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琳 劉亞麗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 145(2018)4-250-01
摘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創新,我國經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從樂觀形勢與存在的不足兩個方面介紹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概況,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如促進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科技創新以及改善經濟發展模式,希望在此領域能夠起到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 經濟發展概況 樂觀形勢 改善措施
一、國內經濟發展概況
(一)樂觀形勢
首先,目前經濟形勢呈現出穩定增長趨勢,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國內的經濟建設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生產總值由54萬億提升至80萬億,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于30%,而且在世界經濟發展呈-下坡趨勢的情況下,國內經濟的發展依然能夠穩中有漲,這離不開黨的領導與人民的努力。
其次,經濟結構向合理化過渡。伴隨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國內經濟結構為了滿足當前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需求,已經處在優化與升級的過程中。通過長時間的探究、學習與實踐,目前國內的經濟結構變得更為健全,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后,經濟發展模式的多元化。伴隨信息時代的來臨,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大量涌現,社會各類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進行有效的整合,農業經濟也有了顯著的發展。在國內整體經濟良好的發展形勢下,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速,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思想出現之后,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變得更為豐富多樣。而上海、鄭州等自貿區的構建更為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有效結合提供了新的渠道。
二、存在的不足
(一)污染環境
國內經濟在相當一段時期處于粗放型發展模式,各種工廠、企業數見不鮮,小作坊也是屢禁不止,此問題即便在短時間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然而,此方式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沉重的,對于環境的破壞是不可恢復的。無論多少金錢也買不到青山綠水,因此在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二)缺少創新精神
國內經濟發展中創新的缺失也是比較嚴重的。我國物產豐富,人數較多,但是并未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通過創新來創造財富,實現經濟的增長。伴隨經濟的發展,中國變成了制造大國,許多的國外知名品牌或者精密設施都是由中國人發明創造的,但是最終還得貼上國外的標簽。這對我們來講是一種諷刺,我國資源豐富,人口密集,卻缺少創新精神,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在缺少科技創新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被大大壓縮。
(三)過于依賴進出口
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不足還表現為過于依賴進出口。由于我國擁有低廉的資源與豐富的勞動力,因此許多通過出口的形式到達外國。但是這些年中國,各個國家為保障本地產業,特別是在北美、歐盟等區域,反傾銷活動十分猖獗,我國對出口的過于依賴,導致不得不面臨眾多的貿易問題,但是假如出口渠道斷裂,就會造成我國一些企業無法生存,不得不面臨破產的境遇。
三、改善措施
(一)促進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任何時候經濟的建設都不是單獨存在,無論何種情況都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的方式來滿足經濟的進步,經濟的建設與環境的保護要兩手抓,一個都不能放棄。此外,政府需要加強引導,努力實現企業效益、環境保護與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有效統一,進一步完善針對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提高法律的執行力,在法律的框架內實現對環境最大限度的保護。另外,政府積極倡導人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觀念,并切實實施,以此保障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發展科技創新
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科技與人才對于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必須牢記這一觀點,注重科技的創新發展與人才的培養。政府加大對高新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引進國際上成熟、先進的科技,鼓勵研制高新產品,增加高新產品出口比重,提升進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此外,必須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意義,在教育中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養成發散性思維,努力培養出可以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性人才,用強大的科技與人才推動社會的發展。
(三)改善經濟發展模式
改善當前的經濟發展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模式是最為關鍵的措施。中國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多是呈現粗放型,然而由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走精細化發展模式是必然之選。首先,必須改善出口產品的結構,走資本密集型以及科技密集型的路線,增加具備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比例。其次,必須改善進口產品的結構,增加進口的比例,特別是增加技術進口的比重。最后,注重加強對高檔產品的市場監管,確保本土產品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