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衍彬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4-243-02
摘要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是中國對國際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統領性戰略。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中央企業理所應當地呼應國家戰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深化企業改革理念的引領下,中交集團積極探尋增強競爭力的最佳發展路徑,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目前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
關鍵詞 一帶一路 國有企業 深化改革 國際化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一帶一路,“要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成為共同努力的目標。”而這“五通”與中交集團堅持“讓世界更暢通,讓城市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的企業愿景正相契合。十八大以來,中交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改革創新雙軌驅動,建構了完善的海外營銷網絡,目前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
一、“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推動企業著眼全球布局,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合作框架內,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這為中國基建企業探索國際市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在沿線國家開展鐵路、公路、港口、電力、信息通信等業務合作,推進認證認可和標準體系對接,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跨國公司。
促進企業產業結構升級,擴大貿易與投資合作。“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通過打破貿易壁壘,優化區域內營商貿易環境,中國企業將自身的發展需求與國際間產業轉移和升級的需求緊密地結合起來,進一步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帶動中國優勢產業聯合出海,培育競爭新優勢。
塑造企業優質形象,擦亮中國制造品牌。“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政治互信推動各國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達成共識,為展示中國企業開放合作、和諧包容的互利共贏形象減少了阻礙,奠定了堅實的雙、多邊民意基礎,為“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帶來機遇的同時,中國企業也面臨著挑戰。我國部分企業國際化水平仍舊不足,不熟悉國外商業習慣、行業規則、法律環境,缺乏國際項目經驗,面臨著屬地化經營的法律風險、技術標準的銜接風險。國內相同行業同質化競爭現象依舊存在,面對機遇一哄而上、惡性競爭的情況時有發生。除此之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緣政治和潛在文化沖突風險較高,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較為突出。
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理念與思路
堅持深化改革,明確戰略升級方向。十八大以來,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要求,中交集團提出了“打造五商中交,率先建成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目標,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全球知名工程承包商、城市綜合開發運營商、特色房地產商、基礎設施綜合投資商、海洋重工與港口裝備制造集成服務商”。在“五商中交”引領下,中交集團要做政府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責任分擔者,做區域經濟發展的深度參與者,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優質提供者。
堅持海外優先,爭做國際化經營的排頭兵。中交集團明確海外優先發展思路,培育全球化的戰略思維和開放視野,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帶動上下游產業和相關領域的產品、技術、標準、管理、服務的“走出去”。中交集團積極把人力、物力、財力優質資源優先向國際業務配置,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跨國經營決策、調控和項目實施體系,實施了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科倫坡港口城、蒙內鐵路、內馬鐵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等標志性早期項目。
堅持共商共建,爭做合作共贏發展的主力軍。中交集團弘揚“交融天下、建者無疆”的企業精神,以建構“命運共同體”為思想引領,通過樹立重道義、求公平、謀合作的“共商共建”思路,塑造“舍得為上、利他為先”的觀念,積極踐行正確義利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力爭做東道國可信賴的商業合作伙伴、人才培訓基地、突發事件救援隊、優秀社會志愿者,加強與所在國多領域合作。
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路徑與舉措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掌握核心競爭力。打鐵還要自身硬,掌握世界領先的技術是支撐企業走出去的“硬實力”。中交集團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核心推動力,按照科技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平均達到2.5%以上和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1.8%以上的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我們大力推動科技發展規劃與國際化經營戰略的統籌實施,圍繞“五商中交”全產業鏈走出去,不斷深化“產學研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創新對企業經濟效益和海外發展的貢獻度。
推進商業模式創新,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不斷豐富新的商業業態和盈利模式。中交集團推動企業向提供一體化集成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轉變,總結出了“海港一產業一城市”和“旱港一物流一城市”兩種產業的交通基礎設施互動的商業模式。前一種是以海港的建設和運營維護為核心,拉動國內配套產業集群式走出去,有效整合國內外資源,實現國際產能合作,最終實現帶動海港城市的建設發展,并以產城一體化方式幫助當地打造國際產業承接集聚中心。后一種則是以旱港的建設和運營為契機,發揮旱港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優勢,推動港域城市發展為商貿物流中心,進而帶動金融等相關產業的集聚發展。
堅持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和風險防控能力。中交集團不斷加強集約經營能力,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在“一帶一路”沿線把提升項目管理水平作為提質增效、“三去一降一補”工作的重要抓手,取得了“低投入、高回報、低風險、高質效”的經營成果,境外資產運行效率和資本回報率穩步提升。中交集團不斷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和控制體系,特別加強對重大境內外投資、并購以及融資風險管理的審查工作,強化境外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形成海外大安全管控長效機制。
穩步推進外部戰略聯盟和跨國并購。借助“一帶一路”平臺,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中交集團創新構建了“中央企業+地方政府+境外園區+境外企業”的價值網絡發展模式,積極布局境外產業園區、工業園區、物流園區、自由貿易園區等項目。同時加強海外兼并重組,快速拓展海外市場,有效促進了產業鏈向更高端環節完善和延伸,補齊能力短板,使市場布局更加合理,并購后的整合管理實現了戰略上的協同效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展望未來,“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必將為我國企業和產業的國際化不斷注入更強的發展新動力。面對新時代新任務,中交集團將繼續堅守“固基修道、履方致遠”使命,在交通基礎設施、城市綜合開發領域為全世界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使企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