發展迅速,電子政務、無紙化辦公運用充分,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推進稅務檔案工作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基于此,必須采取有效舉措,推進稅務數字檔案室建設,為稅收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一、數字檔案室的定義和建設數字檔案室的意義
(一)數字檔案室的定義
數字檔案室,是指為適應信息社會日益增長的對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利用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數字檔案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存儲、管理,并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提供公共檔案信息服務和共享利用的檔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統。
(二)建設數字檔案室的意義
建設數字檔案室,有利于促進國家信息資源總量增加、質量提高和結構優化,有利于提高各級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有利于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現代信息服務的現實需求。建設數字檔案室,也是檔案工作效率和現代化水平有效提升,保障數字檔案永久存儲與安全保管的最佳路徑,促進公共檔案服務能力拓展和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的必由之路。
二、稅務檔案管理工作現狀
(一)稅務檔案的定義
稅務檔案是稅務工作過程中形成的以紙質、信息化存儲為載體的文字、圖形資料。涵蓋兩方面的重點內容:一方面是形成的征管檔案,包括征納雙方依法辦稅、稅務稽查產生的各類法律文書,也包括征收稅費開具的稅務票證、社保費票證。另一方面是行政執法機關共有的人事、財務、文書等檔案資料。稅務檔案作為可以追溯的憑證,既記載著最原始的稅收征管信息,也記錄著稅務機關行政運行的全部軌跡。
(二)稅務檔案管理現狀及難點
稅收檔案的保管、存放、流轉及應用一直是稅收征管工作中的一個難點。當前,各地對稅收檔案的管理大多數處于手工狀態,即使部分運用電子化或數字化手段,大多還是以傳統的紙質形式保存檔案庫房,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支撐。具體體現在“三個不到位”: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對于稅收檔案管理的認識,長期停留陳舊的思想認識層面,認為依托稅務總局“金稅三期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即可對稅源進行實時監控和精細化管理,紙質稅收征管資料以及稅收檔案數字化在稅源控管過程中的作用不大。
二是檔案軟硬件設施不到位。很多稅務機關在稅收征管、稅源監控、納稅服務、稅務檢查系統及軟件投入較大精力,但對稅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相對不足。專項研發契合稅務數字化檔案系統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足,甚至未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三是檔案專業化管理不到位。由于基層稅務機關人力資源有限,從事檔案管理的專職人員很少,大多檔案管理工作由兼職同志擔任,未經過專業培訓,檔案管理工作處于邊緣化。缺乏對電子檔案的分析應用。
三、推進稅務數字化檔案室建設的思考
稅務數字化檔案室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經過調研、立項、論證、軟件開發、平臺構建、資源準備、系統試運行、項目驗收、運行維護等諸多環節,需要各業務部門、檔案管理部門以及其他相關單位的共同參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
(一)制訂稅務數字化檔案室建設標準
稅收征管檔案數字化管理是構建信息化稅收征管體系的牢固基礎。參照國家檔案局《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結合稅務工作實際,從省級層面制訂統一的稅務數字化檔案室建設標準,并研發數字化檔案管理系統,將稅收業務檔案和行政管理檔案的范圍、分類、收集、立卷、歸檔、使用等要求,以軟件的形式納入檔案管理系統中,不按規定流程整理便無法歸檔。市縣兩級稅務局,將全部檔案納入范圍進行統一管理,所有紙質資料全部數字化錄入,促使稅收檔案數字化管理更加標準和規范。
(二)規范稅務數字化檔案室運行
檔案數字化管理可以有效規避執法風險,提升行政效能。稅收征管檔案是掌握稅源動態、制訂稅收計劃的基本依據。依托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系統檔案管理員隨時可以利用任意一臺聯入局域網的計算機登錄,即可查閱本單位涉及征管資料的電子文件。在網絡安全注重防范,加強檔案數據的保存和備份,確保數據不丟失;加強數據的保密處理,在查詢中設置加密權限,根據納稅人涉稅信息保密制度為納稅人保密,安裝防火墻防止數據庫損壞。
(三)統一稅務數字化檔案查詢
數字化檔案是將紙質檔案資料實現電子數據庫存儲的檔案管理方式。工作人員通過聯網,可以便捷查閱權限范圍的各類資料。歸檔的檔案資料采用高清掃描,內部考評、上級業務部門檢查均可通過全省聯網的檔案管理系統直接調閱,將考核檢查工作納入日常工作中,無須再到基層稅務機關翻閱實物檔案資料。
(四)加強檔案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檔案人才隊伍建設,有計劃的招錄專業檔案人才;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展檔案業務培訓,檔案人員按年度參加國家檔案專業培訓;認真組織《檔案法》、《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等法律法規和各類檔案管理規定的學習,提升檔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