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勇
中圖分類號:U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4-296-01
摘要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第一要素。目前,隨著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作為“第一媒體”的電視媒體,其生態環境進一步走向開放化和自由化,以更加低門檻化、多元化、復雜化等特性呈現在觀眾面前。電視新聞如何適應這樣的生態環境,保證其客觀真實和主觀真實,已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實際入手,結合當前電視新聞發展實際,剖析電視新聞失實的原因,簡要分析了基于這樣的生態環境,如何從多個方面保證電視新聞真實性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電視新聞 失實 新媒體 自媒體 真實性
隨著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興起,傳統電視新聞環境也發生著相應變化,使電視新聞的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快節奏的社會前行中,以冷靜的心態和理性的思維,客觀真實的進行電視新聞的宣傳報道,是作為現代電視工作者的良知的責任。
一、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定義
新聞的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即表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和經過都經得起核對。而電視新聞具有直觀化、形象化和直接傳播的特點,真實性體現在客觀真實和主觀真實兩個方面。
二、電視新聞失實的原因
導致電視新聞失實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客觀環境的原因,也有傳播者主觀方面的原因。比如新媒體、自媒體電視新聞傳播的任意性;采訪不夠深入細致、甚至沒有采訪而進行主觀臆斷;電視新聞制作者的價值觀傾向影響到事實的真實性;為博眼球和追求收視率故意制造虛假電視新聞等。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主動防止電視新聞失實的發生。
(一)部分從業人員缺乏應有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電視新聞的傳播行業,在為電視新聞作出貢獻的同時,可能在不經意間,他們違反了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原則,導致電視新聞失實。作為未來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我們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在所謂的“新聞事實”面前再三核實,維護電視新聞的真實性。
(二)對部分新媒體、自媒體監管力度不夠
隨著手機互聯網等通信科技高速發展,新媒體和自媒體迅速崛起。與之相對應的,傳統電視新聞定義也更加廣泛,傳播范圍擴大,言論更加自由、透明、平等。新媒體、自媒體傳播迅速、難以監管,使虛假電視新聞泛濫成災。
(三)體制性失實
所謂體制性失實,是指基于一定價值觀或指導思想而扭曲事實造成的新聞失實,這種失實是一種“主觀化的或價值化的失實”。在體制性失實的情況下,新聞從業者意識不到失實行為或者意識到了但無力改變。
三、保證電視新聞真實性的措施
(一)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養,重視實地調研
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必須注重加強自身的專業修養和職業道德水平。在新聞報道和采訪中做到:尊重事實、追求事實、敢講真話、道實情。對電視新聞線索源頭進行再三核實、多方取證、多人采訪。確保新聞來源的客觀可靠,不帶個人情感傾向。
(二)新聞業及相關部門健全完善監管可溯機制
新聞業、政府及相關的監管部門,應在源頭和發布端齊抓共管,進一步健全完善電視新聞的監督管理機制。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硬性條例對新聞從業者的行為予以約定,并對違反新聞職業道德,對社會生產、安全穩定、公民利益等造成不良影響的,給予法律制裁,使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杜絕片面采訪報道,還原事實本質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電視新聞記者應當把時間、空間、人物、事件都記錄準確,真實采訪,首先確保客觀事實的可信度。然后通過現象和相關報道,對全局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斷。
(四)尊重客觀事實,杜絕夸大其詞
電視新聞報道不是一道數學題,不能憑僅有的幾個數字進行所謂的“合理計算”。對一些重大數據不經考證就報道出去,會對受眾的影響和對電視新聞的公信度都將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們要將保護電視新聞的真實性作為一場硬仗來打,時刻警惕新聞道德紅線,捍衛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五)加強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促進
傳統電視新聞目前仍然是第一大傳播媒介,作為第一媒體,其自身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它的最大優勢所在。與此同時,新媒體、自媒體應運而生,對傳統電視媒體產生強有力的沖擊。倒逼傳統電視新聞重新審視自身,如果不能快速反應、及時有效應對新媒體的壓力,傳統電視新聞可能會慢慢衰落。因此,加快加強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勝利油田電視臺推出的微信訂閱號“今日有FUN”,通過微信這個平臺,每天推出一條電視新聞微信作品,得到觀眾廣泛好評和轉載。而油田各單位的電視人,通過新聞線索征集群,也充分借用微信這個平臺,讓更多電視人從關起門來“單打獨斗”變成了開放式的“共做共享共監督”。不但有效結合了新媒體的固有優勢,快速高效獲得新聞源,而且得到同行業電視人的互相監督,進一步保證了電視新聞的真實客觀性。
四、結語
在信息來源多元化的今天,堅守電視新聞真實性,對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引導公眾建立正確的價值傾向等具有意義重大。其過程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我們在思想上樹立強烈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堅守防線,協同社會各界齊抓共管,就一定能打造一個健康、綠色、可持續的電視新聞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